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门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虎门销烟、鸦片战争这些历史,很多人都有所了解,然而虎门的历史底蕴远远不止这些!最近,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虎门陈益家族墓。
能够升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有它的故事,
下面一起来看看!
陈益家族墓
今天我们品尝到那香甜软滑、营养丰富的番薯,你有没有想过它是漂洋过海而来的吗?话说在明万历十年(1582年),北栅人陈益冒着生命危险,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成功把它从安南(今越南)带回虎门,并在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祖父坟前购置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随后传播开来,他成为了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虎门成为中国最早种植番薯的地区。番薯产量较高在生产力不高的历史时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另外也促进了农业的生产发展。
陈益家族墓群有着400多年历史,包括有陈莲峰墓、陈益墓、陈虞肩墓、儒楚公邓氏墓4处墓葬,是我国第一块番薯地的历史坐标,至今墓前仍保留有一片番薯地。
东莞市文史专家披荆斩棘
考证中国引种番薯与东莞渊源
究竟是谁考证陈益是引种番薯第一人?又是谁让学界、社会都采信陈益是第一人的论断?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东莞市文史专家杨宝霖老师。
如果没有东莞文史学家杨宝霖老师的艰辛努力,一段荆棘之旅找到陈益祖父陈志敬的墓,最终多方求证写成论文《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发表在《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估计很难有人会知道陈益,更没有今天东莞新添广东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给东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再添光彩。
《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发表的一篇论文《虎门是我国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文章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论证了虎门陈益引进番薯是明万历十年(1580年),比此前有关文献记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番薯还早了10多年。
东莞市文史专家杨宝霖老师对复制的陈益墓碑进行查看
在《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发表之前,文史学界采用的引进番薯第一人论断有多个版本,有福建长乐人陈振龙版、云南引进红薯版等。
1973年,杨宝霖老师还在东莞中学当语文老师,教学之余,他喜欢致力于地方文献研究。当时他在民国出的《东莞县志》里发现,有一段文字引用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凤冈陈氏族谱》,这段刻本文字记载,明万历十年(1582年),虎门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引进番薯”
当时他看到有关文献记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引进番薯,而《凤冈陈氏族谱》的记载虎门人陈益引进番薯比福建人陈振龙早了11年。
我国引进番薯发生在明神宗万历年间,这是学界认可的一致观点。到底谁是引进番薯第一人?“这引起了热爱文史研究工作的杨宝霖老师浓厚的兴趣。”
杨老师做事严谨,随即找到了完整的同治八年(1869年)刻本《凤冈陈氏族谱》刻本,经过进一步查阅,发现《凤冈陈氏族谱》中,有一段文字记录陈益从安南历险带回番薯试种的经过。
这一段文字还记载陈益死后,和他祖父陈志敬一起,葬在小捷山上。当时杨老师知道虎门有一个小捷滘村,认为小捷山就在虎门小捷滘,就到虎门寻找。
刘岩石2006年创作,(虎门报供图)
当时虎门小捷山中荆棘遍地,根本看不到哪里有坟墓。加上天气特别炎热,杨老师和工作人员一起找了一把柴刀,满山的砍开荆棘找坟墓。当时山上的坟墓好多,最后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有墓碑的坟墓。杨老师当时一看墓碑很高兴,说就是他要找的陈志敬坟墓,随即杨老师赶紧拓了碑文。
由陈益引种的中国第一块番薯地位于
虎门小捷滘莲峰墓右侧(原址)
为虎门文化建设
留下宝贵财富
从东莞县志看到记载,到查阅《凤冈陈氏族谱》,再到查阅全国多不文献和1979年2月27日《光明日报》报道的《从番薯引进中国得到的启示》文章,再到1980年第三期《中国社会科学》上的《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一文,杨宝霖老师通过大量的论证资料,详实地论证了虎门陈益就是中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虎门就是中国种植番薯最早之地。并写出论文在《农业考古》1982年第二期发表。
当时杨宝霖老师的《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一文在《农业考古》发表后,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杨宝霖老师的研究成果被业界普遍认可。也因为这个,加上杨宝霖老师对地方文史的博识,他被华南农学院农史系聘为副教授。
“可惜陈益不仅无祠、庙可资纪念,而且引种番薯的事迹也湮没无闻,特撰其小传,以为纪念”。在《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人和引种番薯的最早之地》上,杨宝霖老师如此写道。
杨宝霖老师的著作当时弥补了陈益无祠、庙可资纪念的遗憾,更为虎门文化建设留下了非常宝贵的一笔文史财富。
自成为市级文保单位以来,建立陈益家族墓的管理维护机制,已成常态化。虎门镇文物部门定期巡查,属地社区、北栅社区,安排专人对文物进行巡查、安全、消防检查。
同时,虎门镇还将通过文学、音乐、舞蹈、评书、等艺术形式,讲好陈益的故事,传播陈益历史功绩。探索开展“全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旅游线路,让游客(特别是新时代社会里的青少年)在旅途中体验种番薯、吃番薯的过程,进行有意义的科普教育。
认真细数
虎门镇的其他文物保护单位
你了解多少?
