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韶关,有这样一个行业
生产的产品远销海内外
它,见证了韶关近代轻工业的辉煌
留给韶关人一个时代的记忆
它就是韶关棉纺织业
但,你也许不知道
韶关棉纺织业的辉煌源自他们
↓↓↓
来自河南的149位“开荒牛”
(棉纺织技术专业人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们
响应国家号召
从中国纺织大省河南的
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地奔赴韶关
为小三线建设作贡献
开门见山,蛇虫鼠蚁
恶劣的生活条件,意想不到的困难
没有吓到这一群奋斗者
他们安顿好简陋的家
立刻投身到韶关棉纺厂的建设中去……
图为从河南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地来的部分老师傅于韶关海关的合影。当时在韶关棉纺织业内,他们被人亲切的称为“郑一代”,他们的孩子则被称为“郑二代”、“郑三代”。
他们
既是韶关第一棉纺厂的开创者
又是韶关棉纺织行业的带路人
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见证者
……
图为来自河南的老师傅和新工人的合影。
图为“郑一代”部分人员合影。
历经五十载
149位棉纺织技术专业人员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
他们中将近半数已离开人世
同年同月生的两个老姐妹,他们1954年相识于郑州国棉二厂,也一起来到了韶关。
回首过往
有人感叹时光白驹过隙
有人回首人生感慨万千
有人念及往事潸然泪下
祖国发展的伟大成就
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
更把梦想与现实的交相辉映
藏在了万家灯火的深处
原前纺车间女工合影。
那些深藏在棉纺织行业的主人公
是时代变迁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故事中印刻了一代人的时光
记录着平凡人前行的足迹
这是电影也拍不出的芳华
读来令人人泪流满面......
为纪念老一辈棉纺人的无私奉献
弘扬传承韶棉人卓越的工矿精神
现在记者就采访内容整理制作本文
谨以此文致敬为国家而奋斗的韶棉人
↓↓↓
这是一个全新的楼盘
也是目前韶关人购房首选楼盘之一
从20多层的高空俯视
依稀可以看出
环绕楼盘一圈的楼房有些矮小
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
但是几位老人告诉记者
这里曾是我们韶关的第一棉纺厂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几位老人激动、自豪,却又带有无尽的感概
仿佛在回味那悠长的历史
沉浸于记忆中的光辉岁月
这几位老人
是韶关第一棉纺厂的开创者、元老
也是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见证者
故事要从来自河南的149位拓荒者说起
↓↓↓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战略、战备上的需要,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基础工业, 1964年开始的“小三线”建设,在国家政策、资金的强力推动下,广州、梅州、佛山等地大批军工企业、骨干企业落户韶关,韶关工业开始了快速扩展,虽然名为“小三线建设”,实际上却是广东的工业重心。
韶关棉纺厂最早的大门口。
韶关的小三线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纺织工业也在悄然兴起,远近闻名的韶关第一棉纺厂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韶关一棉厂建成投产二十周年大会工作人员合影。
据资料显示,韶关第一棉纺厂原名韶关棉纺厂,始建于1966年,1970年投产,是当时韶关市的新兴纺、织、制衣“三合一”配套成龙的综合企业。
图为韶关印染厂车间,时任广东省顾问委员会主任梁灵光到厂检查工作。
厂区位于武江西岸,芙蓉山下,东临新华南路,南靠工业中路,北傍群康路,人们一般都亲切的称它为韶关一棉。
韶关一棉的成立
与149位来自河南的“开荒牛”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当时的河南是中国棉纺大省,棉纺织业发达,生产技术和生活环境都相对良好。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149位棉纺织技术管理专业人员从河南省郑州、开封、洛阳、三门峡等地棉纺织企业的各个部门、车间汇聚到当时还很落后的山城韶关。
