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南方+专题报道 记者陈薇 统筹 喻淑琴(13922377231)
编者按: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敢担当、敢作为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踏遍青山绿水,行走在田间地头,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造血扶智、脱贫致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炫彩篇章。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如何发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广东省积极响应,深入开展。多年来,省科技厅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建设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贫困村科技需求库,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点菜下单式”精准对接。2018年,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总数达1.4万余名,汇编实用科技成果1000余条,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力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南方农村报在南方+乡村振兴频道特别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群体在服务三农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丰硕的人生收获和闪亮的创新精神。
首期推出广东省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产业化技术与成果转化中心蜜蜂组负责人的赵红霞博士,讲述她深入农村敬业实干、助农脱贫的故事。
6月的广东,百花盛放,正是蜜蜂产蜜好时节。近日,在梅州市丰顺县北斗镇拾荷村,一处蜂场内摆着上百个蜂箱。无惧身边“嗡嗡”乱飞的野蜂,赵红霞小心翼翼地揭开一个蜂箱的盖板,提起其中一块蜂板,只见无数只蜜蜂在上面爬行。趁着阳光明媚,她仔细查看蜜蜂的情况。
“2018年拾荷村靠养蜂脱贫的就有8人,他们都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了养蜂技术。”作为广东省首批农村科技特派员,赵红霞先后在广东多个贫困村推广实用养蜂技术,帮扶贫困户约50户,为农村科技特派员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攻坚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走进大山,助农脱贫
李万荣今年24岁,曾经是拾荷村的贫困户,因父母患病致贫,导致他中途辍学。他曾经养过蜂,但由于不懂蜜蜂饲养管理技术,养蜂成效不佳,经济状况也不见好转。2016年,赵红霞来到拾荷村,“当时了解李万荣家的情况后,希望可以用养蜂的技术帮助他们家脱贫。”
经过进一步调研,赵红霞发现李万荣家所处的山区鸭脚木非常好,这是养蜂良好的蜜源。赵红霞给李万荣带了一些养蜂技术书籍,向他传授中华蜜蜂(以下称“中蜂“)快速繁殖和人工育王技术,还带了20群中蜂和20个蜂箱给他,为他养蜂打下知识和物质基础。
“吴云风以前和你起步是一样的,他可以做到,你也可以做到。”赵红霞不但经常去李万荣家里对他做技术指导,还在同村找到和李万荣相熟的,养蜂技术已相对成熟的吴云风当他的指导老师。听闻吴云风在一次卖荔枝蜜中收获颇丰,李万荣受到很大的触动。
在赵红霞和吴云风的帮助下,李万荣用勤劳和智慧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甜蜜事业。如今他成了拾荷村及周边地区小有名气的“养蜂能手”,不但生产的蜂蜜质量上乘,甚至可以培育更多蜂群,卖给其他蜂农。两年间,李万荣养蜂群数量从70多群增长到120群,采收了1200斤冬蜜,获得收入25000多元,经济收入大幅提高。
“原来养蜂真的可以脱贫!”其他村民看到李万荣成功脱贫,也纷纷加入养蜂的行列,找赵红霞报名参观学习。赵红霞为他们结对子,以熟带生,在村里开培训班,把先进的养蜂技术带给蜂农,同时为他们解答养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拾荷村有8户贫困户仅用不到一年时间就实现了人均养蜂收入突破万元,摘掉贫困户帽子。
潜心科研,深耕蜂业
“我们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赵红霞打心底里热爱这份“甜蜜的事业”,一心扑在科研道路上,先后获得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东省科技厅和省农业厅等多个部门的众多项目经费支持。除了蜜蜂基础研究工作,她经常深入一线,和蜂农面对面交流养蜂的细节,了解信息后带回实验室潜心钻研,攻坚克难。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埋头思考和实践考验,赵红霞和团队收获了多项科研成果。其中,凝练总结的“中华蜜蜂抗逆增产技术体系研究与建立”技术获得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该技术通过实验室研究,直接应用于养蜂生产一线,不仅减少了蜜蜂病虫害发生,而且提高了养蜂生产效率及蜂产品质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脱贫攻坚要真正从扶贫先扶智出发,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十年来,赵红霞及团队成员在全省各地开展理论培训125次以上、现场指导10022人次以上,并邀请国内知名行业专家为贫困户现场授课指导。在广东省养蜂重点县市(龙门、东源、蕉岭、陆河等)推广实施养蜂技术,共建立示范基地5个、示范骨干蜂场20个,获中国养蜂学会评为“蜂产品安全与标准化生产基地”3个、“蜜蜂健康养殖培训基地”1个。
经过长期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和指导,广东省中蜂蜂群数从48万群上升到102万群。蜂群数量的增加也为植物授粉发挥了重要媒介的作用,蜂产品产量从水蜜1万吨上升到优质蜜3万吨,年产值从3亿元上升到10亿元。这不仅带动一大批山区贫困户通过养蜂脱贫致富,而且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恢复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更好实现乡村振兴助力。
践行初心,科普惠农
“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路很长,不必急。”在赵红霞的微信朋友圈里,她经常发布与蜜蜂有关的科普知识。事实上,日常工作中,她也经常组织开展保护蜜蜂及爱护自然的科普宣传,将其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展示在大众面前,让更多的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懂蜜蜂、爱蜜蜂、保护蜜蜂,从而保护蜜蜂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
2019年,赵红霞所在的省生物资源应用研究所特别筹划主办了“520世界蜜蜂日”广州主会场的活动,宣传保护蜜蜂、爱护地球,为环境保护的科普宣传工作贡献基层科技工作者的力量。
赵红霞不仅是研究所蜜蜂中心的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研究所第三党支部的书记。她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应对养蜂生产遇到的突发应急事件,如蜜蜂中毒、放蜂场地纠纷、自然灾害等,及时前往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下一步要考虑如何大范围去推广养蜂,解决养蜂中的实际问题。”对于养蜂事业的推广,赵红霞也有更高的目标。她说:“现在政策环境是越来越好了,养蜂又是不会污染环境的产业,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的思想。我们要关注整个市场,把扎实的养蜂技术传授给蜂农,使蜂农养的中蜂健康高效,成为蜂农脱贫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