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海隧道到地铁:连接珠江东岸对中山为何如此重要?

南方+ 记者

跨越珠江口①

今年6月底,深中通道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将迎来首个管节浇筑,它也是世界最大规划的沉管预制“智慧工厂”。目前,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已成岛,各项进展顺利。

与深中通道施工现场隔海相望,深圳市内首条海底隧道——妈湾跨海通道即将开掘,这条水陆两栖通道将将前海和宝安“龙头”大铲湾相连接,并通过沿江高速通达各城市。



与此同时,对外公示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提出,将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连接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建设;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

从跨海隧道到地铁连接,对接珠江东岸对中山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对中山来说,这绝不仅仅是承接交通利好、转变区位角色的一次机遇。

1.

被忽视的“区位优势”

从地图上看,中山刚好处于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但这个“先天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由于没有与东岸的直连通道,承担两岸资源流通枢纽的功能被弱化:

——受珠江口影响,中山市现有的高速公路主要侧重于广州、珠海、江门,缺乏与珠江东岸高速通道的直接对接,对外公路体系尚不完善;

——轨道交通比较薄弱,直到广珠城际轨道的开通,才结束了该市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虽然近期广珠城际可以开通国铁长途列车,但是受广珠城际铁路通过能力的限制,目前的发车班次不多,国家长途客运铁路的服务能力不强,难以达到区域性铁路枢纽的要求;

——港口服务能力也有待提升,现有货运港处于喂给港地位,客运港发展不足,缺乏与珠三角大部分城市的港口、机场以及澳门联系的水运航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错过了珠三角“公路时代”的中山,不能再错过珠三角的“大桥时代”。

省“十三五”规划对中山明确提出了“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以此为目标,中山提出以深中通道和深茂铁路等项目建成通车之年为目标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交通建设,重塑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区位价值。

2.

新交通枢纽“东进”

面对新的历史性变革节点时代,中山已明显感到推进珠三角一体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迫切性。

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中山市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三个维度的转变:

第一是理念上的转变,注重从“对内”疏通转向“对外”延伸;

第二是空间规划上的转变,注重从单一的公路规划,向兼顾轨道、港口、航空的综合交通体系转变;

第三是投入力度的转变,“十二五”期间,中山五年共投入超过230亿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的1.4倍;“十三五”期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亿元。

梳理这两年来的中山交通工程动态,可以发现一个明显趋势是枢纽的“东移”计划:

——中山港从火炬开发区的横门水道向东部伶仃洋靠拢。当前,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的中山港新客运码头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项目预计今年完工。未来,待马鞍岛新客运码头投用后,“水上深中通道”的通航时间将从45分钟压缩至25分钟。

——翠亨新区拟打造“一环四纵五横”路网。除了协助推进深中通道、中开高速、中山东部外环高速(省滨海旅游公路中山段)、中山港新客运码头等省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同时,翠亨新区先后投资190亿元加快起步区83.37公里,共计30条道路、22座桥梁的“一环四纵五横”基础路网建设。

——公交接驳往东部片区开拓。去年年底,由中山公交集团运营的“中山-广州”首条跨市公交中980路线正式开通,拉开了两地市民工作、生活的双城模式。中山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深中通道建成后,还将谋划开通中山至深圳跨市公交线路。

——谋划与珠江东岸城市的轨道交通对接。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正在公示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明确“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此前,两市就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项目达成共识,中山方面提出了广州地铁18号线从番禺广场引出直线南下至中山市三角镇、中山站的支线方案,以及从南沙引出至中山市民众镇、中山站的延长线方案。

三角至广州南沙区首条公共汽车线路(中980)

3.

跨越珠江口

世界著名工程咨询集团——林同棪国际的专家罗伯特·萨金特认为,交通网络对于链接湾区城市以及湾区城市内部的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

以纽约湾区为例,核心区和新泽西之间隔着哈德逊河,河岸线有60公里,其间分布有5条跨河通道、3条跨河铁路通道。资料显示,纽约湾区的通路间距是7.5公里,核心区通路间距仅为3.3公里。

在旧金山湾区5座湾区大桥修建以前,基本靠渡轮作为交通工具。随着海湾大桥、金门大桥在内的湾区大桥的陆续建成,湾区城市的互动与发展明显提速。可以发现,在旧金山湾区南湾地区硅谷公司集聚的地方,修建了一批轻轨后,一些大公司比如Google就倾向于把诸如Google学院这样的机构,设在靠近交通轻轨枢纽和站点的地方。

交通的便利度将极大地改变要素流动的走向。

于2017年8月18日起正式开通的“中山-深圳”水路客运航线,翻开了中山与深圳水路客运的通航历史。该航线连接中山港与深圳机场,航程时间只需45分钟。统计显示,航线开通的15个月内,该航班共运营旅客16万人次,安全运行了3572个航班。经过一年多的市场开拓及宣传推广,该航班客运量逐月攀升,到2018年10月平均载客人数每班已达60多人次。从2018年11月30日起,中港客运计划从原来“四进四出”增加至“七进七出”14个单航班。也就是从早上的7点30分,一直到晚上的20点30分,形成公交化模式。

今年1月8日,在“中山-广州”跨市公交中980开通10天后,运送旅客逾万余人次。乘客以通勤族为主,多数为中山居住、南沙工作,也有部分是在南沙居住、中山工作。

上述两个案例也从侧面说明,中山、深圳两地的出行需求在不断提升,珠江东、西两岸的公交化发展也越来越迫切。

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跨海大交通项目,极大地加速了珠江东、西两岸交通路网工程进度。中山在东部片区布局交通枢纽和重要节点,也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呼应。

从规划图上看,深中通道在翠亨马鞍岛登陆后,与中开高速对接形成向西走的大动脉,沿线途经新会区、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在阳春市陂面镇与汕湛高速公路相交;往南,与中山东部外环高速连接;往北,通过东部外环高速连接广中江高速。也就是说,深中通道和中开高速对接后,翠亨新区将成为中山、珠海、江门及粤西等地区跨越珠江口的重要接驳点。

那么,在迫切布局、规划、推进涵盖高速路、轨道交通、水上航线等在内的与珠江东岸的交通网络后,升级的“交通圈”将给中山“朋友圈”带来哪些改变?敬请关注“跨越珠江口②”的详细解读。

【记者】罗丽娟 戴晓晓

【图片】叶志文  王云(资料图除外)

编辑 廖冰莹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