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首语
2018年“价值研究与传播计划”项目是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受财政部、国家文物局委托实施的重点公益项目,潮州是全国首批实施的10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我市围绕“讲文物故事 传潮人家风”的主题,组织优秀解说词大赛。总共收到文物解说词230余篇(涵盖了43处文保点),本次大赛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5篇。“文化潮州”对获得一、二、三等奖作品逐一推出,以飨读者。
三等奖 黄尚书府 作者:谢小平
讲解线索:
【沿途】—【黄锦传略】—【“勅书楼”遗迹、石板旷埕】—【前座】—【中座】—【后座】—【皇姑庵巷】—【结束语】
【沿途】
各位贵宾,我们今天要前往潮州上西平路2号的黄尚书府参观。
先前潮州古城有“黄家占半城”的说法,因为明末时原饶平盐户黄琮和黄锦二兄弟继中了进士入朝为官,而后来合拥有“东、北、西、南”四座黄府,黄琮为兄,拥有东、北二府,“东府”就是原来的宋代许驸马府,“北府”在宋厝巷北(今彩瓷总厂一带,俗称“墩上黄”);黄锦是弟,拥有西、南二府,“南府”在原道后巷以南,下西平路和第四街之西,清代“南府”的北面就是道署的所在地,“南府”的南面逐渐被改为普通民居。
“西府”就是我们今天要前往参观的黄尚书府,俗称“三达尊”,打银街北古时有“糖房巷”,东通西平路,西通城濠,运输极其方便,糖户可在此储放食糖候市价高时售出,此巷及附近一带后来在明崇祯年间(1628-1644)被明朝礼部尚书黄锦拆迁后建为黄尚书府。黄尚书府落成后,黄锦曾赋诗:“庆自月塘开雨露,绪由东里振乾坤”。“月塘”乃是黄锦的祖上,祖上的绵延地在“东里”,即现在的樟林东里一带。
黄尚书府正座坐北朝南,通面宽56.6米,进深75.6米,占地4279平方米,为木、灰、沙、砖构筑的三进厅堂,屋面为硬山顶灰瓦。东西各有花巷,与正座后面的后包厝连成一体,构成建筑结构严谨的“驷马拖车”格局。整座黄尚书府建筑简朴少饰,其梁柱、门窗、柱廊、屋瓦和各种装饰中花纹图案都具有明代的建筑工艺特点,虽历经300多年风雨洗礼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民国时期黄尚书府的地契丢失了,黄家后人曾在国民党的报纸上刊登声明。然而解放后,房产确权时,因黄氏老太没有文化,到临时政府办公地——学宫办理确权时,将报纸不慎丢失了,因此无法确权。黄氏子孙居住地就成为了默认房产,因倒塌或其他原因搬迁出去的产权就成为政府改造产。因此,黄尚书府成了公产和私产并存的现状,权属复杂,修缮必然要考虑住户的腾退、安置,这也就使尚书府的保护维修存在争议。文革期间无论是黄氏子孙还是革命家庭,都纷纷抢占这座产权未能确认且有“牛鬼蛇神”之嫌的尚书府,也成了许多居无定所的人理所当然的藏身佳地,夏天时,入住者用竹竿在红砖地上摆出一格格床位,圈起自己的地盘,就算是夜宿地了,一时间形成了黄尚书府的“七十二家房客”格局。黄尚书府现由黄锦后人居住使用,是我市明代带护厝的府第式建筑的典范,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1987年12月黄尚书府被潮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锦传略】
黄锦(1576—1658),字孚元,号絧存,晚号絧庵,饶平县宣化都(今大埕镇上黄村)人,先辈经数代创业,到了黄锦祖父黄允德时家财已十分殷实。明嘉靖年间,黄允德带领乡众抵御倭寇入侵失败,自缢殉节,家财被洗劫一空。黄锦的父亲黄夙盛勤耕力作、中兴家道,使黄锦自幼能受到良好教育。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黄锦考中举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六月授庶吉士,与倪元璐、黄道周、王铎等同入翰林院。天启四年正月黄锦升授检讨,参与纂修《明神宗实录》。天启六年,正值宦官魏忠贤擅权,授意党羽纂修奉承魏忠贤而攻击东林党人的《三朝要典》的时候,有人竟拿魏忠贤和孔子相提并论,主修者拟调黄锦等翰林参与纂修,黄锦约同王铎、郑之玄推辞纂修。