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狮、鹤蚌舞、雄鸡舞......民间艺术精彩纷呈!韶关翁源非遗传承展演走进校园

南方+ 记者

韶关翁源是千年文化古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异彩纷呈,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有5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市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省级非遗项目)。 

近3年来,翁源县加快了非遗保护力度,成功申报了3个市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非遗保护工作突飞猛进,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去年,翁源非遗受到全国各大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曾2次用数十分钟的重点专题报道翁源非遗。 

6月8日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日,在这期间,全国各地集中开展各种非遗宣传、传承、展演活动。今年上半年以来,翁源县文化馆、翁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一系列非遗宣传、展演、传承等非遗保护工作。 

鹤蚌舞

粤北民间艺术“翁城猫头狮” 

6月17日,“翁城猫头狮”传承展演活动在翁城镇中心小学举行。一千多名师生观看了传承展演活动。 

展演中,猫头狮身的猫头狮奇特造型刚一出场,现场全体关注,十点梅花的鼓点音乐响起,翁城镇胜利村舞狮队的猫头狮以马步、弓步、跪步、麒麟步、虚步、扑步互相配合,以腾扑、翻滚、游柱为造型表演。表演动作滑稽、风趣,表情逼真、逗笑了现场观众。 

“翁城猫头狮”被称为粤北大地一朵艺术奇葩,2018年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 

翁城猫头狮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稀有品种,是“猫”态与“狮”形结合的一种舞蹈艺术。这种集娱乐、健身、观赏、民俗、表演、交流和竞技多种功能于一体舞蹈。舞狮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威武的形象是励志的导向,其刚毅强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艺术形象,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勇敢拼搏的精神写照。 

猫头狮

鹤蚌舞演绎美丽传说与成语 

6月17日,鹤蚌舞传承展演活动在翁源县龙仙第一小学举行。千名师生观看了传承展演活动。 

舞台上演绎了一个正直勤劳的渔夫与美丽善良的姑娘(蚌精)相爱,并与恶霸英勇斗争的故事。学生全神贯注观看表演,表演结束后,现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鹤蚌舞”起源于翁源县周陂镇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鹤蚌舞”集民间故事、经典成语为一炉,颇具乡土文化特色、文学特色和个性特色。而舞蹈主题意义:不要贪图个人、眼前的小利益而牺牲了长远、根本的大利益,这也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活成语。 

翁源鹤蚌舞是韶关市民间艺术的一个品牌,多次代表韶关市参加了深圳、湛江、肇庆、云浮等市的汇演和交流,2005年,在广东国际旅游暨岭南文化艺术节中荣获银奖。 

“鹤蚌舞”于2007年列为韶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舞雄鸡

金鸡报春的“雄鸡舞” 

6月17日,“雄鸡舞”传承展演活动在翁源县礤下中学举行。传承展演活动由翁源县文化馆、翁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现场有数百名学生观看演出。 

6个象征喜庆吉祥的雄鸡起舞引起现场观众的关注。舞鸡传承人何成英、雷成初为学生讲解了舞鸡的技巧,并现场演示,学生跟着学习。 

早在明、清时期,周陂镇礤下村就有民间艺人利用“闻鸡起舞则富裕将来”的寓意,以“金鸡起舞”的表演形式,每逢节日在当地或到邻县进行喜庆表演,一直流传至今。 

“雄鸡舞”一般由13至30个“金鸡”组成,古时道具用竹蔑、牛皮纸制成,以红纸(布)装饰。每人执掌一“雄鸡”起舞表演。表演形式有“奔跑、弹跳、打斗、点食”等。 

“金鸡报春”的寓意着吉祥向上,黑暗即将结束,黎明马上就会到来。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即代表一天的开始。 

动人客家山歌唱响未来 

4月以来,客家山歌音乐影片《兰乡情歌》在各大媒体热播。“翁源客家山歌”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做好山歌的传承保护,该县组织拍摄了音乐影片《兰乡情歌》。歌曲的创作,是对古老的客家山歌的创新发展,融入了许多现代音乐元素,是对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精粹客家山歌的创新发展。 

翁源客家山歌以歌言志,以歌抒情,以歌解愁,以歌泄怨。具有刚柔悠长,回环婉转等独特的音乐特性。表达翁源客家人思想情感、性格气质、精神文化与劳动生活的真实体现和生动写照。 

由翁源县文化馆组织参赛的翁源客家山歌曾获2015年广东省客家山歌大赛金奖、2016年“两岸暨港澳地区”东莞(凤岗)客家山歌大赛银奖。 

【记者】潘俊宇 唐音

【通讯员】黄影祥 黄晓霞 


编辑 李幔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