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花木繁茂、环境清幽,更配备了8个篮球场、4个羽毛球场等一大批体育文化设施…这不是高档小区才能看到的场景,而是大朗镇巷头社区的农民公寓——巷头花园内的实景。作为大朗第6个农民公寓,巷头花园是巷头社区2011年斥资12亿元打造新型农民公寓。
大朗镇的巷头社区在2013年被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授予“中国毛织第一村”称号,其地处东莞市大朗镇中心区,毗邻松山湖、寮步镇、东坑镇等园区、镇区,面积约3.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5100人,外来人口高达10万多人。作为典型的城中村,巷头社区经济体量大,人口密集,人居环境整治任务繁重。由于村集体实力雄厚,巷头社区集资建设了农民公寓,基本满足了户籍人口的居住需求。
“我们目前已制定了定期曝光等制度,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并聘请了专业规划设计团队,对社区的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巷头社区党工委书记陈锦照介绍说。
建农民公寓,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走在巷头花园,老人们悠闲的散着步,环卫工人正清扫地面,建筑工人在修整路面的标牌,这个新型农民公寓看起来与品质住宅小区毫无差别。
据介绍,巷头花园位于大朗镇富康路旁边,毗邻大朗毛织贸易中心和大朗汽车站,小区建筑面积达46.3万平方米,共建有37栋高层住宅楼,最高层数为24层,可容纳1700户居民入住。
不仅如此,巷头花园还融合了毛织、醒狮、木偶剧、篮球等元素,彰显巷头社区文化特色,开辟了专门的地方,建设长者居住中心、幼儿园、市场,以及村史馆、毛织博物馆、图书馆、生活馆等,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居民原来分散居住,不利于管理服务,同时居住环境也比较杂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利于进一步集聚和配置资源,2011年巷头社区斥资12亿元打造新型农民公寓,让当地群众集中“上楼居住”,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群众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素质,实现从“村民”向“市民”的转变。
直面难题,多措并举改善社区环境
“户户织机响”,说的就是巷头社区的现状。作为大朗毛织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巷头社区拥有2000多家毛织企业,涵盖3.25平方公里毛织商贸核心区。
企业多、外来人口众多,巷头社区每天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陈锦照坦言,与其它村相比,巷头社区二十四小时都有商户亮灯,都有人在工作,整个社区在不停的运转。
针对现状,巷头社区从实际出发,多措并举改善社区内的人居环境。“针对社区内存在的乱搭建、乱摆卖、乱堆放现象,我们专门成立了三个小组,明确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个人。”陈锦照介绍,“针对外来人口多,生活垃圾多的情况,我们不仅仅用环卫公司的保洁人员,还在社区专门成立了环卫办,聘请村内的富余劳动力加入到保洁队伍中来。”
据介绍,巷头社区现有保洁人员100多人,每年投入600多万元用于环卫工作,除此以外,设有垃圾中转站7个,在居住密集地区设立垃圾收集点20个,每年用于垃圾处理约150万元。
陈锦照介绍,巷头社区还创建了多个工作群,巡查员发现垃圾后会马上将具体位置拍照发到群里,后续会有专人过去清理。除此以外,还建立了日常曝光制度,工作人员将乱扔垃圾的图片进行公开曝光,提高人们环保意识。
巷头社区的一组数据统计,也反映了他们对人居环境的重视。据统计,今年以来,三清理总清理面积达102616平方米、清理巷道及建筑材料乱堆53处、房前屋后和村巷道杂物垃圾83处、河湖沟渠14处等;三拆除中危旧房3间、拆除乱搭建12处、拆除非法违规或严重破损的商业广告招牌6处等;三整治中整治垃圾乱扔乱放26处、整治污水乱排乱倒32处,整治“三线”乱搭乱接11处等。
“我们下一步计划对整个巷头社区进行规划建设。目前已聘请专业的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我们的社区进行统一规划,力争通过整治提升,将巷头社区打造成整洁、有序、活力、特色的精品乡村。”陈锦照说。
【记者】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