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在线问诊回复一句话竟花450元,平台没有责任吗?

叮咚快评
+ 订阅

文|青的蜂

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在线咨询成了现实,在家动动手指,就有医生答疑解惑。然而,也有人遇到了烦心事。最近,一名消费者在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花费450元求助,结果医生只回复了一句话,建议去医院,消费者质问,“这是啥结果?”

有媒体调查发现,上述投诉中涉及的问题并非个别现象。用户投诉好大夫在线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认为在48小时的线上问诊过程中,医生回复不及时,交流总时间短;二是认为线上问诊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医生回复的诊疗建议对自己没有帮助。

频发的投诉背后,实际上是在线问诊付费化所面临的挑战。表面上,对行动不便、路途遥远的患者而言,付费购买便利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在线问诊,特别是一些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等,最终要落实到线下才能解决。

正如新闻中所展示的,大夫建议去医院检查,我们不能说他不负责,但对消费者来说,花450块钱得到这样一个答复,也的确不值得。客观讲,医生判断和患者预期不一致的情况,是由在线问诊平台能力决定的,这指向的问题是,平台能做什么?该做什么?

首先是“能做什么”。众多调查表明,在线问诊有低频率、浅层次的特点,在我们拿到检查报告时,遇到某些专业晦涩的数据,固然可以在线求助医生,但当我们出现某种症状时,隔着屏幕,医生很难直接给出判断。

对此,去年印发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给出了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医师应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

其次是“该做什么”。收费依据不明确,归根结底是平台对自己的能力没说明。现有的问诊平台,多是医生利用个人时间参与的模式,而这些医生大多来自公立医院。因此问诊平台要提前说明,对回复不及时、沟通不流畅打好“预防针”。

根据《管理办法》,平台只能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因此,患者进行问诊前,平台必须要求出具病历,确定他是否在医院已经“首诊”,确定病情是否在平台解决能力范围内,然后再接入相关医生。

总之,医疗领域具有特殊性,事关民生福祉,安全是底线。只有通过明确准入规定和界限划分,搞清楚法律主体责任,让第三方名正言顺地介入,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为安全方便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

【校对】冯志坚

编辑 佘余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