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德化窑弥勒佛坐像正面
尺寸:长14cm,宽13cm,高13.2cm。
年代:明末
佛像呈半踞坐势,盘膝曲腿席地而坐,右手腕戴串珠,左手托双桃,其胎骨坚细洁白,形体厚重,釉色温润如玉。弥勒佛双耳垂肩,其袒胸露腹,笑意满面,双眼炯炯有神,所着袈裟衣带飘逸,大有吴带当风的之韵律。整座佛像雕刻手法细腻娴熟,线条圆润流畅,姿态生动自然,惟妙惟肖,极富神韵。佛像背后可见戳印的篆书“何朝宗”葫芦形阴文款。
德化窑是著名的民间窑场之一,以烧白瓷而著称,盛于明代,至清代中晚期日趋衰落。产品种类繁多,其中人物塑像极具代表性。何朝宗即为德化窑人物塑造的代表。何朝宗(1522-1600年),字朝宗,名何来,号来观,以字行。他师古而不泥古,善于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艺术的创作手法,将雕塑艺术与制瓷完美结合,总结出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八字技法,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何派艺术”。
明末德化窑弥勒佛坐像侧面
他的瓷塑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雕塑的“传神写意”手法的长处,微妙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富有神韵。在注重人物内在表现的同时,着意外表的衣纹刻划,线条清晰、简洁、潇洒,多变化,柔媚流畅,翻转自然,圆劲有力。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注重雕像造型的完美,同时更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让人感到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个性,形神兼备,富有艺术魅力。他塑造的瓷佛像流传国内外见于文献记载:有释迦牟尼、观音大士、弥勒、达摩、罗汉等,而尤以观音最负盛名,当时民间称赞他所塑造的观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被称为“何来观音”。此外,何朝宗的作品极少有雷同之作,何朝宗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成熟的作品,决不轻易烧制。据民间说,他每完成一件瓷塑作品,便会将它摆放在自家窗口,以供往来的行人品评鉴赏,若有人评说不合适,他就会立刻推倒重来,所以何朝宗的传世作品较少,作品以佛教人物居多。
明末德化窑弥勒佛坐像背面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大约在五代以后,在许多寺院中,总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颜开、手携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萨,他就是弥勒佛。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以警示世人学习包容的人生哲理。顺德区博物馆馆藏的这尊何朝宗塑造弥勒佛坐像,根据民间流传,依其性格综合地刻画出了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
明末德化窑弥勒佛坐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