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讲坛|“全民阅读第一提案人”聂震宁:忙时读屏闲时读书

莞城文化周末
+ 订阅

4月21日下午,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韬奋基金会理事长、阅读学著作《阅读力》的作者、“全民阅读第一提案人”聂震宁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以“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全民阅读:为了不同目的阅读”为主题,向东莞书友传递阅读力量。据介绍,这是“文化周末大讲坛”在2019年的第一讲,从“阅读”开始,传递文化之美。 

聂振宁为现场观众谈“如何提高阅读力” (龚艺超摄)

新观点  

独读书不如众读书  

讲座上,“亲子阅读”“校园阅读”“读书会阅读”是聂震宁频繁提到的关键词。在聂震宁看来,这些阅读方式的兴起,是近年来“全民阅读”发展的新特点,同时也是“全民阅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在《阅读力》一书中,聂震宁将这些阅读现象归纳为“众读书”,并提出了“独读书不如众读书”的阅读新观点。  

“当今社会都在主张亲子共读,我想这是全民阅读时代最好的景象。”聂震宁表示,在所有“众读书”的阅读方式中,亲子阅读是最基础的一种方式。它几乎不受时间、人数和地点的限制,在睡觉前、在起床后,只要是亲子共处时间均能实现阅读。同时,亲子阅读也让家庭中的成年人重拾阅读,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享受阅读过程,增进亲子关系。  

对于为何如此推崇“众读书”,聂震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众读书”是一种氛围,大家可以相互推动,相互监督;其次,“众读书”可以把一部作品通过多人的智慧加以梳理和提升,进而提高理解能力。近年来,校园、机关、企业和民间的读书会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让越来越多的书友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读书,对推动全民阅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观众在认真听讲(龚艺超摄)

提建议  

读能使我们精神健康的书  

近年来,数字化阅读是不容忽视的全民阅读现象。大家利用乘公交、坐地铁或搭乘电梯的碎片时间进行手机阅读,几乎随处可见。“都市人太繁忙了,大家利用碎片时间读有价值的文章是非常好的事情。”讲座现场,聂震宁提到了对数字化阅读的看法。  

“但是,碎片化的数字阅读只能当零食,如果只吃零食,不吃主食就会缺乏营养。”聂震宁举例说,“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书,这个孩子是缺乏精神营养的,他如何会有好的阅读能力?会有好的表达能力?我觉得很困难。”  

“忙时读屏,闲时读书”,是聂震宁对数字时代阅读的建议。他提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不妨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电子阅读器上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还是要找时间读一些深刻的书、完整的书。读完整的书就像一日三餐,吃好三餐就是读好书。要读有营养的书,读能使我们精神健康的书。  

志愿者协助现场观众(龚艺超摄)

重效果  

追求阅读力而不仅是阅读率  

“究竟怎样才算会读书?”“为什么我看过的书总是会忘记?”“为什么我经常看不懂一些经典之作?”对于这些问题,聂震宁表示司空见惯。他说,近年来,大家都在谈论阅读,特别是每年“世界读书日”前后,各家机构都会争相发布一系列数据,表示过去一年我国的全民阅读率得到多少百分比的提升,但是这些阅读率是有效的吗?社会太急躁,也会在“阅读”上比拼速度。  

追求阅读力,其实就是回归“怎样读书”的问题。对于读书的方法,聂震宁也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他表示读书要动手、动口、动心。动手就是做读书笔记;动口则是对一些好书进行细读,会得到不一样的体验,动手和动口,都是深度阅读的方法;而动心,就是举一反三,由读书引发各种思考,古人说要“切己体察”,这样就可能进入到创新性阅读境界。  

近两年,聂震宁将重心从推广“全民阅读”转为推广“全民阅读力”。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聂震宁提交的最后一份提案是《关于在我国中小学设立阅读课的建议》。他说,如今全民阅读已经受到广泛重视,但是很多人不会阅读,特别是我国的中小学生,他们没有掌握阅读方法,缺乏阅读技巧,缺少专业指导的机会。所以他提出在校园设立“专业阅读课”,从校园开始,提升全民阅读力。  

现在观众在做笔记(龚艺超摄)

对话  

政府应对实体书店予以资金扶持  

文化周末:《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将在6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广东首次为全民阅读立法。对此,您怎么看?

聂震宁:任何立法都有调整对象,《广东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的调整对象是政府,其次是社会力量。为全民阅读立法,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将全民阅读纳入本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本级财政预算,并将全民阅读纳入到政府工作日程,还要进行检查、考评。  

文化周末:近年来,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一批批民营书店,这些书店也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参与者。在走访中,笔者发现打卡的市民多,消费的市民少。书店面临着运营困难,或者是只能收支平衡。针对这个现象,您可以说说看法吗?