魏忠贤要在国子监侧建生祠,太学中拟调黄锦为专门负责这件事的司业,黄锦嘲笑说:“我怎能为得到好的官职,而在青史上留下贻笑千古的话柄呢?”于是以去完成册封襄王这件使事为由离开。崇祯即位之后很器重黄锦,魏忠贤畏罪自杀后,黄锦才重新回归翰林院。崇祯四年(1631)黄锦担任辛未科会试同考官,所选拔的都是知名士子,后来皆成为抗清名臣。黄锦参与修校《十三经》、《二十一史》。崇祯五年黄锦任侍讲,国子监司业,转任詹事府詹事。崇祯十二年,黄锦受命处治守土不力、致使满清铁骑入关的宦官蓟辽总监邓希诏、分监孙茂林等,报崇祯皇帝批准将他们斩立决,举朝称快。
黄锦所任的官职都是皇帝身边的侍臣,尤其是詹事一职,是主掌对朝廷机要文书的管理,应该说是“心腹之臣”。崇祯十二年十月任礼部右侍郎,冬转吏部左、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崇祯十四年出补南京礼部尚书(正二品)。黄锦在朝为官的20年,正是明朝末年,政治腐败,皇帝昏庸,权奸当道,他深知独木难撑,常有退归之想,便三次推辞入阁为首辅。在任南京礼部侍郎的第二年(1639)便以病乞归,朝廷允其所请。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毅宗自缢于煤山,他惊闻噩耗,悲痛欲绝,在家中设灵,日夜哭泣。
清顺治二年(1645),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建立南明政权,黄锦在国家危难时毅然再度出山,赴福州投隆武帝,被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晋尚书,以优老加太子太保。时南明弘光朝权奸马士英,因南京为清军所破,仓皇逃难至福建,隆武朝主政者郑芝龙与之交厚,要引荐他入朝,百官因惧怕郑芝龙,多模棱两可,而黄锦坚决反对,最终定了马士英“逆辅”的罪名,驱逐他出福建。黄锦见郑芝龙拥兵檀权,预征赋税,大卖官爵,不思进取,知事不可为,到了第二年就告假回归故里。隆武帝有保留地同意他的请求,令黄锦回潮州后招抚潮州、惠州明朝的旧部,从潮惠一带起兵抗清。清顺治三年(1646)八月,他未入潮州便闻清军已攻陷福州,南明政权灭亡,隆武帝死了,郑芝龙降清后被清朝所斩。清顺治十年(1653),当时降清后的郝尚久驻兵潮州,黄锦听说他有反清的图谋,就倾家中的钱财帮助郝尚久筹办军饷。郝尚久兵败,黄锦走匿于离城郭12公里处的意溪镇桂坑石庵山的石洞中避难,韬晦林下,隐居读书,至今其山麓留有他的摩崖石刻“最上岩”、“寒拾留响”等真迹,“寒拾留响”四字笔锋健美清朗有风骨,也表达了黄锦“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美德,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自我评价。终其一生,黄锦坚持与清廷不合作,以示民族气节。后来,鉴于他在士林和百姓中的声望,清廷对他赦免,黄锦才得以在自己的黄尚书府中安享晚年,享年83岁,留下了“王业尚存江左右,人心未解汉西东”的遗言。
【“勅书楼”遗迹、石板旷埕】
各位贵宾,我们现在来到了西平路北端,现在看到的鱼肉市场中的这间残旧的木门楼,就是当年黄尚书府“勅书楼”的遗迹。“勅书楼”原是黄锦用作藏书的地方。黄锦工诗善书,曾用了20多年之久搜集整理故乡饶平大埕一带的乡史旧闻、文人着述和传授书法,著有《笔耕堂集》、《絧庵居士自述》等传世,被学者仰为麟凤。《潮州府志·艺文》收录有他的《黄冈竹枝词》,评价他的诗是“冲淡似陶彭泽,精髓似杜工部”。更为可贵的是,黄锦的诗作始终表达着他对自己家乡的深情,这在当时晚明社会浮糜的风气中显得难能可贵。黄锦还留传下来不少墨宝,潮州博物馆收藏有他的一幅字,而他晚年在家乡饶平三饶镇南联村的土楼也题有“道韵楼”三字。“勅书楼”后来毁于火灾,传说当年是黄锦自己放火,声东击西引开入侵潮州城的清兵,乘乱逃往潮州城外的石庵避难。
黄尚书府正座两侧东西花巷的外面筑有围墙,开有供日常出入的“龙虎门”。后来又开了“勅书楼”下的这个东面大门。穿过这个大门,我们来到了位于东西二门之间的这片石板旷埕。东面大门隔着石板旷埕,对面就是后来新辟的西门,通到打银街,称为“新门”。从前逢年过节,这片广阔的石板旷埕最为热闹,摆神前、搭戏台唱潮剧、演纸影戏、放大幕电影,市内正月每逢南门营大老爷(青龙古庙安济圣王)也必定要营到这里。
