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热爱“非遗”,并渴望以服装为载体展现“非遗”的美,赶紧来报名吧,你将有望成为百里瑶山的文化推广大使!近日,连南瑶族自治县瑶族文化采风汇报会暨连南瑶族文化推广大使评选活动在广州国际轻纺城举行启动仪式,宣告了这场“非遗+时尚”新旅程的开启。
本次活动以“甘美瑶山·炫彩非遗”为主题,由连南县政府、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以及广东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共同举办,连南县委宣传部等承办。活动旨在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耍歌堂》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刺绣》的传承与保护,展示连南瑶族民俗活动及服饰的璀璨文化,推动连南瑶族文化在服饰方面的创新应用和发展。
本次活动将邀请18-22组对民族服饰有一定研究的企业和在职设计师,从中选出16组选手参与采风汇报及瑶族文化推广大使评选。而获得参与资格的选手将到连南瑶族自治县进行采风,深入了解瑶族文化特点,参观连南瑶寨“八排二十四冲”区域分布特色,寻找服饰设计灵感。
采风后,参与选手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创作,组委会将为所有参与作品提供制作支持,并于2019广东时装周期间为瑶族文化推广大使颁发奖项。11月,还将组织所有参与选手携作品前往连南,在连南瑶艺节活动期间进行成果发布。由此,提高瑶绣“非遗”技艺的设计、制作水平,创新非遗传承发展方式;结合现代生活需求,改进设计、改善材料、改良制作,开发商业化价值,提高连南“非遗”传统技艺产品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彰显连南瑶族文化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启动仪式特意选择在2019中国(广东)大学生时尚周的梦想天桥上进行,这是主办方期待更多年轻人关注“非遗”和了解“非遗”,以创新想法展现“非遗”的美,为推动“非遗”的活化传承注入更多活力和年轻力量。
启动仪式后,连南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传习中心带来了精心准备的节目《瑶风》。随着《瑶族舞曲》音乐的响起,舞蹈演员们身着鲜艳的瑶族服饰登场,粗犷豪迈的舞步,古朴原生的长鼓舞,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新闻链接
瑶族耍歌堂
连南瑶族文化之魂
耍歌堂是连南排瑶纪念祖先、追忆历史、庆祝丰收、酬谢还愿、传播知识和群众性娱乐活动等为一体的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民间盛会。2006年5月,连南瑶族耍歌堂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耍歌堂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历时三天,每三年或五载举行一次,规模以各排为单位;小歌堂历时一天,每二年或三年举行一次,规模以姓氏为单位。相传农历十月十六日是盘古王婆的生日,又适逢秋收结束,为了纪念始祖,庆祝丰收耍歌堂便选在这一天(如这一天不是黄道吉日,便提前或推迟数日)举行,人们也趁此机会赛歌赛舞、谈情说爱、访亲会友。八大排都有各自的耍歌堂地点,又叫歌堂坪,一般选在较为平坦的半山坡上,每次都固定在此地举办,现已成了连南排瑶的文化遗址。
耍歌堂之日,家家户户早起,男女老少打扮一新,随着九响土铳声,锣鼓齐鸣、牛角嘟嘟,众人齐聚集庙堂。此时,瑶排山寨,人来人往,盛装显缤纷。长鼓队跳着刚劲粗犷的长鼓舞,龙腾虎跃,非常壮观。而“当当、呜呜、嘟嘟、嗡嗡、乒乓”锣、鼓声、牛角号炮声震撼群山,响彻群山,瑶寨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耍歌堂队伍聚集到歌堂庙后,依次进行“师爷舞”、“出歌堂”、“过州舞”、“长鼓舞”、“瑶歌对唱和演唱”、“法真表演”和“追打黑面人”等表演活动。之后,喝米酒、吃糍粑、唱瑶歌、会亲交友挂红布,共度佳节。未婚男女借此机会相互倾吐衷肠、选择佳偶。
耍歌堂是排瑶历史文化的“浓缩版”和“精编版”,更是瑶族文化之魂——瑶族民族精神的艺术表现。
瑶族刺绣
绣得好才能嫁得好
连南瑶族服饰刺绣于2009年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是连南瑶族妇女特有的一种传统手艺,至今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瑶族流传着“沙腰妹(少女)爱绣花,不会绣花找不到婆家”的俗语。
相传隋唐期间,连南排瑶从湖南洞庭湖一带迁徙到连南黄埂(今涡水镇)定居,唐代刘禹锡《莫瑶歌》“蛮语钩輈音,蛮衣斑斓布”,描述了当时瑶族先民的语言和服饰。
连南瑶族服饰分为平装和盛装,因此瑶族刺绣的图案、内容十分丰富,有40多种,不同图案表达不同的内容和情感。瑶族妇女刺绣不用打板、打图,反面绣正面看,世代靠口述手传。
连南排瑶盛装光彩华丽,按传统习惯瑶民一生只能穿三次,即结婚时的礼服,耍歌堂穿的盛装和去世后穿的寿服。因此,瑶族刺绣盛装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热爱生活、爱美和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也是瑶族文化的形态和载体,是瑶族文化的灵魂。
瑶族女孩一般从懂事始便学习刺绣。她们从母亲处讨得青色布、彩色绒线、针等,或聚在母亲身边,或在刺绣的姑娘群中,求教刺绣技巧。刺绣显示了瑶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她们的刺绣品构图精巧、色彩斑斓、图案精美,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尤其是近年来赢得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称赞、青睐和研究。如今,这些绣物搬上舞台,成为旅游、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朵艺术奇葩。
【文图】全媒体记者 黄津 通讯员 钟贤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