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城一景|会眨眼睛!麒麟头制作成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方+ 记者

樟木头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麒麟舞流传至今已有超过450年的悠久历史,仍然保留着客家麒麟舞的传统精华。樟木头镇先后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麒麟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其麒麟舞在广东省乃至全国都声名远扬,并且被成功列为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近日,记者深入到樟罗社区刘屋村,实地了解这项客家人的传统舞蹈,也是代表非物质遗产的民间绝技。

麒麟舞有许多有益当地改革

樟木头镇是东莞市唯一的客家乡镇,舞麒麟是明末清初由客家人从北方带来的,距今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因此,舞麒麟是樟木头镇的客家传统舞蹈。

舞麒麟的表演是由一位男青年舞麒麟头,一位少年舞麒麟尾,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进行。樟木头舞麒麟分“头套”(“麟趾呈祥”)和“尾套”(“采青赐福”)两部分,“头套”表现麒麟梳理、舔脚、舔尾、舔身、洗脸等动作;“尾套”表现麒麟寻青、闻青、试青、找青、逗青、采青、吃青、吐青等艰辛过程,表示麒麟降福人间,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随后进行武术表演。

樟木头舞麒麟都是师傅口传身授,每个姓氏自当一门,多为祖传,世代相承。每年秋后,村里同宗同姓的年轻人集中到本族祠堂里的“拳馆”练习功夫,由本族的麒麟师傅传授舞麒麟。 樟木头的客家人有“龙生九子,麒麟为长”的观念,更由此赋予了舞麒麟独特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樟木头镇对麒麟舞这门古老民间艺术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樟木头镇文旅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出现了五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时间上的转变,从过去冗长的1小时缩短为现在的10分钟左右;二是形式上的转变,从过去单打、双打到现在加入群体打斗表演;三是内容上的转变,从过去仅以拜门表演到现在的文艺演出表演;四是服饰上的转变,从过去旧式的服饰到现在更具时代感的服饰;五是队伍上的转变,从过去以自然村组队到现在跨村表演节目组队。这些转变,极大丰富了客家麒麟艺术内涵,为该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介绍,此前的樟木头麒麟以耐用著称,整只麒麟是用黄竹扎框,优质沙纸糊面。其最大的特点是体形靓,体宽、个高、尾长;画在麒麟上的牡丹、桃花、菊花、蝴蝶等更是色彩鲜艳、细腻生动,使整只麒麟舞起来威武、轻盈,充满灵性。“麒麟纸扎艺术的失传,使得樟木头镇许多人对此怀着几许惆怅,也意识到应当恢复这一祖艺。”该负责人表示。

樟木头的麒麟会眨眼睛

在刘屋村麒麟艺术培训基地,随着音乐轻、重、缓、急的各种节奏,只见一对麒麟作出“出洞、饶头、耍尾、寻青、探青、食青”等套路,让人大开眼界。

“观看了樟木头的麒麟舞之后,感觉麒麟舞表演的精气神特别足,既有扎实的功夫基础,又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有外地参观者表示,樟木头镇客家文化特点突出,其中以客家美食和麒麟舞最具有代表性,也是大家眼里不太一样的艺术美。

在麒麟头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金星工作室,刘金星讲述了麒麟头的制作技艺、传承历史,并让参观者亲自体验麒麟头的制作过程和简单的舞动方法,以实际行动感受麒麟制作的艺术魅力。

与麒麟舞一样,樟木头的麒麟制作工艺在过去也是远近闻名,但后来却一度失传。刘屋村的刘金星看在眼里,痛在心里。“60岁那年,我开始自学麒麟制作,并很快掌握了全部制作技艺。如今是东莞市非遗麒麟制作传承人。”刘金星表示。

樟木头麒麟经过多年演变,融入了岭南文化特色,具有其独特的寓意,包括“独占鳌头”“头角峥嵘”“人丁兴旺”“披星戴月”“金口玉言”等。刘金星表示,比如头角峥嵘:樟木头的麒麟角不是传统的向后的角,而是从脑后崛起弯向前方。此典出自元无名氏《黄鹤楼》三折:“那是头角峥嵘际,搅海翻江上九天。”显示的是年轻有为,才华出众。

又如金口玉言:麒麟嘴的花边由一串金色的铜钱图案组成,寓意“金口”,能“口吐玉书”。金口有两种解释,一是代表古代施行政教所用的木铎,是以木为舌的铜铃,“金口木舌”借喻的是传道之人;一种是“金口玉言”,表示所应允的事如皇帝说的话一样不可改变。

制作过程中,刘金星还发现,传统的麒麟虽然能够眨眼,但根本“闭不拢”甚至只能“闭一半”。经过不懈努力,刘金星突破传统技艺的瓶颈,成功制作出“眨眼麒麟”,实现了麒麟眼睛的“全闭”效果。在广东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麒麟头制作技艺展上,刘金星的“眨眼麒麟”赢得了大赛银奖。

“制作一个麒麟头,从破竹到成品,至少花费10天时间。” 刘金星表示,不仅制作起来费神费力,而且学起来也不容易。“来学麒麟头制作的人不少,但是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现在徒弟已经会扎麒麟,但画功还有待提高,希望麒麟文化得到重视和传承。”

【记者】朱晋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