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⑦|曾山:助推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把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

南方+ 记者

编者按 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敢担当、敢作为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踏遍青山绿水,行走在田间地头,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造血扶智、脱贫致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炫彩篇章。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如何发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广东省积极响应,深入开展。多年来,省科技厅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建设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贫困村科技需求库,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点菜下单式”精准对接。2018年,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总数达1.4万余名,汇编实用科技成果1000余条,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力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南方农村报在南方+乡村振兴频道特别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群体在服务三农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丰硕的人生收获和闪亮的创新精神。

第七期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曾山,倾听他和团队科技兴农的故事。


丢荒的土地重新种上稻谷,村里机耕路铺好水泥,田间地头实现机械化种植,农户人均收入翻一番......近年来,阳山县七拱镇火岗村的土地 “焕发生机”,“逆袭”成为粤北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品牌大米加工与储备基地。2018至2019年火岗村村民出工工资收入约30万余元,人均分红每年增收1590元。

“传统的种植费时费力,我们要给农户带去的不仅仅只是机械生产,还有新理念、新模式、新标准、新技术、新品种。”2018年,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一份子,曾山开始对点帮扶七拱镇火岗村、隔坑村、新圩村,通过优质水稻新品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带动致富。辐射周边农户种植水稻3万亩,年产优质水稻4000万多斤。真正实现农机在田地里撒欢,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可以在家搞“创收”。

曾山(左三)现场为农户答疑解惑

机械化新技术带富农户

七拱镇气候宜人,水源优质丰富,土地肥沃,水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90%以上,盛产七拱米,是阳山县的主要“粮仓”,在粤北地区和珠三角一带久负盛名。但一直以来经营规模小、多为散户自给自足,品牌打造和推广力度不够,劳动力外流导致村内多处土地丢荒等问题,致使七拱米的产值效益一直得不到提升。

“广东省科技厅强调,农村科技特派员要了解所在村的基本情况,分析现状,因地制宜制定村科技工作计划,选准开发性生产项目。”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一份子,2018年,曾山开始对点帮扶七拱镇火岗、隔坑和新圩村三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走访,他对当地发展水稻生产的三大优势已了然于胸:一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好,土地平整水源好,无污染,昼夜温差大,便于发展优质水稻产业;二稻米品质好,优质稻米已有品牌和文化底蕴,“七拱丝苗米”已小有名气。三稻田种植品种单一,便于整合。

于是,他与合作企业阳山金穗华晨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一拍即合,在阳山县七拱镇火岗村、隔坑村和新圩村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科研示范基地2000亩,通过优质水稻新品种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基地,实现龙头企业带动致富。针对粤北稻区不同水稻种植习惯、不同土壤和不同气候条件,曾山以自己的专长——水稻精量穴播技术及机具为核心,配套进行激光平地、田间管理、收获和干燥等技术及机具集成、试验和示范,提升示范区的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

截止2018年底已实施1300亩,并完成配套灌溉沟渠和机耕道建设,火岗基地现已配套筑埂机、拖拉机、同步施肥插秧机、旱播机、植保喷雾机和收割机等农机设备17台。同时,协助火岗张屋、迴头陂等九个村民小组农机育种20个品种。隔坑村完成土地流转整治500亩,建立“稻田+小龙虾”示范300亩。在广东省科技厅的助推下,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水稻3万亩左右,年产优质水稻4000万多斤,成为粤北最大的优质水稻种植,品牌大米加工与储备基地。

曾山为技术员进行农机讲解

为解决火岗村、隔坑村和新圩村三村水稻种植机械化程度低的技术难题,帮助村民掌握了各种水稻生产机械操作技术,曾山多次进村开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核心示范区内村民50余人次,上机培训村民约100小时。

“作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我们要给农户带去的不仅仅只是机械生产,还有新理念、新模式、新标准、新技术、新品种。”曾山说,在土地实施的是“增减法”,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推广节水农业,切实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人工施肥是洒落在秧苗的表面,而机器施肥则是对着秧苗的根部,减少用量的同时也避免因雨水冲刷造成流失浪费与污染水源。

