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广州,吃遍亚洲”,可不是一句说说而已的口号。
明天即将开幕的广州亚洲美食节,必将再次燃起“吃货”们蠢蠢欲动的胃口。
食物背后,蕴含了千年文明。
但你知道吗?老广“爱吃”的基因,早就埋在两千多年前南越国祖先的骨子里。
在广州象岗山出土的西汉南越文王墓中,有许多食物残骸:有疑似烤乳猪、有200多只禾花雀、还有各种海鲜贝类、甚至还有中华鳖。粗略统计,食物种类就有二十多种,这在其他地区的汉墓里面,是绝少见到的。
没想到吧?博物馆里还藏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临近,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撞上广州亚洲美食节,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与广东省文物局联合出品的《宝览南粤》特别制作了一期美食节特辑,从南粤珍宝中寻找“老广”爱吃的基因。
猛戳视频,欣赏《舌尖上的南越国》:
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讲讲,从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里窥见的广东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南越国
从南越王墓的随葬品来看,这个象岗山大墓的墓主赵眜可以说是一个“资深大吃货”。
从他墓中出土的各式各样的珍宝、器具和食物中可以发现,这位南越国第二代王对于“逛吃逛吃逛吃”颇有心得。
其中有一个屏风,屏风下面有一个托座——人操蛇托座,托座上雕刻着一位南越人口咬一条蛇,两手各抓蛇。专家由此猜测,这体现了两千多年前,越人就有吃蛇、抓蛇的习俗。
这位南越王不仅爱吃,他对吃法还颇为讲究,随葬品里的烹饪器具让人眼花缭乱——蒸锅、煎锅、烧烤炉、酒具……一应俱全,完美诠释什么叫“食得挑剔”。
墓中出土的三件大小不一的烤炉设计精妙,下面还带滑轮的,可以吃到哪移到哪;烤炉的两边还有翘起来的四角,防止食物在烧烤的时候滑落到地上去,颇为贴心。
不仅如此,在烤炉里面还发现两把很长的叉子,经过专家考究发现,这很有可能是当年南越王烤乳猪的工具。这个大烤炉难道就是广州传统美食烤乳猪的起源?
根据史料记载,专事王宫烹饪是“厨丞”(官职),南越人烤乳猪的制法为“小腹开,去五脏又洗净,以矛如腹令满,柞木穿,缓火遥”,烤制出色赤皮脆的乳猪来。
南越国开创者赵佗因为“不近女色,不听靡靡之音”活到102岁,有人说,这有赖于南越食品精于饮食养生之道,和现代广州人注重滋补、养生的饮食习惯大同小异。他手下的厨师,运用当时中原先进的烹调技艺和炊具,与越地丰富的食物资源及饮食方式融合成了南越国特有的风格,“飞、潜、动、植”均成佳肴。
➤今人和先人,谁对吃更讲究?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珍藏着“食在广州”的最初发源。
而“南越王宴”,作为粤菜的发源之一,去年还入选了广东十大主题名宴。
南越国的“食官”、“厨丞”将中原先进的烹调技艺和炊具,与岭南地区丰富的食材资源及饮食方式完美糅合,使“飞、潜、动、植”都成为佳肴。这种兼容并蓄的饮食风气,奠定了粤菜的整体基础,形成独树一帜的粤菜风格,影响了岭南地区长达两千多年。
南越王宴共有九道主菜,出自史料记载的九个典故。其中还有不少大家熟悉的传统粤菜。
比如“思乡饺变烙豆酿”,就是大家熟悉的东江酿豆腐。
背后的典故则是“越王思汉”:据传赵佗是最早从中原落户到南越的客家人,领军南下越地后未曾返回故里,尽管生活上已融入岭南习俗,但常有思乡之情。赵佗喜欢吃饺子,但当时南方少有麦面,于是将豆制品酿以肉馅,权当饺子以缓解思乡之情,民间流传这就是客家菜东江酿豆腐的来源。
南越王宴的原料,选择秦时越人喜欢吃的蛇、鸟(雀)、海产类等,烹制方法也效法当时流行的烩、烙、炮、炙等做法,连餐前小食也精心选择,如选用当时流行吃的槟榔、荔枝干、青榄等。
河鲜是当时越人最常吃的食物之一。 南越王宴其中一道菜“灵渠水浸煮河鲜”,则来自“灵渠船曲”的典故。秦始皇三十年令史禄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灵渠是世界上第一条船闸式人工航道运河,当时秦军大批粮饷物资通过水路运送。岭南地区河海产丰富,用“灵渠”之水熬制的高汤浸煮各种的河鲜,原汁原味,鲜美无比。
看来2000多年前的祖先,对“吃”已经相当讲究。
美食背后的丰富文化,令人大开眼界。
广州亚洲美食节除了有美味盛宴,还有美食大咖们跟你聊“吃饭这件严肃的事”。欲知详情,请戳链接:亚洲菜系哪家更好吃?美食大咖带你品味“舌尖上的东方智慧”!
国际博物馆日将至,欢迎“爱吃”的朋友们在逛博物馆时,也主动挖掘更多与广东饮食文化有关的珍品与有趣故事,并@南方+留言分享你的打卡心得,共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想了解更多“吃”的秘密,欢迎继续关注南方+的广州亚洲美食节系列报道!
总统筹:陈志
统筹:孙国英 郭珊
执行/编导:毕嘉琪 丁晓然
拍摄剪辑:王良珏
采写/编辑:毕嘉琪 徐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