我们一起来看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
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是世界禁毒史和中国近代史开篇的重要见证,专门收集、陈列、研究林则徐、鸦片战争文物史料和保护有关文物,是弥足珍贵、不可多得的优质历史文化遗产。大家想了解虎门的历史,就应该来看看了!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
蒋光鼐故居
虎门不仅是揭开中国近代史第一页的地方,也是震惊中外的“一、二八”松沪抗战,率领十九路军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誉为抗日将军、民族英雄蒋光鼐的诞生地。
大名鼎鼎的蒋光鼐故居位于南栅三蒋村,在“荔荫园”里面有一栋典雅的西洋式园林建筑别墅,它便是一代名将蒋光鼐曾经的住所。2002年,蒋光鼐故居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这里还是虎门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蒋光鼐故居将全面升级,即将打造其成为集“古祠、名人故居、名人纪念馆”于一体的“蒋光鼐博物馆”。
村头贝丘遗址
并不只是上面那些,我们还有石器时代的遗址!村头贝丘遗址位于虎门镇村头社区村西的台地,是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属海湾类型贝丘遗址,年代约距今3500年,面积约1万平方米,是1987年广深高速公路文物调查时发现。这个遗址类型填补了东莞地区海湾文明史发展的空白,延续了东莞古文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左右。遗址于1989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执信纪念碑
朱执信纪念碑位于虎门执信公园内,以纪念1920年在虎门遇害的民主革命家朱执信。碑高7.2米,碑座边宽2.6米,用光面花岗石砌成。碑上有胡汉民于民国二十年手书的碑名和民国二十一年撰书的碑文。文化大革命时被造反派填塞碑铭,1986年修缮复原。现已是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区。
虎门医院旧址
虎门医院旧址位于虎门镇人民南路执信公园内,建于1933年,由医院大楼、门楼、商颂亭三部分构成。虎门医院是由一代抗日名将蒋光鼐先生于1930年12月领衔捐建,1933年落成。为了筹款办医院,蒋光鼐可谓是呕心沥血。当时,筹办虎门医院一事成为虎门百姓关心的热门话题,热心人士手持募捐册四处劝募,得到军政要人孙科、李宗仁、陈济棠、蔡廷锴,以及虎门镇各商会和各界热心人士的募捐,最终筹得款项二十一万五千余元(超出原定筹款二十万元的目标)。
1938年广州沦陷后,日军占领虎门,虎门医院被日寇占用,改作万虎水警区警备部队司令部。抗战胜利后由东莞县接收,恢复医务,1953年,改为海军医院。1999年8月,海军医院迁出,旧址归由地方管理。2000年,镇府拨款对虎门医院大楼、商颂亭、门楼进行维修,并在此建立公园,命名为“执信公园”,在园内广植花草树木,以纪念朱执信先生。现医院大楼作为老人活动中心。2012年,虎门医院旧址公布为东莞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升级为省级文物单位~
郑氏大宗祠
郑氏大宗祠位于虎门白沙社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公元1265-1274年),为祭白沙郑氏始祖所建。明万历(公元1619-1621年)初年郑氏十二代传人原址重建。清康熙(公元1663-1723年)年间颓废破败,清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由郑胜千(时任族长)等族人集资重建。
祠内现有清嘉庆五年重建祠堂所立石碑两块,该祠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祠堂解放后一直作学校使用,九十年代后期至今作为白沙社区老人活动中心,2004年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省级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白沙社区集资对郑氏大宗祠进行维修,还重建原在郑氏大宗祠旁的乐善郑公祠、百顺祠,恢复白沙村民俗称的“三孖祠堂”,并整治周边环境,现郑氏大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逆水流龟村堡
逆水流龟村堡位于虎门白沙社区,建于明末崇祯年间,是虎门白沙人郑瑜建。郑儒是明末进士,官至太寺少卿(古时为四品官)。全村呈正方形、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6889平方米,边长为83米,内有72间房屋。村堡四周是高6米、厚0.6米的护寨墙。村堡布局取形于龟,因北面有溪水迎面而来,故称逆水流龟。村堡四周是18米宽的护村人工河,因四周环水,故人们又称该村堡为白沙水围村。
郭真人古庙
郭真人古庙位于虎门白沙社区真人公园内,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这么多年来,这里依然香火鼎盛。传说在宋理宗淳佑八年(1248年),白沙久旱,一位叫郭真人的道士为救民难,自焚求雨。后人为了纪念他,在他焚身之处修了这座庙。
郑瑜墓
白沙郑瑜墓位于虎门白沙社区,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坐西向东,上下全长20米,占地200㎡。古墓用青砖、灰沙砌成,坟成睡状,直望东方莲花山(又名笔架山),名曰“丹凤朝阳”,气势浩荡。古墓一直以来都是由白沙宗族村民拜祭,保存完好,该墓于2004年被列为东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礼屏公祠
走进礼屏公祠,就能感受到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作为虎门镇保存最为完好的宗族祠堂之一,礼屏公祠可是整个卢氏家族的骄傲。公祠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礼屏”二字是虎门村头卢氏家族的一位先人卢赓扬的名号,祠堂是他的子孙为了纪念礼屏公生前热心公益和慈善事业作出的贡献而建的。
虎门有着众多别具一格的
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
单是各具特色、古风古味的文物保护单位
就有11处
就已足够让你大饱眼福
有空不妨可以去参观一下!
来源:南方+、东莞日报、虎门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