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华侨中学:创新绝不是学霸专属!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创新能力培养“沃土”

广州教育头条
+ 订阅

“这个桥墩很纤细,让桥体的整体造型美观,但同时,我们通过多个三角结构来保证桥体结构的稳定性和承重的强度。”15日,在广东华侨中学(以下简称“侨中”)工程技术实验室,高一(2)班学生梁淑盈和组员正在展示刚刚制作完成的纸桥。

在侨中两校区共计近1000平方米的工程技术实验室中,学生可以开展木工实验、电子制作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多领域的实践。学校提供足够空间、设备和工具让学生在做中学,完成项目过程中提髙工程优化意识与创新能力。而这,只是侨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一环。

包括梁淑盈在内,2018年秋季入学的广东高一新生将正式面临“新高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新模式,推动教育从知识向能力转变。记者近日走进这所广州市属唯一“侨”字号完全中学,观察侨中知识、能力、实践、创新一体的国际化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好“平台”

打通学生成长“立交桥”

踏进工程技术实验室前,门口的电子班牌引人注目。透过电子班牌和智慧校园系统,学生可以了解课程内容、延伸阅读等内容,跟踪自己的学习效果,这也为走班选课提供了条件。“在中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拥有这样完备的硬件设施和课程体系的学校不多。”侨中通用技术课老师吴德芬说。

“软件”“硬件”兼备,让侨中面临“新高考”时,能做到成竹在胸。

经过几年的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立足于侨中现今拥有的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校本精品课程群,构建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特色课程+社团活动+研学拓展”五位一体课程体系。科创课程与学校的科技节及无线电测向、航空航天和极客社团活动结合起来,极大激发了学生兴趣。

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发现潜能之外,侨中还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由校长直接“掌舵”,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为学生提供生涯、生活和学业三方面的指导,“通过系列指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希望学校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港湾’和‘家园’。”李子良说。

“家校联手,帮助孩子们提前思考未来职业的规划,找准努力的方向,这样的工作尤其有意义!”高一(6)班陈瑜的家长在参加学校的“家长引路”活动后,感慨地说。

此外,侨中在高一、高二年级运用“中国高中生专业定向测试系统”开展了学生的生涯测评,指导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对自己气质、能力、兴趣、性格和学科兴趣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客观的评价和自我反思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这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新高考”改革后,合理选择科目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按计划,侨中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将在今年8月投入使用,使用面积达360平方米。在这里,学生可以完成个别心理辅导、潜能开发、心检阅览、心理宣泄、团体活动等,专业心理老师还可以利用专业的心理测评软件,辅助学生完成学生发展指导。侨中心理老师杨敏介绍,侨中正在开发生涯规划校本教材,编制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计划,培养专兼职教师,科学引领学生规划。

有“大师”

校内外双导师共育创新人才

“关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学发展的希望。”这是侨中生物科组长张玲的教育理念。她不仅是中学生物高级教师,还是广州大学教育硕士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屡获省级生物联赛奖项的同时,她自身也坚持思考,积极培养年轻教师。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侨中,有一大批像张玲这样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踏实、博学善导的好老师。侨中现有中学正高级、高级和中级教师数量占专业技术人员的66%,此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08人,占在职教职工的46%,40多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

除了拥有校内高素质的“教师群”,侨中学生学习的乐土,还延伸到了校园之外。

近年来,侨中分别与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刘桂雄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创新班”导师。

“我们运用电脑编程对序控制小车行驶。也许我们接触到的只是最简单的机器编程,但科学正是由一点一滴的发现累积起来的。”今年2月,高一“创新班”学生肜许可和同学们一同到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工程培训中心实验室,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知识设计模型,完成机器人循线等任务,来自大学校外导师的辅导让学生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17年5月侨中面向高一新生开设“创新班”,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成才孵化机制,包括创设多样化平台并配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指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研究,鼓励学生申报发明专利并参加各类型比赛。