“以往种植水稻,打药是最头疼的事,雇人费工不说,还打不匀。”王得利是火岗村基地务工的农户,谈到农机进村带来的变化,他竖起了大拇指,“还是高科技好,机械打药,能均匀喷到根部。精量播种、测土施肥等主推技术在基地里施展,定量施肥浇水,智能化绿色农业实现提质增效”。

“现在种地更科学、更智能,跟传统农业就是不一样。”火岗村村民唐大爷感叹道。在火岗村整合的土地里,土壤改良、插秧、施肥到最后的收成全由农机包办,同时,周边的农户也可“享受”农机服务,去年服务周边农户达5300余亩。2018至2019年火岗村村民出工工资收入约30万余元,人均分红每年增收1590元。真正实现农机在田地里撒欢,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可以在家搞“创收”。

致力改变农民劳作环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的耕作方式以人工种植为主。随着城镇化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紧缺矛盾日益突出,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的需求迫切。广东属于双季稻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种植制度和气候状况,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低,特别是种植环节,以人工种植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迫切需要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部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我深感责任重大。”2002年曾山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直肩负科技兴农的“使命感”,牢记学农的“初心”。1990年开始学习农业机械化专业以来,用机械化技术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环境,把农民从田间地头解放出来成了曾山一直坚持的信念,怀着对农机的热爱与执着,这一坚持就是30年。

正是由于这份信念,曾山潜心研究,取得了累累硕果。近年来,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40余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其中水稻精量旱穴直播机等4项专利已转让给企业大批量生产,并形成系列产品,部分机型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目录。

曾山认为,在生产实践中,要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运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指导农业生产。他于2008年开始进行水稻精量旱直播技术研究,先后到国内26个省(区)进行水稻精量旱直播技术推广应用,近年来他在惠州市惠城区水口镇、梅州市兴宁县、清远市汕尾市海丰县和河源市东源县灯塔镇建立了水稻精量直播技术示范基地,重点试验示范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及机具,配套示范水田激光平地、植保、收获和烘干等水稻全程机械化技术。水稻精量穴直播与人工插秧相比,增产10-15%,扣除机具成本和作业成本,比人工插秧节约人工成本150-200元/亩,节本增效270元/亩以上。辐射周边2万亩水稻面积,农户生产的水稻由公司加工销售,促进了水稻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

农民认可的农业机械才有价值

“计算机里种不出水稻,只有在田里才能判断你设计的机器下田后的作业情况,才会知道应该怎样改进。不下田,我们设计不出最好的机器。而且我们设计的农业机械一定要被农民认可,才有价值,我们要做的是产品,不是实验室的样品。”罗锡文院士的这句话,一直影响着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曾山。

2009年曾山在读博二,他跟随团队去湖南长沙县开慧村进行田间示范及技术推广,当天细雨密布,土壤湿滑,在操作水稻直播机械的过程中一个意外,曾山从水稻直播机上摔落,造成手肘骨折,“那时想想觉得挺后怕的,多亏当地农户背着我去医院及时打上了石膏。”回忆当时的场景,曾山感慨道,但是想到田间的示范培训还未结束,在队友的帮助下,曾山又返回田间,协助团队完成培训工作。

参加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农村科技特派员会议

多年来,带着同样的信念,南方农业机械与装备关键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潜精研思,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需求,发明了15种直播机,以满足不同的生产需求,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从2006年开始,团队的技术在国内26个省(市、区)以及泰国等6个国家进行推广应用,技术辐射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在全国各地均取得了高产记录:16个省市亩产超过600公斤,10个省市亩产超过700公斤,5个省市亩产超过800公斤,新疆连续3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机械化种植比人工撒播、人工抛秧和人工插秧的亩节本增效分别为50元、75元和125元以上,经济效益显著。基于团队在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方面的卓越表现,获得了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一等奖及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参加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三下乡活动

“要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农村科技特派员具有先天优势。广东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给了我更多的机会,走出实验室,走出工厂车间,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曾山说,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开展的“暑期大下乡”活动即将开始,届时,他将和团队老师、研究生一起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把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农户,助力农户脱贫致富。

【记者】杨娉婧

【统筹】喻淑琴(13922377231)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 樊静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