正在工作的棉纺厂女工。
在工作中早已独当一面的他们,放弃了原本的工作与生活,凭着一腔热血和满怀的信心,拖家带口,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韶关的棉纺织工业建设中来。
技术人员正在工作。
据老人们回忆,在建厂前期,职工们生活非常艰苦,他们住着简易的房子,没有自来水,周围杂草丛生,不时有蚊虫毒蛇侵扰。但为了加快建厂速度,争取早日试产,厂里的职工们没有怨言,纷纷主动参与到建设上去。
八十年代末韶关一棉全体女工委员。
当时的韶关一棉是个小山坡,男职工不惧酷热的太阳,把50多吨重的材料一根一根用肩膀扛到离厂一公里远、位于山岗上的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又把加工好的龙骨扛回工地;女职工则负责擦锈,机动车间则不分昼夜地配合油漆。盖瓦时,由于施工单位没有吊车,职工们便逐块把每块重达60多斤的钢丝水泥瓦扛到屋顶上。在全体职工的配合下,仅用了20多天时间,就完成了一个半月的任务。
图为当时韶关一棉正在工作的女工。
图为师傅马秀娟正与徒弟余金妹讨论如何提高操作技能,摄影师抓拍的瞬间,她们朴实的面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仿佛透过照片都能看到当时韶关棉纺厂人对工作由衷的热爱。
1969年10月1日,在这群开拓者的不懈努力下,棉纺一条龙主机设备安装就绪,一次投料试车成功,纺出了粤北地区的第一批棉纱,成功向国庆节献礼。
全国劳动模范司徒乔正在岗位工作。
此时,11567平方米的主厂房已经竣工,11栋生活楼房也相应建成,当年底,三万锭的设备基本安装完毕,同时开出棉纱一万锭,一个棉纺厂的轮廓已经基本形成。
老奶奶刘春秀
是来自河南149位开荒者中的一员
图为刘春秀与工友重逢的画面。
已经80多岁的刘春秀老人,和蔼、腼腆、安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但当谈及50年前在棉纺厂奋斗的青春岁月时,担任过细纱车间党支部书记的刘奶奶一改刚刚的腼腆,伸出了手指,向我露出了几道短短的、深深的凹痕,她告诉我,这是她年轻时在棉纺厂细纱车间工作留下的痕迹。
(资料图片)
柔软的棉线,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在刘奶奶的手中划过,形成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就如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时光的烙印。
双手会苍老,城市会变迁,曾经是韶关明星企业的棉纺厂由于历史的原因已不复存在,但有许许多多如刘奶奶般平凡的棉纺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韶关近代轻工业的辉煌。
历史见证着每个人的努力
记录了所有风雨兼程的足迹
“织女”用双手在棉絮翻飞的光影中
织就美丽生活的底色
正在岗位忙碌的棉纺厂女工。
“我们个个都是技术能手,样样精通,可厉害了!”回忆起自己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时任一棉机动车间副主任的张善富充满了自豪,他告诉记者,所谓的机动车间就是个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型机械厂”,从水电安装、管道设计、机器运转甚至是零件修补等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
张善福后来参与二棉厂筹建。
张善富说,建厂初期,韶关的自来水厂满足不了工厂运转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他们自己动手,在厂里自行建起了水泵房,接好了管线,让市自来水厂的工作人员都为之惊叹。
棉纺厂工作人员技术交流。
一线纺织女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生活,刘奶奶边笑边说:“一线工人天天围着机器转,眼睛紧紧盯着细细的棉线,一天下来眼睛都看花了,精神和身体都很疲惫,厂房那么小的范围却一天相当于走了几十公里路,鞋子都特别容易磨破。”在那满车间花絮飘飞的日子里,年轻的纺织女工成为了生产的主力。
余金妹:1973年广东省先进生产者,1974年、1975年韶关市劳模。(资料图片)
