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2019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广东主会场活动,即将在珠海举行。
珠海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统计显示,珠海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73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24处、市级38处、区级8处;拥有登记注册博物馆8个,其中,珠海市博物馆现馆藏文物藏品总数近1.3万件(套)。
对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珠海未曾松懈。投入文物保护经费、出台相关管理措施,珠海取得了一系列喜人的成绩: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旧城改造与古建保护并行不悖,文物工作同步支持乡村振兴,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珠海实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国有、非国有博物馆蓬勃发展
上个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向珠海市博物馆移交了105件(套)港珠澳大桥建设工程代表性实物资料。工服、工帽、振捣棒、沉管隧道止水带压板等物件,将带着它们承载的历史,入驻珠海市博物馆。
提及文物,博物馆是许多人第一个跳出脑海的词。作为主要的文物收藏机构,目前,珠海全市登记注册的博物馆8个,其中国有博物馆2个,非国有博物馆6个。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全市共登记收藏文物数量10547件/套,一级文物15件/套、二级文物250件/套、三级文物875件/套。
其中,创建于1985年的珠海市博物馆是地市级综合博物馆,这个国家二级博物馆,也见证着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
目前,珠海市博物馆馆藏文物藏品总数近13000件(套),包括石器、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雕塑、玺印、钱币、文献、徽章、化石等29个门类,其中一级文物15件、二级文物249件、三级文物869件。
在考古发掘方面,珠海市博物馆文物考古工作成绩斐然。2013年,珠海博物馆获国家文物局颁发考古发掘团体领队资质,这意味着珠海市博物馆可进行考古发掘项目的申报。“建馆以来,先后发掘了后沙湾、草堂湾、宝镜湾、小沙澳湾等遗址。”珠海市博物馆馆长张建军介绍道。
不仅如此,近年来,珠海市博物馆又开展了港珠澳大桥建设的相关考古工作、珠海海岛文化遗产考古调查工作,完成了高栏港经济区海岛文化遗产调查和三灶岛文化遗产调查等工作。根据考古调查工作的进展,珠海市博物馆又陆续结集出版了《珠海考古发现与研究》、《宝镜湾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珠海高栏港经济区海岛文化遗产调查报告》等成果。
在张建军看来,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市博物馆在专业队伍实力方面的积累。“建馆30多年来,珠海市博物馆组建了一支拥有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管理、艺术设计等方面的初中高级各层次专业人员的博物馆团队,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1名,4人具备‘个人考古领队’专业资格。”张建军说。
另一方面,珠海市博物馆还肩负起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功能。
陈列展览是体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社会宣传教育功能的基本方式。目前,珠海市博物馆内设13个各类展厅,《珠海历史文物集粹展》、《珠海历史碑刻展》、《珠海明清海防史迹展》等专题陈列,展示着珠海的文物、讲述着珠海的历史。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来,珠海市博物馆年均举办各类临时展览20个,连续多年以国际博物馆日等契机,开展颇具特色的社会教育专题活动。
去年,珠海市博物馆共举办各类展览21项,接待观众640336人次,其中,接待未成年175428人次,占比超过1/4。
值得一提的是,在珠海,除了国有博物馆,珠海罗西尼钟表博物馆、盛宝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也是珠海博物馆版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非国有博物馆,珠海同样给予大力扶持。2016年以来,珠海累计落实省、市补助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经费230.5万元,帮助非国有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日常运营及维护,让文物保护成果进一步惠及广大民众。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让城市与记忆同在
绿树掩映、灰砖褐瓦,一所青砖土木结构的建筑坐落在沥溪村的苏家巷内,这个常有文人学子前来踏访的小平房,是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苏曼殊的故居所在。2007年3月,珠海调动和发挥各方力量,通过争取省资金扶持,市、区财政配套、属地街道自行承担一部分资金,启动了对苏曼殊故居的修缮工程。
苏曼殊故居的修缮工程一期包括故居本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民居征用,故居修缮及周边环境整治。修缮工程费用由多级单位同时扶持,其中,省级扶持40万元,市级投入约360万元,香洲区前山街道办投入40万元。在一期工程完工后,2008年11月,苏曼殊故居被公布为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此之后,珠海对苏曼殊故居的修缮和保护仍在继续。2010年,珠海投入市级文物保护经费225万元,启动了苏曼殊故居修缮整改的二期工程,并于2010年11月完工、正式对外开放。自2011年至今,珠海每年都会从市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中安排30万元,用于苏曼殊故居对外开放的日常运营、维护和管理。
