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耄耋老人齐唱《东方红》,唱出十三载融融医患情

南方医plus
+ 订阅

“东方红,太阳升……”5月10日,在广州市东山宾馆一场特别的生日会上,在两位耄耋老人的领唱下,全场来宾一起高唱振奋人心的《东方红》。

这两位老人,一位是中山一院心血管专家、增强型体外反搏技术创始人郑振声老教授;另一位则是郑老的病人,原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广东省委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书记庞正老同志。

他们先后以医患和病友的关系,在对抗病魔的战线上并肩作战了十三年之久,结下绵长情谊。这首《东方红》不仅是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青春记忆,也是他们并肩抗击病魔勇气的写照,更是融融医患情的见证。

鞠躬尽瘁,使反搏技术走向世界

郑振声教授是我国体外反搏基础理论、仪器研制及临床应用的创始人,被尊为“体外反搏之父”。该技术是一种无创性机械辅助循环方法,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抑制全身动脉硬化的发展。应用于临床30余年来,治愈了大量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70年代郑振声教授在简陋的位于地下防空洞的实验室进行实验。

体外反搏装置相继通过了美国FDA的GMP、国际ISO9001、欧洲CE Mark认证,推广到全球20多个国家。美国心脏协会和心脏病学院、欧洲心脏病协会及我国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相继把体外反搏纳入冠心病治疗指南。

郑振声教授在中山一院心内科从医从教60余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患者。他常告诫年轻医生:“患者的心理状况对疾病预后的影响非常大。医生除了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还要兼顾病人心理健康,鼓励病人不断前进,才能更好地继续与病魔作斗争。”

医患互信,坚持反搏治愈冠心病

“体外反搏救了我的命,郑教授是我的救命恩人。”庞老握着记者的手激动地说道。

故事要从2006年讲起。当时庞老因胸闷不适来到中山一院心内科就诊,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堵塞超50%,并在颈部冠状动脉发现颈动脉斑块。由于病情较为稳定,除了植入冠脉支架,体外反搏也是可供选择的方案。

彼时年逾古稀的郑振声教授仍然奋战在临床一线。详细了解庞老病情后,郑振声教授制定了“体外反搏+药物控制”的治疗方案,得到庞老的认可。

郑振声教授研制成功的第二代体外反搏器。

体外反搏治疗需要长期坚持。在郑振声教授的鼓励下,庞老几乎每天都准时来到体外反搏室治疗,哪怕是春节期间也没间断。在07、08两年,庞老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天数便超过600天。郑振声教授也表示,庞老是他遇到的最配合、最能坚持的患者之一。

医患二人同心戮力,庞老的冠心病很快得到缓解,需要体外反搏的频次也逐渐减少。2012年,庞老的冠状动脉狭窄得以解除,颈动脉斑块消失,连身上的老人斑都消退了不少。如今,庞老仍然坚持定期接受体外反搏,再未出现需要植入冠脉支架的指征。

齐唱红歌,并肩对抗帕金森

郑振声教授在年近九十时患上了帕金森病。今年4月,他来到中山一院康复病房的时候,竟遇到庞老也因帕金森病住院治疗。这对曾经互相信赖的医与患,如今又因帕金森病成为病友,互相鼓励,坚持治疗。

鉴于帕金森病会逐渐引起语言障碍,康复科医师建议他们用唱歌的方式,抵抗疾病对语言能力的影响。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东方红》这首振奋人心的歌曲。在抗击病魔这条战线上,他们已并肩作战了十余年。

两位“战友”在中山一院康复病房“会师”。

欣闻郑振声教授九十华诞,庞老当即决定为郑教授设宴庆贺。此举获得大家的鼎力支持。5月10日,郑教授亲朋好友、患者、同事们纷纷出席生日宴,中山一院党委副书记谢文也代表医院领导层送来关心与祝福。

虽然庞老年事已高,但他的思维仍然清晰敏捷,他亲自创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振兴教育执鞭育人辛勤耕耘寒来暑往七轶岁月为共和国建功业”

下联是“声蜚环宇从医治病和光同尘秋收冬藏九十年华名医称号传盛名”

横批是“品德为上”

庞老又邀请另一位常年坚持体外反搏治疗的老书法家,将对联书写下来并精心装裱,在生日宴上亲手送给郑振声教授。

当两位耄耋老人在宴上再度唱响《东方红》时,大家仿佛看到他们参与国家建设的青春记忆,看到他们共同抗击病魔的坚韧不拔,更看到医患互信结下的深厚友谊,无不为这浓浓的医患情动容。

良性循环,医患融情暖人心

据了解,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康复科有一批患者,坚持定期体外反搏治疗10多甚至30多年之久。在共同的抗击疾病的过程中,这些患者和医务人员互相信任,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医患关系进入良性循环。

2008年郑振声教授与一位定期体外反搏10余年的香港冠心病患者合影。

在这些患者中,有心梗除颤抢救回来的冠心病患者,有脑梗偏瘫、行动不便的患者,经治疗明显好转后,纷纷带来患有类似疾病的家属和朋友;他们有的写下一封封感谢信,有的送来了各种各样的牌匾,还有的发挥书法特长、美术特长,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对医务人员的赞扬、感激之情及自己的美好祝愿。

“虽然日常的工作繁琐而辛苦,但患者的真情给了我们莫大鼓舞。”中山一院心血管康复科主任张焰感言,从患者的认可和鼓励当中,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从中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勇气,也将以更大的热情和耐心投身到医疗工作中去。

□南方农村报记者方壮玮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刘星亮


编辑 朱斌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