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先进的4K液晶大屏是如何炼成的?走进这里话你知!

南方+ 记者

6月初夏,上午10点的深圳市光明新区沿河路与长凤路交叉口,一条崭新的4K大屏产线正“安静”地全自动流水作业。而不远处,又一条8K大屏产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这里距离深圳市中心逾30公里,没有多少人会去细看这个地方,但你家里的大尺寸显示屏,有可能就来自这里——TCL集团华星光电第11代TFT-LCD及AMOLED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简称t6)项目所在地。

作为广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十年磨剑,华星光电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埋头耕耘的拓荒者,从建成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高世代面板生产线开始,以平均两年一条线的迭代速度,自主创新“中国屏”不断从这里走向市场,走向世界。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在新型显示、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项目。以华星光电为代表的大湾区显示屏幕制造,正日渐成为大湾区的一张闪亮名片,带动大湾区成为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竞争力的半导体显示产业基地。

一种状态

时时刻刻都有的紧张感

随着t6的投产,李芳芳又一次进入了学习的紧张之中。

这是李芳芳在华星光电的第八个年头,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工业工程部的一名科长,她要全身心地投入到t6的产能规划、成本控制之中。

时时刻刻的紧张感,来自于华星光电产线的不断扩张,技术的快速迭代。“感觉一直在跟时间赛跑,产线越来越先进,量产的时间也一直在提前,节奏非常快。”李芳芳对记者说道。

华星十年的筚路蓝缕,李芳芳见证了80%以上的时光。尽管可以称得上是元老,但她仍像刚来时那样充满干劲,保持警醒。近些年来,她每年都获评“优秀员工”。

“在成本分析上,李芳芳细致而严格,设备成本、材料成本等等的把控规划,她了然于胸,会给大家针对性地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目标。”来自韩国的麦克如是评价道。

而在李芳芳看来,她的这位同事麦克,在管理上比自己要严格。“作为最先进的产线,t6需要严苛的无尘环境,对于这种环境各项指标的把控管理,麦克很有经验,在每一个细节上都不会放过。”

李芳芳所言非虚,在自己的岗位耕耘,麦克有着和李芳芳相似的感受。

今年是麦克来到华星的第三年。他直言,自己仍一直在适应。“适应快速的节奏和紧张的工作状态,适应严格甚至严苛的制造管理指标挑战。”

“我要保持对产线变化的高度敏感,把产线上设备的状态维持在最优状态。” 麦克向记者解析,“设备只要哪个瞬间出现什么问题,稍微有一点疏忽差错,就可能引起制程不良,显示面板也无法成型。”

李芳芳和麦克,正是华星光电生产基地汇聚全球优秀技术人才管理团队的一个写照。正是有这样的队伍支持,华星光电的产线不断创下当年投产、实现盈利的运营佳绩。

一路探索

依靠自主创新的十年拓荒

没有嘈杂的噪音,真正一尘不染的环境要求,在记者眼前,取料、贴合、传送等数字化环节,分毫不差——李芳芳、麦克所反复提及的t6,是这样的一条产线。

t6主要生产43、65、75英寸液晶显示屏及超大型公共显示屏。总投资达465亿元的t6立项时,是深圳市建市以来投资额最大的工业项目,而仅用短短的两年时间,该项目便实现投产,创造了又一个半导体显示产业建设的新速度。与此同时,这条产线是国内目前最为先进的大尺寸液晶面板生产线,其主厂房是目前全球单体建设规模最大的面板制造工厂。

目前,t6产线正处于产能提升期,毫无疑问,今年对于华星光电而言,是又一个里程碑。然而,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上世纪90年代末,日本率先发力液晶显示屏幕的产业化,夏普也被称为“液晶显示屏幕之父”;随后,以LG、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迅速崛起。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显示面板制造一直由日韩企业垄断。直到2006年以后,以华星光电、京东方为代表的中国显示面板制造企业,才开始了漫长的自主研发制造的探索之路。

“开建t1的时候,我们自主设计、建设了这第一条产线。”回忆起当年的拓荒的情形,华星光电副总裁张锋仍然很感慨。t1是华星光电的第一条产线,投资245亿元,是我国首条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建设的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t1没有现成东西可以借鉴,整个一线团队在最初的2个月时间里,几乎每天都是研究到夜里三四点,产线产能模型、作业知识体系等,完全是从无到有。”

在t6产线的观察走廊上,张锋向记者展示华星光电的自主创新技术——“液晶面板产线材料从铝配线到铜配线,我们是第一个;光罩缩减,在原来的设备基础上,大大提升产能和效率;滤光片的革新,我们也是业内首创”。

