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出自东莞虎门!他的家族墓成省文保单位

南方+ 记者

日前,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就有虎门陈益家族墓。400多年前,虎门北栅人陈益冒着生命危险从越南引进番薯到虎门试种成功,成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在人口倍增的年代,番薯的引入为我国增添新的粮食来源。

5月23日,虎门镇宣教文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2019年4月19日,省政府正式公布陈益家族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未来,为更好保护利用陈益家族墓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在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文史资料的基础上,将建议建设陈益纪念公园及过文学、音乐、舞蹈、评书等艺术形式,讲好陈益的故事,传播陈益历史功绩。

冒死将番薯引入中国

大家能够食用番薯需要感谢一个人?他便是“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明代虎门人陈益。

据虎门镇政府编的《虎门文史》记载,虎门是我国引进番薯最早的地方,陈益则是我国引进番薯第一人。

书中透露,陈益是虎门北栅人,生年不详。明万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从虎门出发前往安南(今越南)。到达安南后,当地酋长接待他们时摆出一道官菜,其非常可口外还能充饥,这就是番薯。

此后,陈益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方法,两年之后的1582年,他冒着杀身的危险,将薯种藏匿于铜鼓中,带回国内。

《虎门文史》呈现了当时的紧张情形,书中记载,当陈益做好一切准备回国的时候,当地酋长得知陈益将带走番薯的时候,派出士兵追捕。正要开船的时候,多艘当地官船载着多名酋卒前来缉捕他,在这紧要关头,中国船员趁着海上风急,高升船帆,开船疾驶,陈益成功逃脱了追捕,将番薯种带回虎门。

并在位于虎门金洲小捷山山腰的祖父坟前购置35亩地,开始大面积种植番薯,随后传播开来,虎门成为中国最早种植番薯的地区。

成功收获后,他决意要把这种食物广为传播,并将自己的寿穴也选在薯田边,要与番薯长相厮守。陈益临终时写下遗言,嘱咐后人,每年春秋二祭要带番薯一对来祭奠他。

成为中国农业史的主角

作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陈益,他带来的番薯成为缓解当时国人温饱的重要食材,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其引入番薯的带来的结果和功绩,甚至有人将其视为“当代袁隆平”。

史载,在陈益生活的明朝年间,由于人口的增长和气候灾难,导致当时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食用所需,“饥饿”成为明朝史料中着墨较重的内容,广袤的中国,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在此背景下,陈益尝到薯的甜头之后,他认识到这种可口的食物的价值,并通过自身的努力,成果掌握了薯选种、种植、管理乃至烹调的技术,并冒着生命将其带进中国。

番薯,虽然经济价值不高,现在在农村只是普通的粮食。但它曾经积极推动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农业的改革,并为解决当时的饥荒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文章认为,番薯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古代社会的农业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的经济,一旦遇到了天灾,很容易导致经济危机,进而引发农民起义。在番薯引进中国之前,干旱年里平均每12个州府地区就有一个发生农民起义或暴动,而在番薯引进中国之后,即使干旱年,每40个州府才有一个发生农民起义。主要原因在于番薯对水稻有很强的补充作用。”

四百多年之后,安南酋长宴席中的薯,演变成了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最普通的食物,它的名字,也繁衍了代代子孙。番薯、红薯、朱薯、甜薯、土瓜、地瓜、甘薯等,都是安南薯派生之后的字号。

陈益用生命解决了中国饥民的饮食问题,作为引种番薯第一人,他的义举有着积极的意义。

保护历经三十载

陈益家族墓位于东莞市虎门镇金洲社区梁屋村南面小捷山半山坡上,一排四座,最早落葬的是明嘉靖陈莲峰墓,其后以陈莲峰墓葬为核心,又先后将其后代陈虞肩、陈益、陈儒楚夫人邓氏安葬于墓侧,成为明代的陈氏家族墓群。墓葬一直由北栅社区陈氏后人管理,每年清明时节以番薯作主要祭品供奉祖先。

虎门镇文广中心主任梁高鸿介绍说,自成为市级文保单位以来,建立陈益家族墓的管理维护机制,已成常态化。虎门镇文物部门定期巡查,属地社区、北栅社区,安排专人对文物进行巡查、安全、消防检查。

陈益幕清雍正四年(1726)、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过。

1989年,陈益家族墓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东莞市政府(东府办复【2004】789号)公布陈益家族墓的保护范围为墓左、右、后9米,前至水渠。建设控制地带:从保护范围外缘起向外延伸30米。

2008年9月,聘请文物建筑高级工程师赖德劭负责,协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杨星星、赖瑛、余伟强及文物保护专业馆员赖宴等对陈益家族墓进行现状勘察,并编制修缮设计方案。

2009年1月,完成陈莲峰陈益家族墓的修缮工程,投入资金36万元。

2018年,虎门镇政府推荐陈益家族墓申报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4月19日,正式公布陈益家族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00多年前,陈益是我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其墓地是我国第一块番薯地的古代农业遗址。虎门镇将建议政府在适当的时机,建设陈益纪念公园,提高全社会重视粮食、关注粮食种植的意识也有着重要意义。

同时,虎门镇还将通过文学、音乐、舞蹈、评书、等艺术形式,讲好陈益的故事,传播陈益历史功绩。探索开展“全国引种番薯第一人”的旅游线路,让游客(特别是新时代社会里的青少年)在旅途中体验种番薯、吃番薯的过程,进行有意义的科普教育。

知多点

文史泰斗杨宝霖勘定陈益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

虎门人陈益能够成为“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其主要功劳需归功于东莞文史泰斗杨宝霖先生的挖掘和考证。

20世纪70年代末,经农业考古专家和学者的反复考证,确认了陈益是中国最早引进番薯的人,小捷山陈莲峰墓地周围是中国最早的番薯种植地。其研究成果《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人和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刊载于《农业考古》1982年第2期。

据考证,番薯原产于中南美洲,十五世纪末传入欧洲和东南亚。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通过考证调查,于1982年《农业考古》第二期发表论文指出,虎门是我国引进番薯的最早之地,陈益则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这一说法被学术界认同和接受。

【记者】何明强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