石板旷埕的南面,我们看到了这排平房,这里原有是一座清朝朝廷赐建的牌坊,文革期间该坊被拆除,后来便建了这排平房。原坊的北额镌刻着“累朝元老”四字,指黄锦做过明朝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弘光(福王朱由崧)、隆武(唐王朱聿键)、绍武(唐王朱聿粤)和永历(桂王朱由榔)六位皇帝的官;南额镌刻着“三达尊”三字,孟子云:“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意思是世间被人尊敬的条件有三种,一种是高官,一种是高龄,一种是高德,而三者兼有者就是“三达尊”,黄锦为官20余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正清明,为朝野所敬重,他在官职、年龄和气节三个方面都值得人们尊敬。相传坊的南北两额都是清朝皇帝御笔亲书并盖有玉玺的,尽管牌坊不存,黄尚书府依然世代被代称为“三达尊”,“三达尊”成了黄尚书府及附近的地名。
我们在参观古城牌坊街时,在载阳巷口就看到了为黄锦而建的“宗伯学士坊”。“宗伯”是周代六卿之一,掌管宗庙祭祀等事,即后世礼部之职。明清分六部尚书,相等于国务大臣,因亦称礼部尚书为“宗伯”。“学士”指翰林院学士,明朝的任职制度有这样的规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而庶吉士始进之时,己群目为储相。”足见当时翰林院学士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因黄锦曾任侍读学士、南京礼部尚书,故有“宗伯学士”之称谓。
【前座】
石板旷埕的北面就是黄尚书府的前座,包括门面和前厅。门面一字排开,通面宽达56.6米,这比号称是国内最宽的天王殿(十一间,50.5米)的面阔还要宽。门面正中是朝南开着的府第中门,中门左右各有五支方形的直柱支撑门面的屋檐,尉为壮观,而中门却不知毁于何年,竟只有门框而没有木门。
中门前有一对风化严重的石鼓,鼓面平而大,象征着主人的权势与地位,它们实实在在见证了黄尚书府近四百年的兴衰沉浮。木质门楣上有两枚圆型门簪,托着一块重新复制的“当代龙门”匾额,透露出黄氏后裔对先祖的追慕之情。中门有门联“尚书门第,布政家风”,横批是“累朝元老”。门的两边挂着一对纸灯笼,上书有“四世尚书、三代布政、黄府”红字。
【中座】
走过天井,便可进入中座的厅中。中座的厅用作“祖堂”,是黄姓子孙祭拜先祖黄锦的地方。中座整体结构保存依然完好,屋架用的是潮州最经典的“三傤五木瓜十八块花坯”抬梁式梁架,该梁架设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共计三根大梁,俗称“三傤”,梁上有驮瓜柱,瓜柱下部做瓜状立柱(墩)插入大梁,俗称“木瓜”。瓜有连绵不断的藤子和丰硕的果实,古人把它当成一脉相承、繁衍昌盛的象征,瓜状立柱(墩)意即子孙昌衍、瓜瓞绵绵。最具特色的是瓜柱间用多层拱枋穿插托垫,具有穿斗梁架的某些特色,同时瓜柱也与多层装饰过的拱枋相连。
入清以后,黄尚书府一度被清政府没收,后来黄氏的“太和祖”在潮州府任有官职,便向朝廷讨回了黄尚书府,后来曾将大门外的灯笼由原来的“黄氏”字样改挂为“太和”字样,遭到黄氏众子孙的共同反对,于是又改回了“黄氏”字样,并从此之后约定俗成黄氏的一个规矩,祭祖时,中厅用作祭拜先祖黄锦的“祖堂”,而后厅则用于祭拜黄氏的“太和祖”。
中厅的正中悬挂着“汉寿亭候——关羽”的画像,左右有联“忠心秉日月,义气贯乾坤”,关羽以“忠、义、节、孝”为儒、释、道三教及世人所推崇。关羽画像的右边有一幅黄锦的朝服像,黄锦历任的官职都是皇帝身边的心腹侍臣,他清正廉明、一身正气,朝野上下无敬仰。
厅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子孙门”,左右“子孙门”靠近壁板的木柱上又有一副柱联“左葫芦右笔架,地脉钟英巩固如磐石;兄省郎弟宗伯,万世子孙绵绵裕后昆”,这其实是黄锦晚年所题的诗句。“左葫芦右笔架”指出了黄尚书府的地理位置是在葫芦山余脉和笔架山余脉的交汇点;“兄省郎弟宗伯”指黄锦的堂兄黄琮做过布政使(从二品,相当于唐朝掌管各省政务的“省郎”),黄锦做过南京礼部尚书(相当于周代六卿之一的“宗伯”,掌管宗庙祭祀等事)。