苏曼殊故居的维护和修缮并非个例,如今正在开展旧村改造的翠微村,也涉及到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翠微韦氏大屋等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据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工作人员介绍,珠海将依据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对翠微韦氏大屋进行原址保护,“原址保护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古建筑比较集中、保存较为完好、能完整地体现翠微村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腾凤里一带,规划了约18000㎡的文化保护区。”
翠微村历史悠久,自宋末开村至今700余年。村内七街七里一条巷,建有祠堂59间、庙宇14间、尼姑庵7间,但随着历史变迁,村内现存的古旧建筑部分已改造作为其他用途,部分损毁严重,保护难度较大。
为更好地保护留存的古建筑,2018年2月,翠微韦氏大屋被推荐为珠海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珠海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此外,珠海还分2批核定公布了包括榕斋吴公祠、翠微三王庙、杨公亭等5处古建筑为珠海市历史建筑,让古建筑保护依法依规,有据可循。
珠海市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从2009年起,珠海市政府将每年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提高至1000万元,各区(功能区)也配套相应的文物保护资金,先后开展了陈芳家宅、宝镜湾遗址、唐家三庙、容闳故居遗址等30余项文物修缮,确保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珠海始终坚持“修缮一处、开放一处”的原则,通过陈列馆、村史馆、阅潮书屋、红色文化讲堂、电影小馆等多种形式,推进文物活化利用,不断丰富市民的公共文化供给。
良好的文物保护和利用离不开高效、全面的管理,信息技术的引入让珠海的文物管理如虎添翼。
2018年,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建设了“智慧文博云”管理服务系统(一期),主要由文物“四有”档案管理、远程视频监控、移动安全巡查、文物“两围”范围坐标及审批辅助、活化利用成果、文博场馆及景点介绍等内容构成。
“借助该平台,珠海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全市不可移动文物信息资源,掌握全市文物保护现状情况,同时辅助相关管理机构做出科学决策,实现文物预防性保护、日常管理、保护工程、文物研究、文物利用的综合化、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道。
文物保护让农村留住乡愁
不仅城市需要文物承载历史,乡村同样需要文物保护来唤醒村庄记忆。
珠海有着丰富的乡村文物。去年,珠海对行政村内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和可开发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了摸查,并开展了乡村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及认定公布工作。统计结果显示,珠海共有乡村不可移动文物资源334处,乡村可开发利用不可移动文物资源137处。
近年来,珠海逐步加大对乡村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1000万元的珠海市文物保护经费资金平台,引导、激励和扶持了众多辖区文物行政部门和项目,其中大部分用于乡村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数据显示,2016至2018年,珠海3个行政区、4个经济功能区共投入文物保护经费1.03亿元,对文物进行修缮、维护和管理。陈芳家宅、菉猗堂及建筑群、甄贤社学旧址等30多项文物修缮工程陆续开展,以确保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下一步,珠海将通过发掘乡村文物可开发、可活化利用的亮点,进一步推动乡村红色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利用。
在保护、管理文物的同时,挖掘、整理、研究乡村不可移动文物点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也是文物工作的重要一环。宗祠活化为村史馆、借助社会力量参与、宣传古驿道及沿线历史文化……珠海采用了多种方式对乡村文物进行了活化利用。
松鹤唐公祠(三房祠)、钟氏大宗祠、北山卢公祠等古建筑内,建成了鸡山、淇澳、上栅等9座村史馆,馆内设有村史展和非遗展,为群众提供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此外,依托北山村杨氏大宗祠,珠海还引进了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建设了北山会馆和北山大院,打造出北山国际爵士音乐节、北山世界音乐节两项品牌活动,如今的北山,已成为珠海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交流与发展的基地之一。
目前,珠海正在打造三条历史文化遗产游径,即: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珠海段)、红色经典文化遗产游径、长南迳古驿道游径。珠海计划通过打造历史文化遗产游径,以历史为纽带,将珠海与广州、中山、澳门、香港等地游径资源进行有效的串联链接,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传承和发扬珠海本土优秀文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软实力建设。
【采写】郑慧梓、胡钰衎
【摄影】关铭荣
【策划/统筹】高静宁、郑慧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