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科技创新强市计划公布!2021年广州科技将是什么水平?

南方+ 记者

6月6日,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广州市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征求意见稿)》(下称《行动计划》),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行动计划》旨在打通“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生态优化”创新发展全链条,重点搭建平台、培育企业、营造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指出,广州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将分三步走:到2021年,在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基础上初步建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强市;2025年,基本建成科技创新强市;2035年,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强市。

其中,第一阶段,广州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1%,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左右。全市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创新中心门户地位日益显著。

第二阶段,广州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列;成为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外溢“辐射极”;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产业集群;成为全球金融资本、高端人才的“汇聚点”。

第三阶段,广州将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科技和人才成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全面创新,经济高质量发展。

《行动计划》是针对近三年的科技创新强市工作,即上述第一阶段而展开的布局和规划。为了达成相应目标,《行动计划》列明了八项建设科技创新强市重点行动。

重大科技基础创新平台提升行动

广州将集聚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实验室,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院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 2021年末,广州力争筹建国家实验室1家、建设广东省实验室3家,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22家,实现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的突破;建设广东省重点学科超过237个。

源头核心技术突破行动

广州还将重点发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三年后,广州的基础学科研究体系将基本建立,并突破一批前沿性、引领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到2021年末,广州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比重将达14%,并遴选20个国际领先的前沿技术重大创新团队。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

未来三年,广州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路径将会更加通畅、平台逐步健全、体系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新突破。至2021年末,广州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金额力图突破 1200亿元,全市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达600人。

创新企业主体培育提升行动

聚焦科技创新企业培育,广州提出要实现企业创新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实现企业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双突破,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和孵化育成体系。至202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超过1.2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10000家。

产业技术支撑引领行动

广州将持续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新产品新技术将实现新发展新突破。至2021年末,广州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1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或分中心1~2 家,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

创新产业格局优化提升行动

三年后,广州市创新产业体系框架将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成为产业发展新支柱。到2021年末,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力争达4500亿元,实施技术改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例超过12%,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70.5%。

开放创新合作共赢行动

广州还将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开放优势,拓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内地城市协同合作,打造高层次双向开放创新新格局。到2021年末,广州国际高水平合作伙伴将达到25家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60家以上,与港澳共建协同创新平台达10个以上。

高水平创新人才集聚行动

广州将拓宽招才引智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人才制度改革,切实用好用活创新人才,构筑具有高度竞争力、辐射力、引领力的全球创新人才战略高地。到2021年末,力争引进培养6个国际顶尖战略科学家团队,打造60个青年众创空间,留学归国人员累计9万人。

建设科技创新强市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离不开诸多保障举措。根据《行动计划》,这些举措中,“强化创新政策保障”包括了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科技金融联动保障”包括了集聚风投创投资本;加大科技信贷支持;积极发展和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文化生态保障”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弘扬创新文化。

【记者】李鹏程

【校对】符如瑜

编辑 谢嘉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