在中厅左边的墙壁上,有黄氏后裔所张挂的几幅关于黄府和黄锦的文字介绍,方便大家参观时能了解他们先祖的事迹。右边的墙壁又挂着黄锦的一幅手彩上半身朝服画像。
中座“明间”的后面是“后库”,“后库”一般用作宗族中上了年纪的族人停放寿板(又称生棺,谐音“升官”)和堆放杂物的地方。旧时过了50岁的人,称为上寿,有钱人家便开始准备棺材并停放在后库这里,寓意是在“生”之人有官有财、升官发财、福寿绵绵。
【后座】
后座明间的屋架也是用了木瓜抬梁构架,次间用的是瓜柱抬梁构架,外墙夯土而成,内隔墙则用砖砌抹灰。室内梁柱木石相间,有圆有方。后厅原是祭拜黄氏太和祖的地方,两侧为上房,是上辈人寝居之处,相对比较安静。解放后50年代搞全市整修时,曾用水冲洗过后厅屋架上的横梁,第二年后厅上的这些横梁就全长上了白蚁,把原来坚实的屋架全给蛀坏了,后来便倒塌了,唯有厅中供奉祖先的供桌仍在,供桌上有一对烛台,还在默默地承受着历史的厚重。
【皇姑庵巷】
走出黄尚书府,在斜对面(东面)有一条名叫“皇姑庵巷”的小巷,它的西口通往西平路,相传巷内最早有黄锦礼佛的“观音阁”。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五月,南京被清兵占领前,周王朱崇政见形势危急,把爱女托黄锦带到潮州来避难,黄锦便把观音阁腾出来安置她,因她是后来南明弘光帝朱由崧的姐妹而被称为皇姑。黄锦还在潮州府城北门街头建造了一座“望京楼”让她居住,使她可以日夜北望京师,得到一点慰籍。
有个关于皇姑的故事说到:当年在潮州府揭阳县登岗圩官路旁,有一位谢老汉开了一间卖甜糯米丸的小铺,铺门口有一副门联“丸味溢三阳,日日为冬节;灯光通万里,夜夜是元宵。”此联不胫而走,竟传到了皇姑耳中。皇姑在潮州住久了,也懂了一些潮州方言,她好奇潮州府属揭阳县境内竟有“灯光通万里,夜夜是元宵”的佳境,于是命差役抬轿于午后出发,至晚间便到达那胜地所在。她下轿一看,所见到的不外乎是一些铺户点亮灯笼在做夜市生意,还有一些大户人家的门口也点着灯笼照明,如此有限的“灯光”,哪能照通万里远的路呢?其实,这是皇姑误会了,所谓的“灯光通万里”,实际是说“从登岗圩可通到万里桥”,因为“灯光”是“登岗”的潮州话谐音,“通万里”意即可以通到“万里桥”,万里桥这座石桥5墩6孔,长约13丈,宽不过1丈,是海阳、揭阳之间的要道,因是员外郎林万里捐资所修建,人们便将桥命名为“万里桥”。于是皇姑哑然失笑,只得失望而归。
当清兵攻临黄尚书府时,黄锦放火烧府内用以藏书的“勅书楼”来造势,乘乱携带皇姑逃往潮州城外的石庵避难。后来皇姑见国破家亡,复国无望,悲痛之下便削发为尼,自号“日耀”,改观音阁为“望云庵”,后来潮州人便称此庵为“皇姑庵”,庵旁边的这条小巷也得名为“皇姑庵巷”。
【结束语】
各位贵宾,黄尚书府原来的范围,也远远不止“三达尊”这一座建筑。其“四至”是中山路、上西平路、尚书府埕、打银街。现西平路北端有一条名叫“龙虎门”的小巷,古称“二奶巷”,原是黄府的“火巷”,巷中3号和4号,是两座明代宅院,虽已无人居住,但保存仍然较为完好,当年都属黄府产业。还有藏身上西平路大鱼市巷的“城守营都司署”,也是黄锦尚书府的一部分,大鱼市巷以北大半建筑也都是黄府的产业。黄锦是暮年才回家乡修建府第的,他的府第固然气派非凡,但若不是他在朝野间享有崇高的名望,就算府第再怎样极尽奢华,恐怕也难以传芳百世。如今“三达尊”这座建筑已与潮州老城十余座古民居建筑一起,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贵宾,黄尚书府我们就参观到这里,下面我们继续其它景点的参观。
谢谢大家!
参考文献
1、香港东方文化中心出版的蔡绍彬《潮州城街巷志》
2、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蔡泽民《潮州风情录》
3、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的黄继澍(主编)《名城胜迹》、《轶闻传说》
4、《潮州日报》刊登陈贤武《上西平路——尚书府前话沧桑 老街深处忆先贤》
5、“点石文化、发现城市之美”发表的网文《潮州黄尚书府——三达尊的荣耀》以及多篇与本文内容相关的优秀网文(佚名)
作者:谢小平
排版:刘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