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歧视现象为何仍普遍存在?

顺德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订阅

图片来源:网络

艾滋病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从无药可治的“世纪绝症”到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可以说取得很大的进步,扩大宣传也让大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大大提升,但至今仍然还是有很多人谈艾色变,艾滋病病人在就医就业等方面受到的歧视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有哪些呢?

一、艾滋病被贴上不良标签

在”标签理论”的视角下,艾滋病歧视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给艾滋病病人贴上了不良标签,将其污名化。感染艾滋病被置于道德的层面,甚至贬至“污秽不堪”的程度。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再加上对艾滋病无法治愈的恐惧心理,以及艾滋病高发于同性恋人群、吸毒者和性工作者等人群,使大众容易将艾滋病与道德败坏挂钩,对艾滋病病人有天然的排斥、歧视甚至敌视心理。再者世界各国各地早期对艾滋病的宣传误导了社会民众对艾滋病病人的认知,比如“洁身自爱、远离艾滋”等宣传语,殊不知即使洁身自爱也有可能会感染。

图片来源:网络

二、艾滋病早期恐吓性宣传

艾滋病被发现之初,“恐惧效应”宣传是当时最有效的手段,但这种宣传方式过分强调“病症”,比如高病死率和不可治愈性,使艾滋病迅速成为一种特殊疾病。大众听到艾滋病就会出现各种恐怖症状的印象,从内心就恐惧它,担心被感染,从而出现对艾滋病病人的排斥、歧视。

三、因为“无知”导致的盲目恐慌

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还不够,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知还很浅,甚至基于对艾滋病的恐惧拒绝主动去了解艾滋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敬而远之态度,将艾滋病及艾滋病病人拒之门外。这个情况在医疗机构同样也存在,进而出现拒医推诿的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

四、反歧视法律制度的缺乏

虽然“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艾滋病)病人”,但它们没有清晰对“歧视”进行界定,可操作性不强。单位或个人对艾滋病病人即便实施了歧视对待,也不一定受到法律制裁,“违法成本”低。

因此,要想改变大众对艾滋病的错误看法,消除歧视,需要为艾滋病去标签化或者去污名化,需要让大众正确了解艾滋病,需要完善法律制度等。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落实关怀救助政策,保护艾滋病病人合法权益;要正确开展艾滋病宣传,特别是对艾滋病治疗的宣传,消除大众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避免因为无知出现盲目的恐惧;要发挥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鼓励公众广泛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减少负面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艾滋病防控氛围。除此之外,需要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法律制度,出台反歧视法。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顺德疾控艾防科 · 童珑

美编:顺德疾控健促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