袁湘兰:1978年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全国纺织战线生产(工作)者。
江巧兰:1979年被评为韶关市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
高强度的劳动,在物资缺乏的情况下,职工们还要自己想办法找更多的食物,刘奶奶说:“那时候大家经常吃不饱,要想办法托关系到面厂买‘面碎’,就是做面饼时剩下的碎碎,一大包买回来,一人分一点来吃,就靠这样熬过来了。”
只要一步一个脚印
梦想和幸福终将成为现实
大红花是对辛苦工作最好的奖励,哪怕时隔多年,那份喜悦依然感染人心。
在全体职工的努力下,一棉厂逐渐迎来了蓬勃发展。从建厂初期,工厂只能生产纯棉纱一类产品,到1971年以后,工厂陆续增加了棉帘子布、纯棉、化纤纱、线、棉布和服装等多种产品的生产,产量也逐年提高。
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谢非到韶关印染厂检查工作。
“直到现在,我家里的老人还穿着当年一棉生产的衣服,质量还很好呢!”谈起一棉,人们想起的便是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良好的口碑,尤其是当年远近闻名的“北江牌”21支纯棉纱,人们更是赞不绝口。
据了解,韶关一棉生产的“北江牌”纯棉纱,于1969年试产时就开始生产,是该厂纯棉纱产品中的传统产品,在1985年广东省棉纺行业质量评比名列第一,同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该产品不仅产销国内,还被外贸部门以“蓝凤”、“银湖”牌名义出口,受到国内外用户的普遍欢迎和称赞。
图为时任韶关一棉厂厂长郎盛业率厂技术骨干到德国考察先进的纺织业。
爱工厂 讲奉献
这便是当时棉纺人的精神内核
从1969年10月1日工厂试产开始至1985年底,工厂规模从原来三万锭发展到四万五千锭,设有前纺、细纱、筒摇、帘子布、织布和机动六个车间,产品从原来只能生产棉纱一类产品发展到可以生产五大类产品,全厂职工三千多人,生产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产品日益丰富。
“我们还参与了乐昌棉纺厂、第二棉纺厂的筹建工作。”吕义群先后在一棉担任前纺车间主任、二棉技术副厂长、高级工程师,参与筹建了韶关市第二棉纺织厂,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一辈子都扑在棉纺织事业上。爱工厂,讲奉献,这便是当时棉纺人的精神内核。
建设韶关二棉厂时,一批像吕义群一样的技术人员冲在一线。
从青春年少到髦耋之年,从拖家带口到儿孙满堂,他们是韶关纺织业的开拓者,将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韶纺事业。
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韶关创建了“韶关第一棉纺织厂”、“韶关印染厂”、“乐昌棉纺织厂”、“韶关第二棉纺织厂” ,建设了织布厂、毛巾厂等棉纺织企业,棉纺织成了韶关的支柱产业,在韶关的近代工业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司徒乔:1983年被评为全国纺织战线劳动模范。
何爱芬:1984年被评为韶关市纺织工业公司新长征突击手。
罗海英:1986年广东省劳模。
黄广保:1984年被纺织工业部授予全国纺织工业优秀政工干部。
郎盛业:1986年参加中纺部优秀企业家表彰大会,他是韶关市劳动模范。
而149位河南来的开荒牛,在他们的带领下,韶关棉纺织业涌现出大批人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纺织技术骨干,不少人脱颖而出,被评为全国劳模、广东省劳模、韶关市劳模、全国及小纺织行业操作能手标兵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成了韶关市的一道靓丽风景。
一代代的棉纺人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坚韧实干、追求卓越
他们在韶关这块美丽的大地上
书写了一段壮丽的诗篇
留下来不可磨灭的韶关工矿精神
荣誉是最好的见证
时光久远
如今的他们
虽已不再有青春的面容
但是
为前程拼搏的热情
为所爱付出的深情
为国家奉献的激情
永不褪色
谨以此歌献给老一辈韶关棉纺人
向下滑动显示更多图片
文字:韶关日报记者 冯兆宇
编辑:陈云飘、蓝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