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

广东教育头条
+ 订阅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好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推出“铸魂育人第一课”全媒体报道,展示高校推动思政课创新提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做法新目标。这是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中山大学。


不久前,中山大学原创音乐话剧《笃行》首演,吸引了1200余人到场观看。

未来,中大计划将红色三部曲《中山情》《笃行》《奋斗的岁月》打造成思政必修课,覆盖所有本科生。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中大如何集全校之力,上好铸魂育人第一课?

“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传承红色基因。”中大党委书记陈春声表示,要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面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并传承好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将远大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思政育人课题获教学成果二等奖

中大思政工作半年来多次获得国家的肯定——

去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陈春声牵头完成的《立足两个前沿,坚守树人根本——中山大学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四十年的构建》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今年初,中大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中大海洋科学学院获批教育部“三全育人”试点院系。

“中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奠定了教学与教育相统一的育人理念,课堂教学是手段,目标是教育人,尤其是要引导学生在精神上成人。”中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辉说,“经过40年的探索,遵循‘人在哪,思政教育就在哪’的全覆盖原则,中大逐渐形成了‘创新驱动、多元主体、课程德育、以文化人’的全员育人大思政格局。”

近年来,中大形成了专职教师为主、特聘教师补充、思政工作队伍协助的“大思政”队伍,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探索教师定期注册制度。

这是中大全员育人的“主力军”。以全校学生必修的形势与政策课程为例,由校党委直接领导顶层设计,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课程设计和专业培训,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协调,集全校之力将课程开好。

为打造好这支“思政部队”,中大重点规划各教研部责任,规范课程建设、教学团队、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责任,保证课堂纪律性和学术创造性的统一,严格执行《中山大学课堂教学“十不准”》,加强师德建设,在人才引进、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环节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要引导青年更好成长,关键要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中大哲学系辅导员、团委书记李琳玮成立朋辈互助成长小组,组织学生参加读书会、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引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她花了一年时间自学运动理论,成为学生心中的“健身达人”。

“马研班”培养1500名优秀学生

在中大的评教系统中,思政课向来是评价最高的课程之一,有中大校友感叹:“毕业几年了,还记得当年在珠海校区抢座旁听思修与法律基础课的日子。”

中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钊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作为思政骨干教师,他不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还在课外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我常说,思政课是不能死记硬背的,需要学生去理解。”林钊在课堂上会大量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用经典的思想解读历史事件,“通过大量援引材料,让学生在原著中读出思想,才是更有效的方法。”

从2005年开始,中大要求学生必须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中的助教辅助、名师授课等环节。通过知识教授实现价值引导,进而在实践中检验经典原理,用理论来指导安身立命的现实问题。

为此,中大实施本、硕、博思政课联动计划,推进三个层次思政课教学“步步高”:对本科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硕士研究生,重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对博士研究生,培养其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的能力。

“作为思政教师,看到学生在毕业后能保持思考,勇于叩问自己的人生,我感到很欣慰。这是在书写人生的答卷,比写在考卷上的答案重要多了。”林钊说。

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中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从书本里带入实践中。

据统计,成立25年的“马研班”,培养了1500多名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2018届毕业生共有389人去往西部地区就业,较上年同期增长10%以上;2014年至2018年,累计推荐300余名优秀毕业生加入选调生队伍,其中涌现出张超、曾念秋、徐浩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研究生支教团20年来向全国派出228名志愿者,成员韦慧晓成为中国海军第一位女实习舰长。

红色基因在中大校园中传承

位于校园中轴线上的惺亭,是辛亥革命烈士史坚如,沙基惨案烈士区励周、许耀章的纪念亭,由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在怀士堂,孙中山先生曾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在中大的校园里,红色记忆和革命故事纷至沓来。中山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爱国奋斗传统,这也成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

去年,中大举办“笃行与薪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山大学的实践与传承”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展上,展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亲笔手稿、致友人签名信,吸引了不少师生前来参观。

未来,广州校区南校园还将建起一座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学校历史、岭南文化等内容于一体、充分展现中山大学红色基因、文化传统和学术水平的现代化综合博物馆。

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中山大学的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正深切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大人。

“当前正是学校加快进入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中大校长罗俊表示,中大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奋力开创本科教育新局面,为早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努力。

专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传承中大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大在人才培养中有哪些特色举措?书记亲自讲的“思政第一课”,与学生有哪些互动?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就此专访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

南方+:近年来,中大如何以立德树人引领人才培养?探索了哪些有本校特色的举措?

陈春声:近年来,中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推动大学的办学实践。

2015年,我们确立了“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培养目标,并提出建立学科与专业、德育与智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科生培养与研究生培养、科研与教学“五个融合”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同时注意突出三个标准,即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突出人才培养的完备性,注重理论和实践课程相结合;突出人才培养体系的竞争性,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面向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引领时代潮流。

南方+:您多年来坚持给本科生上思政第一课,讲中大的红色基因,您认为中大学子应如何继承红色传统,将远大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陈春声:这两年我给本科生讲授“读书不忘革命,革命不忘读书——中山大学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在授课时我会结合一些生动的故事,如中大毕业生陈铁军与革命伴侣周文雍在刑场上举办婚礼、中大图书馆长杜定友教授辗转万里护送文献西迁等,拉近学生与红色历史的距离。

来自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的孙百承同学在课后把笔记发给我看,使我印象深刻。他写道,这堂课让他仿佛追随着爱国进步的学长们,投身于爱国救亡运动中。惟有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身处何处、去向何方,我们的国家和学校才能真正和过去的屈辱与苦难诀别,走上繁荣复兴的伟大征途。

除了思政课,中大还注重通过第二课堂的思想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学校已经完成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思想教育类活动的比例提高到总体安排的40%以上,大幅提高第二课堂的思政性。

南方+:今年学校召开了春季工作会,接下来将有哪些新举措?

陈春声:为继续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做好“铸魂”“固本”“强基”“提效”工程,坚持和巩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

【记者】钟哲 吴少敏

【通讯员】漆小萍 刘天罡 陈诗诗

【摄影】左皓晟 喻寅轩 钟昊伦 吴慧焱 肖遥 徐丽雅 邱媺宸 李劲峰

【校对】杨远云

编辑 邢泽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