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泥人张“梦娃”有根基有血脉,借助文博会走向世界

南方+

“泥人张”,说起这个名字,可能北方人更熟悉一点。走过文博会1号馆天津展区,也许您会发现一幅广为人知的可爱“梦娃”形象画出现在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的展墙上,二者有何关联?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进了天津展区的“泥人张“展位。

梦娃

一位中年师傅正用泥刀轻轻刮削操作台上的人物泥坯,原来这位正在创作的师傅是工作室的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毅谦老师,据他介绍,1959年成立的天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简称“工作室”)已经60岁了,目前工作室基本稳定在大概40人的团队。

“完成一件泥人张的彩塑作品,一般大概要多久时间?”。“这要看是什么作品,如果是要求高的收藏级作品,可能需要几年时间,若是很平常的简单小作品大概十几天可以完成”。对笔者的问题,陈毅谦回答道。对于展区墙上“梦娃”与工作室的关联问题,据他介绍,这是由工作室高级工艺美术师林钢80年代在外地采风时,在当地农家遇到的名叫“二妮”的素材原型,直到20多年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面向全国征集公益广告“中国梦”形象,林钢以此原型经过4个多月全心投入,厚积薄发创作而成的“中国梦”形象。

笔者留意到,在展台上摆放了张伯苓、曹禺、侯德榜等10位著名人物彩塑作品,现在所谓的“网红文化”、“快餐文化”之风日盛,那么,泥人张是否需要以及可以做些什么吗?陈毅谦认为,这样的文化未必是中国文化及文创产品的主旋律,我国已提出了保护传统文化与技艺,而泥人的作品就恰恰是反映中国文化、技艺自信。说到这里,他指着正在创作中的吴玉如老先生的人物作品。据了解,吴玉如老先生书法造诣非常高,深受张伯苓赏识,而启功先生曾以“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自董其昌后无第二”如此评价书法造诣深厚却很谦虚的吴玉如老先生。

“很有必要弘扬这样文化传统与精神,如果不创作和不展示这些百年人物作品,我们也许就容易忘却了甚至不知道这些人物的存在与贡献,我们的人物与价值观也就容易被网红、快餐文化淹没,因此这么做很有必要”,他还补充说道,做一件作品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这样的代价与付出,一定要做很值得做的作品,要有正确的、好的价值观的导向。

传统的文化与技艺是宝贵的财富,在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东西是需要与时代同步还是只需要沿袭传递?在陈毅谦看来,就泥人张彩塑来说,它的本质是“彩塑艺术”,更多地不在于什么样的泥材,更重要的是创作者的思想要融入作品,泥材只是个载体。他认为,泥人张的发展,除了汲取传统的营养,还需要吸收借鉴比如科技、西方的雕塑及题材,这样的泥人张才更有生命力与价值,才能走向世界。他还认为,泥人张的发展除了跟随大众喜闻乐见的需求,也还要用彩塑的技法来主动引导需求和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内容与精神,比如代表“中国梦”的“梦娃”。他还提到,工作室也在3D扫描与三维设计方面与时俱进,与大湾区的广东这边的专业公司进行合作,未来工作室也可能会在深圳落户。

【撰文】邱永宽

编辑 刘倩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