聂震宁:在我看来,这些实体书店其实在帮助政府做图书馆的工作。所以我建议地方政府要对实体书店予以资金扶持。民营书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开架售书,给市民提供阅读的空间和机会。书籍的耗损必然会造成书店损失,适当的经营补贴可以鼓励民营书店发展。另外,实体书店需要自我成长、改善经营。我之前就遇到,很多市民到实体书店阅读后最后选择网上购书,所以实体书店也要发展微营销,价格同样优惠,还能提供不一样的服务,自然就可以将客人吸引回来。   

不同时代的阅读记忆  

聂震宁给书友推荐7本书

每个年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标签,不同年代的文学作品沉淀着那个年代的阅读记忆。在中国文学史上,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白话文学从“现代文学”跨入“当代文学”,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又是中国当代文学70周年,借聂震宁做客文化周末大讲坛,笔者邀请到他给东莞书友推荐7本书。  

1949—1959年  

代表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上个世纪50年代,进入中国读者阅读视野的除了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经典外,就是苏联文学作品。当时,苏联文学的出版盛况与时代大背景相吻合。更重要的是,苏联文学的影响和价值,不仅是反映在一代读者身上,许多人至今仍受苏联文学的影响。  

在苏联文学作品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为经典,时至今日仍是各书单排行榜上的热门书籍,甚至是中小学学生的必读课外书之一。我曾听一名老师说,他在学生时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保尔关于人生的名言都一字一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至今还能脱口而出。  

1959—1969年  

代表作:《毛主席诗词》作者:毛泽东  

在《毛主席诗词》的众多版本中,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1963年12月出版的最为著名。  

如今,《毛主席诗词》被誉为新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图书之一,《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等均被收录进语文教材,《毛主席诗词》仍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1969—1979年  

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

1977年10月高考恢复,570万人参加考试,当时社会上非常盛行的一句话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1978年3月,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向科学进军”是当时最为响亮的口号。  

同一年,轰动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学》杂志刊登,随后开始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及全国各地报纸相继转载。神秘的陈景润,神秘的数学迷宫,神秘的科学王国……“科学热”几乎感染了每一个人。自此以后,“陈景润”这个名字激励着无数中国人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1979—1989年  

代表作:《随想录》作者:巴金  

上个世纪80年代,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的影响下,中国文坛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等诸多文学流派迅速成长。  

巴金在1978年到1986年的8年间创作了150多篇随笔,编册成《随想录》,由《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个集子组成。2014年,正逢巴金先生诞生110周年,《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纪念文章中这样评价:“《随想录》完成到现在三十年了,巴金去世也快十年了,《随想录》依然拥有大量的读者,可以说,《随想录》是一本研究上世纪80年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  

1989—1999年  

代表作:《白鹿原》作者:陈忠实

上个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背景,给中国文坛带来了特殊的时代特色。在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文学作品的创作形式更开放和多元;写作个性更为张扬;作家开始关注受众需求,中国文坛异常热闹,涌现出不少佳作。  

在众多佳作中,陈忠实的《白鹿原》一直备受争议。《白鹿原》首发于《当代》杂志1992年第6期;第二年,《白鹿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文出版,立即引起震动,小说将上世纪90年代文化背景中写作的复杂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各种评论、奖项以及相关话题都已绕不开《白鹿原》和陈忠实。也许,正是因为无数争议,才引起了读者普遍共鸣。  

1999—2009年  

代表作:《檀香刑》作者:莫言  

进入新世纪,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阅读市场也涌现出很多新特征:青春文学的畅销、网络原创文学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解读的回归,随之而来的是互联网时代下的作家“造星计划”以及“莫言热”的到来。关于这十年的阅读记忆,对比起推荐书目,聂震宁更倾向于推荐作家莫言。在聂震宁看来,这个年代的关键词就是莫言和他的作品。  

2001年3月,莫言发表《檀香刑》,立即引起文学界热议。2003年,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师傅越来越幽默》在美国出版,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莫言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遗珠。”2005年,耗时43天创作的《生死疲劳》、被外界誉为“以喷涌般的气势创作的一部重构宏大叙事艺术的长篇巨著。”,“莫言热”俨然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现象,影响力持续至今。  

2009—2019年  

代表作:《三体》作者:刘慈欣  

在这个全民皆网民的时代,一部好的作品通过口碑发酵后,很容易形成一个现象,如前几年的“莫言热”,以及近几年的“三体热”“科幻热”等。2019年的春节档电影中,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中国第一部真正的科幻电影”的光环下,获得47亿元的票房佳绩。  

在此之前,刘慈欣所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系列,已经备受关注。小说中表现出恢宏的世界观,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科幻文学的里程碑之作,成为“文化现象”。全民都在看刘慈欣,大家都在谈《三体》。《三体》也从科幻小说变成为一个巨大的商业IP,围绕它而展开的出版、游戏、话剧、影视等全面开花。

【撰文】张晓敏 万佩珊  

部分图片为资料图


编辑 毛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