目前,华星光电在深圳布局投产的有t1、t2、t6三个大尺寸显示屏幕制造产线,在武汉则有t3、t4两个中小尺寸显示屏幕制造产线。2018年华星光电在全球液晶面板出货量位居第五,2019年2月出货量已进入全球前二,形成了“北有京东方,南有华星光电”的产业格局。

十年筚路蓝缕,一片片“中国屏”已彻底打破日韩企业此前的垄断,改写我国“少屏”历史。

一份信念

4K、8K时代欲实现超越

就在t6的旁边,第11代超高清新型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简称t7)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展开。

总投资约426.83亿元, t7主要生产和销售65英寸、70英寸、75英寸的8K超高清显示屏等,计划于2020年底开始生产。

这又是一个新的突破。“简单来说,t6主要着眼于4K大屏,而t7主要着眼于8K大屏。”在t7建设现场,华星光电技术团队人员向记者说。

当前,广东4K电视机产量约占到全国的一半。广东还在实施《广东省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计划到2022年,全省超高清视频产业总体规模超8000亿元,建成3个世界级超高清视频产业集群;4K电视机年产量达4000万台,8K前端核心设备具备产业化能力。

在此过程中,以华星光电t6、t7产线为代表的面板制造项目,是重要的发力点。“‘华星’这个名字,喻意就是中华之星。”张锋告诉记者。为了实现这个愿景,华星已然大步流星。今年初,华星光电率先走出国门,在印度设立模组项目,将整合大尺寸电视屏及中小尺寸移动终端显示屏生产,规划年产出800万片大尺寸电视面板及3000万片小尺寸手机面板,预计2020年初实现量产。

随着华星光电、京东方等企业在全球成为显示制造“明星”,2019年,对于“中国屏”来说,也注定是别样的一年。全球知名的市场研究机构IHS Markit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在2019年第一季度占全球60英寸或更大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的33.9%,市场份额从去年第一季度的3.6%增加了近10倍。相比之下,韩国面板制造商在同一时期的份额从54.8%下降到45.1%。与此同时,中国大陆面板厂今年首季的面板出货面积,也首次超过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至50.1%。

在这样的趋势下,距离4K、8K时代的真正领先,也许不远了。

■蹲点手记

开放创新,技术产线迭代对人才提出更高要求

走在华星光电t6车间的观察走廊中,这个全球最大的车间,面积相当于19个标准足球场,一条生产线的投入就是400多亿元。“不能拍照、不能录影,只能隔着玻璃走廊观看。”这样的采访要求,凸显了t6产线的高科技含量。与此同时,可以想象的是,在玻璃之后井然有序的无尘限温环境中,需要怎样高水平的生产设计规划和流程管控,这也必然对设计者、管理者、操控者、监督者提出很高的要求。

采访中记者发现,高资本投入、高速度迭代,处于这样的产业革新浪潮与风口中,华星光电的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不断学习的压力。当前,这一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技术和产线的不断迭代,必然会传导到行业每个人身上。

一直以来,业界对面板显示制造企业就有着一种近乎调侃式的说法——“三高”企业。哪三高?技术、人才、资金。专业说来,则是指这类企业为技术密集、人才密集、资金密集。显然,前两个“密集”都高度依赖人才。而如何培养、寻找有助于技术与产线迭代更新的高端人才,日益成为企业充满挑战的课题。

开放创新,华星光电从一起步就以全球平台广纳贤良,抓住世界显示产业从日、韩向台湾又向大陆转移的契机,开启自主创新之路。与此同时,华星光电加大自主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了自己的“黄埔军校”——华星学院,从入职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中,自己培养人才,形成了从新星、行星、明星、恒星到北极星的星系人才梯队,该学院人才梯队的最高荣誉为领军人才“北极星”,华星副总裁张锋就是华星培养出来的“北极星”。然而,眼下公司的“北极星”仅有两人,这也凸显出自主培养人才之不易。“当前,高速的发展和扩展,对人才提出了很高要求。”张峰在接受采访时,也并不讳言眼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最新数据显示,在广东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实现了4个接近90%:研发投入接近90%来源企业,研发人员接近90%来源于企业,研发机构数接近90%来源于企业,发明专利接近90%来源于企业。

从“少屏”到“多屏”,从4K到8K,毫无疑问,显示技术的研发、显示产品的制造,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而要实现“科技湾区”真正的领先,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人才是核心,开放创新,企业和人才一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统筹】陈韩晖 卢轶

【采写】姚翀 陈韩晖 卢轶 实习生 陈蔼洵

【摄影】肖雄

【摄像】姚翀 实习生 郑浩然

编辑 刘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