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马鞍岛,聚焦西湾汇②:深中通道联通珠江口,交通红利如何变经济红利?

南方+ 记者

“南海浩瀚飞蛟龙,东西两岸架彩虹,登高远眺太平洋,伶仃洋上唱大风……”5月24日,来自深圳和中山两地的50多名文艺创作者,来到位于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的深中通道建设现场,现场放歌采风;同一天,深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深中通道项目,了解工程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项目加快建设。

一桥飞架,重塑了珠江东西两岸发展格局,也牵动着深中两地人的心。

作为横跨珠江口岸的又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今年进入建设关键期,全长24公里的通道通车后,将极大缩短东西两岸城市间的距离,湾区城市群的物理联通将更为畅通。

深中通道项目主要工程结构图。资料图片

深圳、中山、香港、澳门……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分布在珠江口岸的两侧,无论是最早的虎门大桥,还是新近开通的南沙大桥、港珠澳大桥,其背后是东西两岸渴望进一步“缝合”的共识和路径。

当前,在深中通道的两端连接点,深圳与中山分别以建设“大湾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不约而同地掀起新一轮的大交通建设。

深中通道效果图。资料图片

珠江口两岸连接点成建设热土

纵观世界级湾区城市群发展,桥梁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媒介。

1997年,横跨在东京湾中央的湾水隧道正式开放,川崎和木更津之间的路程由原来的100公里缩短到30公里,在极大地舒缓东京都市圈日益增长的交通压力之余,也赋予了东京都市圈更广阔的城市发展空间……那么,“缝合”珠江口的深中通道,将给粤港澳大湾区带来哪些改变,又将为深圳和中山这两座城市带来哪些空间开拓的可能?

这方面,纽约湾的布鲁克林大桥,是一个参考样本。

位于纽约东河上的布鲁克林大桥,是连接曼哈顿和布鲁克林的第一座大桥。1883年大桥建成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渡轮渡河,速度缓慢,非常不方便。

布鲁克林大桥的曼哈顿桥头距离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不到两公里,另一端着连接着纽约人口最多的行政区——布鲁克林,通车至今,大桥仍是曼哈顿与布鲁克林区的往来要道,6车道的桥面上,平均每天行车12万辆,堪称车水马龙的典范,为纽约湾区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与目前深中通道对于珠江东西两岸的改变极为相似。作为连接“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将深圳至中山约80分钟的车程缩短为30分钟。

因桥而兴,因桥而盛。在深中通道的两端连接点,中山启动了“东进”计划,翠亨新区起步区,重点对接深圳前海等地区;而深圳也加大了“西协”步伐,“前海+大空港”将助力深圳西部跨越式发展。

深中通道局部桥面图。资料图片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大湾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深中通道等对外通道建设,开通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开展多条铁路规划研究;强化国际航空枢纽辐射功能,加快第三跑道等规划建设,新增5个以上国际通航城市;高标准规划建设西丽、机场东、光明城等交通枢纽……

而深中通道另一侧,中山计划在2024年前投入1500亿元加快基础交通设施建设,打造珠江西岸的综合性交通枢纽;作为深中通道在珠江西岸的登陆点,马鞍岛的目标是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从交通、产业、城市建设等方面对标前海,承接深圳高端产业转移和资源外溢,迎来从“交通末梢”到“交通枢纽”的蜕变。

外联内畅为“深中同城”提速

如果说深中通道,弥合了湾区东西两岸原有的城市间断层,那么城际铁路交通的规划,就是中山和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标志。当前中山正在积极推进深茂铁路建设,谋划推进广中珠澳高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加快广州地铁18号线、佛山地铁11号线延伸至中山进度,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

2018年末,中山与广州两市政府共同签署的《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广州市人民政府、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中山跨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框架协议》,其中备受瞩目的广州地铁18号线有着详细的工作目标、合作内容和推进机制等。根据近期公布的《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广州地铁18号线有望从马鞍岛北部接入,经过开发区、东区直抵岐江新城。

