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生为一个里水人,
里水君我可是很自豪的!
咱们梦里水乡是出了很多名人的,
你知道的有哪些?
今天就来为你介绍里水十个文化名人的其中四位吧
(排名不分先后)
☆革命先烈杜凤书,爱国精神永不忘
杜凤书(1884年-1911年),男,里水镇甘蕉村人,字玉兴,年幼家贫,读了几年私塾后于1879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弃学,经亲属介绍,到粤汉铁路(京广铁路)广州黄沙站当机械维修学徒。后随父赴香港学习机器。在香港工作期间,杜凤书目睹帝国主义对中国人的欺凌歧视,内心愤懑,总想有朝一日为国家民族争点气。
杜凤书
毕业后往新加坡,先后在孖利厂、西北门厂做工,并加入华侨创办的镇艺学堂,渐萌反清思想。当时,适逢孙中山先生至新加坡宣传革命,杜凤书在看到散发的宣传革命的书刊后,异常兴奋,他接受其革命宗旨,最终在黄鹤鸣的介绍下,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从此走上革命之路。
杜凤书热衷革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自参加革命后,结识了许多革命志士和爱国同胞,在工作学习之余,杜凤书翻阅了很多国外有关革命的书籍。有时和革命同志交谈到深夜,谈得兴奋时,竟夜不能寐。为了革命需要,杜凤书经常来往于广州、香港和新加坡之间,进行革命宣传,筹集资金。杜凤书为人爽朗健谈,朋友遍及广州、香港、新加坡等地。
位于里水镇甘蕉和同村杜氏祠堂的“杜凤书纪念馆”
1910年,黄兴在海外组织革命党人,准备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当时,杜凤书在新加坡工作,闻讯要求参加起义,并于同年底随同组织回到广州。 1911年的4月27日(农历3月29日),为推翻清朝政府,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杜凤书奋勇当先,直入内堂,遍搜两广总督张鸣岐不得,复冲出,中弹牺牲。其遗骸葬于广州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故居在里水镇甘蕉和同村杜氏祠堂,又名“杜凤书纪念馆”。
☆慈善教育家——孔安道
孔安道(1888—1968)原名孔昭奎,孔子第七十一代传人,南海和顺孔村西社人,旅居香港。
孔安道自小随父亲孔广笔经营置业按揭生意,积累丰富经验,其父辞世后,继承父业,迁居香港,并将事业再度扩大,首先创立孔德记及德成行,及后再成立怀德置业按揭有限公司,实行多元化发展。除商业发展外,于1932年回应南海县政府筹建石门中学,孔安道以其父墨缘及叔父仙洲名义,会同黄梓林、黄建之昆仲等四人,合资捐建四友图书馆;又于1944年响应乡间募捐创建孔村小学,对办学不遗余力。
孔村至圣家庙
孔安道于1968年辞世。为秉承孔安道生前意愿,其子侄辈于1970年10月16日集资成立孔安道纪念金会,发展慈善教育事业,向国内及香港等超过15所大学资助学术及其他研究项目;更在家乡和顺镇捐资兴建孔安道纪念小学、孔继光纪念小学,而对和顺一中、和顺高中亦捐赠教学大楼;对和顺医院的兴建亦付出一份力量;孔村的村政建设如修葺大小祠堂,铺设自来水管等亦全力资助,一如既往,造福乡民。
☆“粤讴鼻祖”——招子庸
招子庸(1793—1845),男,原名功,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贞慎乡横沙人(贞慎乡旧属草场堡,1959年从里水划归广州市)。曾于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参加科举考试中武举人,而在屡次应考进士均落第之后,遂与文友在广州结集诗社相互唱和。后来他任山东潍县知县,在任期间,勤政为民,常单骑只身下乡,不饮民间一勺水,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后被指控收纳逃犯落职。
招子庸出生于书香之家,其文笔矫健,诗文造诣颇深,平素擅骑射,精晓韵律,亦善画工笔画,尤擅画蟹和兰竹。所画螃蟹,平沙浅草,着墨无多,风致为前人所未有。所写兰竹,或雪干霜筠,或纤条弱篠,俱能得其生趣。
招子庸中举人的旗杆石
生平放荡不羁,好与顺德温遂之作珠江游。曾以水乡民歌形式,运用地方俚语方言,辑著《粤讴》一卷,录歌词126首。《粤讴》保留了粤乐中的木鱼、南音之能说能唱、音乐性强的特色,其用词遣句有地方语言特征,形式自由,因而成为雅俗共赏的说唱文字在坊间广为传诵。由于《粤讴》用词婉转雅丽,多为同情水上珠娘遭逢不幸的嗟怨之作品,具有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极受后人推重,尊为“粤讴鼻祖”,因而在中国民间民俗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前香港总督金文泰于1904年曾把《粤讴》译为英文,题名《广州情歌》,介绍到欧洲。
☆师从马师曾,粤剧名伶李鸿安心系乡梓
李鸿安(1906年-1970年),男,艺名半日安,里水赤山村人。少时拜名艺人马师曾学艺。由于他口才敏捷,语言幽默谐趣,长相机灵善变,戏路较广,适宜担当丑角。20世纪30年代开始,加入“觉先声”粤剧班,与薛觉先、唐雪卿、上海妹一并演出,曾远至南洋一带,深受观众好评。
抗日战争爆发后,转回广东内地,与吕玉郎、上海妹(其妻颜思庄)组成“三王班”剧团,相继在两广未沦陷的肇庆、都城、罗定、梧州、柳州、南宁、桂林等地演出,支援抗日战争。他曾对艺员说:“我宁到内地吃菜根,也不到敌占区穿罗绮;宁为内地人民义务演出,也不为敌伪魔鬼开锣。”表现出爱国艺人的崇高品格。
李鸿安
半日安有浓厚的家乡观念,父亲去世时他回乡带孝奔丧,与乡中父老乡亲来往甚密,对乡中应兴应革事宜,提出己见。在解放前为增强村中的防务力量,捐资购置物品,并回乡演戏给乡亲看,所得收入,交乡中公益事业。他为人正派,有正义感,从而铸就他不屈不挠,誓不与日伪献媚的爱国艺人的道德风尚。抗战胜利后返回香港,在高升戏院定期演出,间中参与拍摄电影,演出幽默谐趣,令人捧腹。1970年病逝于广州。
来源:文化里水
编辑:里水镇宣传文体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