不过,这些优质教育资源和平台并不只对“创新班”学生开放。侨中开展了“走进大学,筑梦未来”系列活动,面向所有高中学生。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生们充满好奇心地提问有关专业问题。在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们深入了解了土木与交通学院,探寻BIM实验室和交通工程实验室。学生们纷纷表示,活动让他们对大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到了许多既是科技前沿,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知识。

育“英才”

在侨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一架无人机,连续穿越6个直径为65厘米左右的圆圈,然后绕标杆进行一周飞行,最后稳稳地降落在起降平台上……在广东省青少年航空模型创意制作飞行竞赛上,侨中学生范桂烽和同学们参与了DIY无人机飞行接力竞速赛等4个项目的比赛,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获得综合提升。

广东华侨中学通用技术课程

有了好平台和好老师,侨中学生在科技、天文、信息技术、数学、物理、地理、化学、生物、语文、英语等竞赛中表现突出,屡创佳绩。两年来,学生在各级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国际级6人次,国家级9人次,省级271人次,市级216人次。

除了在学科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侨中在体育、艺术等各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高一(10)班学生陆锦辉获得2018年广州市青少年网球锦标赛团体冠军和广东省第15届运动会男子甲组双打季军。

广东华侨中学网球课,该网球场按国际比赛标准建设

令陆锦辉兴奋的是,在学校的北角新建起了一座网球场,占地面积668平方米,建设标准达到国际职业比赛水平。不论未来是走专业道路还是继续求学,学校都为学生建立了成长通道。“以后,学校有了新球场,我也有了更多一起切磋球技的伙伴。”陆锦辉说。

侨中高一学生魏东对母校的“告白”,写出了许多侨中学子的心声:“人生如一张白纸,需要自己去写,去画,但不同的是这纸每个人只有一张,绝对没有写草稿的机会,所以要百般珍惜它。幸运的是,在侨中,我找到了我要的答案,好好地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

校长专访

为创新人才打造成长“沃土”

广东华侨中学校长李子良

南方日报:作为广州首批试行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的学校之一,侨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何创新举措?

李子良:经过我们多年的探索,侨中在机制建立、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储足了力量、积累了经验,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目前,全国共有13所顶尖学校参与了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团队的“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题项目”,侨中是其中之一。

今年,侨中自主招生计划共有39个,这39名同学将进入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当中。今年将扩大创新人才培养平台,精心打造4个创新人才培养班,以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课程,为创新人才打造成长“沃土”,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南方日报作为资深教育专家、广州名校长,您有怎样的教育理想?

李子良:我所期待的教育,是以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

学校应该打造满足学生不同的、多元化发展需求的环境,着眼于学生健康、全面、终身发展,不仅仅要关注孩子们的当下,更要着眼于未来。立足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希望侨中培养基础厚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创新不是学霸专属,创新能力可以在每个学生身上培养。我们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者】陈芳庭

【摄影】符超军

【通讯员】梁彩匀

【剪辑】罗斌豪

【校对】钟盛洋

>>活动预告

5月13日下午,广州市2019年经批准的试行自主招生的22所示范性普通高中统一公布自主招生简章。广东华侨中学作为首批22所试行自主招生学校之一,2019 年自主招生计划为39人,含3名具有三年完整学籍的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

想了解更多招生信息,可关注侨中两场探校活动:

5月17日14:30至16:30,侨中将于高中校区举行第25届科技节。本届科技节以“科技改变世界,智慧创新未来”为主题,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体验活动、多米诺骨牌创意比赛和学生STEM课程成果展示。

5月18日8:30至12:00,侨中将于高中校区举行高中招生开放日暨科技节与社团展示活动,欢迎有自我规划意识、追求卓越的初三学生和关注孩子综合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愿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初三学生家长来访。

地址:广州市金沙洲善贤路1号

交通:六号线浔峰岗站B出口步行约500米

电话:020-81793093

编辑 邢泽鑫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