对标世界三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级城市群,必须充分发挥交通互联互通对区域一体化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占据有利区位条件的中山,不能满足于与周边城市的简单对接,而是要将整体交通规划充分融入到区域发展当中。

近年来,中山致力于打造“外连内畅、多方式一体化”的交通网。2017年,“水上深中通道”通航,将中山与深圳间的交通时间缩短至45分钟;同一年,中山站开通直达北京、上海、成都等数十个大中城市的高铁线路,并实现了南沙港铁路中山段动工建设,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部外环高速动工,广中江高速、香海高速加快推进,使全市在建高速公路里程达215公里,超过历年所建成的高速公路里程总和。

1500亿、四纵五横、二环十二快……众多的数字与蓝图勾勒出的是中山以深中通道建成时间为节点,构建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枢纽的决心。

作为中山城市新中心,马鞍岛在这场大交通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4月末公示的《中山翠亨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和《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中,以“建设多方式、快速对接大湾区的对外交通体系,绿色低碳、公交优先、智慧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为原则,筑起了一套帮助马鞍岛接入大湾区城际网络的交通蓝图。

对接前海跑起来,马鞍岛成“东承”前沿先锋

中山与深圳的交通对接,不仅代表着两市的互联互通,对于珠江东、西两岸的资源要素对接更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可以从广佛同城的路径,观察两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在环境治理、制度创新、产业发展、文化共融、民生等领域的合作与对接,是如何走向纵深的:

以地铁为例,2010年开通的广佛地铁,开创了国内跨城地铁的先河。到2017年,广州、佛山有8条地铁项目在建或者列入规划,这放在国内跨市地铁项目领域,都是一个不可轻视的数字。交通互联直接推动生活互融、产业互动、要素互换。有报道称,仅仅在千灯湖所在的南海区,就有超过70万广州人在此居住生活,超1200家广州企业入驻。

而深中通道,在改写深中速度的同时,也在重塑中山尤其是马鞍岛的区位优势。一个标志是,深中通道立项前后三个月内,中山周边城市主动与中山市签区域交通一体化的协议,并积极参与协调跨区域干线路网对接事宜。

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壮大会展经济,制定促进会展业发展政策措施,建成并投入使用国际会展中心,完善交通等周边配套服务。国际会展中心,正位于深中通道的东岸,这也给深中通道的另一边——马鞍岛带来了新发展机遇

当前,新的交通网络正在马鞍岛形成:在建的深中通道、中山客运新港,以及规划中的广珠城际和深茂铁路等交通设施,将促进马鞍岛融入大湾区城际网络,未来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一小时达到深圳前海、广州南沙、香港机场、澳门、珠海等核心地区。

当前,新的城市空间和产业平台在马鞍岛铺开——一个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的“双心、一轴、多廊、六区”的空间结构将出现在马鞍岛及周边区域。其中,“双心”是结合翠湖公园及其周边打造北部区域的生活休闲中心,为工业片区就近提供生活性服务的工业邻里中心,而“一轴”是沿翠海道打造多元等功能的城市综合发展轴,“多廊”是沿主要河涌水系打造景观廊道和视线通廊,“六区”是产业提升发展区、北部综合服务区、健康产业集聚区、先进智造区、客运码头商业商务区、生态休闲区等六个功能区。这些规划,都指向对前海片区高端资源外溢的承接功能,马鞍岛无疑成为中山做好“东承”文章的前沿阵地。

跨越21海里,水上深中通道结束了中山到深圳水上没有直航路线的历史。

航行时间45分钟,深中两地的交通时间比原有的公路出行方式至少减少了一半。

而深中通道建成后,深圳前海和翠亨新区马鞍岛的核心区域距离缩短至30公里以内。

新的深中故事,将在马鞍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章刊登于2019年南方日报深圳观察头版

系列稿件:

走读马鞍岛,聚焦西湾汇①:为什么说深圳和中山越来越“近”了?

(点击链接阅读↑↑↑↑↑)

【统筹】罗丽娟

【撰文】 伍杰

【图片】叶志文


编辑 卢子衡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