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可谓群星闪耀!莱昂纳多·达·芬奇便是其中的一位。
今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球刮起了一股“达·芬奇”艺术风暴,这个永远有着跨时代、跨国度吸引力的“跨界奇才”,给全世界留下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等名作,至今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为一睹名作风采,可以短时间踏遍意大利、法国、美国、英国、波兰来一场“达·芬奇艺术之旅”吗?
不可能……
即便有条件,观众能穿过人从众的人群,一天看完分散收藏在世界各地的达·芬奇代表作品吗?
不可能……
现在,这个“不可能”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6月3日,达·芬奇著名画作(电子高清还原版)巡展(广州站)——《达·芬奇的艺术:不可能的相遇》展览在广州图书馆负一层展厅开幕,诸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前来观赏。此次展览由广州图书馆与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馆联合主办,于2019年6月3日—6月22日向公众开放。
据悉,该展览展出17幅达·芬奇名作1:1电子高清还原版,通过极高清晰度显示屏,真实还原名作神韵和风采。由于这些原作珍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里,本次展览也为广东的观众朋友们提供了接触达·芬奇名作的机会。
本次展览广州站设计布展人、建筑师马修·伊万(Matteo Ive)接受采访时表示,观众平常看到这些名画通常通过画册,感受不到原作的大小,这样的展览给观众提供了一次身临其境感受原作艺术效果的机会。“这些虽然是复制品,但是通过高科技手段和绝对忠于原作的制作,在展览的灯光效果下,观看体验也很棒。”
“原作在全球各大博物馆展示的时候是隔着玻璃的,可能会有反光,需要不断转换欣赏角度,才能获得全观。我们前后用了5天布展,包括画作摆放顺序和方式、展馆的电路布线、光线调节等,最大程度地呈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据策展人马修·伊万(Matteo Ive)介绍,此次全球巡展根据各地展览场地特点,进行了专门的展览设计布局。比如在广州站,策展团队利用场地特点,开辟一个专门的空间,展出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长期关注文化传播和视觉表达,他在开幕式活动结束后接受采访时表示对展览的极大认可。“每个人到博物馆去,有时候观众很难近距离看到原作,参观时间也会很短,所以这个项目发起也很有意义。原作等同于唯一,复制和原作的关系其实取决于我们的肉眼,我们肉眼看到的其实是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感知。所以近距离看到等同于原作的作品,观众可以跟它们离得更近,观众与作品的关系就改变了。”
鉴于此展的优势,冯原认为对中国文化传播也有启发意义。“它是全世界的一个巡展,意大利把他们的瑰宝做为国家文化的一个呈现,让大家近距离的观赏,对文化的促进非常有启发意义。中国跟意大利非常相像,都是文明古国。用高技术再现国家瑰宝方面,我们应该借鉴意大利。”
据悉,作为展览的配套活动,广州图书馆将分别于6月8日、9日及15日邀请广州本地艺术家到馆举办专业的导赏和对话,也将免费向公众开放。
【记者】覃毅
【摄影】董天健
【编辑】徐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