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说不知道!原来高村镇六马村名字是这样来的?

云浮发布
+ 订阅

六马村名来由初探

▲六马村一角(叶汉钊 摄)

高村镇六马村委会位于高村镇政府东南部9.7公里,下辖黄茅咀、木衣上队、木衣梁队、木衣陈队、六马、单竹、大营、吉仔坪、大水塱、新屋、围尾、高圳涌等12个自然村,辖区面积7.82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六马坑口。

下乡收集文史资料,我对“六马”这名字很好奇,为什么叫“六马村”呢?

有村民告诉我,因为该村有座外形很像马的山,叫“马山”,山下有条坑冲叫“六马坑”,村委会所在地在坑口处,这坑口叫“六马坑口”。按此村民的说法,“马”的问题解决了,因为有“马山”。那么“六”是什么意思,是有六座马山吗?村民告诉我,不是的,马山只有一座。“六”,会不会的“鹿”的讹音呢?村民说,此地没有带“鹿”字的地名。“六”是“鹿”的臆想被否定了。

有人说,六马坑口四面环山,有六条坑水汇流于此,“六”会不会就是指这六条坑水呢?数字是吻合,但含义太过牵强。

后来,另一位村民告诉我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说,此马山原来是郁南那边的风水山,据说郁南那边有个风水宝地叫做“六马卧槽”,有六座马山。后来,有一座马山被“点化”,赶到高村这边来了,只剩下五座马山在郁南,那风水宝地因此也改称为“五马卧槽”了。赶到此地的马山,是“第六”匹马,因为这座神奇的“马山”,此地便被叫做“六马”了。

如此说来,“六”字的意思是“第六”。

这位村民还笑着告诉说,六马村委的六马自然村,村民的房子就建在马山的“那话儿”上,村民因此大受裨益,几百年来,不管家里多穷,从来没有一个男子是娶不到老婆的,你说神奇不神奇?说完,他觉得自己说“漏嘴”了,连忙说这是迷信的东西,不足为信。我告诉他,传说也是属于文史的研究范畴,应该加以挖掘研究。

按这位村民的说法,“六马”村名的来历到此基本清楚了。

(叶汉钊/收集整理)

六马有个碌马岗

高村六马村有个山岗,叫做“碌马岗”,位于六马村委六马坑口不远处。过去,要进出六马必须翻越这个山岗。现在的六马村道于碌马岗下通过。

碌,动词,含义为:贴近地面滚动。脱胎于一种农具“石磙”,即“碌碡”,用石头做成,圆柱形,用来轧谷物,平场地。粤语谓像石磙(碌碡)一样平地滚动或从高处往低处滚动跌落的动作叫做“碌”。

▲碌马岗(樊贵明 摄)

这个地方,为什么叫“碌马岗”呢?

原来这个奇怪的地名,是与日军入侵六马的历史有关的。

1944年,日军入侵云浮。其中一支军队从腰古入前锋,经南盛、茶洞、蕉坪进入六马,在六马大水塱住了一晚后,抓住村民麦大狗(绰号)、剃头七、麦运昌(麦成志的伯伯)3人带路,分两队,一队往司马、清水方向而去,一队经木衣、过旺洞,往镇安方向而去。

日军除了抓捕中国老百姓做挑夫搬运物资外,还有专门的马匹运送辎重物资,凡贵重的如电台、药品等他们安排士兵牵马运送,不让中国人挑夫走近。日军经过六马时,由于山路陡峭狭窄,在六马村三处地方碌了几匹战马落坑,其中六马坑口1匹,大竹坑口3匹,围尾大路下1匹。

大竹坑口地势不高,马匹只是受了轻伤,尚能行走,其余两处地方地势较高,战马摔断了脚。鬼子捡拾回马背上驮着的物件,丢下受伤的战马便匆匆走了。日军走后,当地的百姓把那两匹摔断了腿的日军战马劏来分吃了。

因为六马坑口不远处碌落日军战马的山岗还没有名字,人们便因而把它起名叫“碌马岗”。碌马岗地势险要,路的外侧是高高的崩岗,崩岗下是六马河。从此,只要提起“碌马岗”,人们便自然而然地想起当年日军侵略六马村的屈辱史,警钟长鸣。

(麦成志/讲述  叶汉钊、简英儿/记录整理)

青山有幸冠英名

——司马村蓝天顶、蓝天坳的来历

▲蓝天坳(麦荣波 摄)

高村司马村委南吉村对面有座山是用征粮工作队员蓝天同志名字命名的。平缓的山坳,叫“蓝天坳(凹)”,高高的山顶,叫“蓝天顶”。

蓝天坳、蓝天顶的来历,是因为一个悲惨的故事。

1950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五日),预谋造反的李伯茂、姚树荣(国民党高村乡代表,当时的农会长)、叶志民(保长、农会委员)、麦成隆(副农会长)等人,以召开征粮评议会为名,通知蓝天同志到吉地埇开会。蓝天到达后,即被凶手姚镜、孙九二人用尖刀将其刺伤,随后将其绑住,押到南吉村对面的石降冲山坳(又称山猪坳,因猎户多于此设陷阱捕山猪而得名),将预先准备好的煤油淋在蓝天身上,残忍地点火把他活活烧死了。

为纪念这位英烈,村民把石降冲山坳改名为“蓝天坳(凹)”,石降冲山顶称为“蓝天顶”。

青山有幸冠英名。蓝天同志虽然被敌人残忍杀害了,但蓝天同志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英雄的名字与青山长存。

(叶丽芳、盘普资/收集整理)

欢迎给我们留言

谈谈你的了解~


云浮融媒中心

来源:云安电视

责编:樊思桃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