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流芳千古传颂,深圳晋代名人黄舒孝行美德根植宝安1600余年

廉洁深圳
+ 订阅

西晋伦常南粤士,六年庐墓一生心

宝安区新安街道上合社区黄氏宗祠的一副对联,纪念着深圳黄氏祖先、晋代南粤孝子,深圳历史上第一个文化名人——黄舒“孝行流芳”的故事。

德乃人之本,孝乃德之先。上合社区发掘和传承根植千年的孝德文化,以孝来管理社区,孝德传家,和睦守望,更是将小家的孝道提升到家国的忠孝,赋予了新时代孝德文化的丰富内涵。

孝行流芳千古传颂

位于宝安区新安街道的上合古村,是深圳最早的广府黄氏居住地。建筑群以黄氏宗祠为中心扩散,青砖砌成的排屋错落有致,古老建筑,静静守望。

◎黄氏祠堂外景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频仍,一些北方士族陆续迁入宝安,其中有一位士人叫黄舒。他心地善良,孝敬父母,尽管生活艰辛,孝亲的礼仪从不懈怠。父亲死后,黄舒悲痛欲绝,一筐筐背土为父亲造墓地,并在旁边搭间茅草屋,按孝道的礼仪守孝三年。母亲去世后,也同样如此,守孝三年。因此有了“六年庐墓”之说。

黄舒心有大孝,与人为善。据《孝行流芳黄舒的故事》记载,他在自家堂屋挂起“孝义传家”匾,经常邀村民来家里做客,讲孝道礼仪。他用“羊有跪乳之恩”古训巧劝邻里要孝顺父母,引用孟子《离娄子》“好货物,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训斥村里的不孝之子。“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为不孝也”,他用孝道化解邻近两村为争夺土地引发的械斗危机,让两村人和睦相处、世代交好。久而久之,村民将黄舒的堂屋取名为“敦睦堂”。

黄舒的事迹流传千年,不少文人学士也题诗称颂。最早记述黄舒事迹的史书,是南朝宋沈怀远所著《南越志》:“宝安县东有参里,县人黄舒者,以孝闻于越,华夷慕之如曾子之所为,故改其居曰参里也。”

无论是《东莞县志》还是《新安县志》,都把黄舒排在“乡贤”或“孝友”人物之首,福田上沙黄氏、下沙黄氏、上梅林黄氏、南山北头村黄氏等广府黄氏族人皆引以为豪。

从家庭孝道到家国忠孝

黄氏宗祠的“孝行流芳”牌坊,为深圳仅存的纪念黄舒的牌坊。“祖辈在这里修建纪念黄舒的牌坊,说明我们上合黄氏世世代代把孝德作为家族的精神图腾,立为做人处事的原则。”上合社区黄氏第19代后人黄锡安,曾任上合社区党支部书记,他介绍,扎根在上合社区的黄氏族人有1800多人,还有部分族人散布海外。

◎“孝行流芳”牌坊

“德乃人之本,孝乃德之先。从对亲人的孝,再到一种道德风尚,潜移默化地凝聚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黄锡安介绍,黄氏族人孝德传家,民风和睦,更是将小家的孝道提升到家国的忠孝,流传了许多佳话和故事。

据《上合村志》载,黄氏家族出了不少名人。黄远是从上合走出去的开国少将,作为复旦大学外国文学专业的高材生,他精通英、法、日、俄四门外语,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儒将。60多年的革命历程,他心怀家国忠孝,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辈子廉洁奉公,成为令人敬仰的将军。

一代武林名师黄连胜,通过传道授艺,行侠仗义,继承和传播中华武术文化,报效祖国和人民。他创立的“上川黄连胜醒狮”,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深圳著名文化品牌。

打造“孝德”文化品牌

《上合丛书》首发、上川黄连胜醒狮文化馆揭幕、上合古建筑大王古庙和西庄书室修缮竣工……2018年12月8日,首届“黄舒·孝文化节”暨新安传统文化演出季在上合古村落举行。这场以“孝”为主题的活动旨在更好地传承孝德精神,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含义。

◎首届“黄舒·孝文化节”现场,少年们表演传统礼仪

事实上,上合社区从2016年起,每年都会举办社区孝德文化节。今年71岁的黄石保,另一个身份是社区国学小讲堂的讲师,这几年一直坚持为孩子们讲授黄舒孝德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更好地接受孝德家风教育,将来更好地为家乡、为国家做贡献。”

黄锡安介绍,上合社区一直保持着跟“孝”相关的传统。每到重阳节都会举办敬老活动,挨家挨户慰问看望长者,送上敬老金;清明、春节等节日,在黄舒墓前举行大型祭祖活动,族人从海内外返乡聚集在一起,共叙桑梓情怀……看似平常的活动,拉近的是黄氏族人对亲情和对家乡的感念。

宝安区新安街道有关负责人透露,为树立文化品牌,今年除了继续举办第二届“黄舒·孝文化节”活动,还计划成立宝安区黄舒孝德文化研究会,设立黄舒孝德文化展览馆,进一步发掘和考证历史史料,做好文化推广,使“善”“孝”成为新安文化的主元素。

来源 |  深圳市纪委监委、深圳晚报联合策划

作者 | 陈逸群、黄家君

编辑 | 纪律君·鹏辉&黄鑫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