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是广东省唯一全境纳入原中央苏区规划范围的地级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众多惊心动魄的战役,4560多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走读梅州全域,回温那些不应被忘却的“红色”记忆。
梅江区:英雄儿女鲜血染红大地
背靠丰顺县的马图北山嶂,南与梅县梅南镇南坑村相连,北是鳄鱼嶂,梅江区长沙镇陈公坪山峦叠嶂,犹如一条鸡肠坑,易守难攻。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这里与敌人进行了长达2小时的激战。
炮火在老屋墙垣上留下历史的痕迹,革命烈士热血挥洒在这片红色土地。梅江区地处原梅县县城,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在中央苏区全盛时期,梅江区先后隶属中央苏区闽西(闽粤赣)、福建省南部区域,无数英雄儿女在这片热土上前仆后继,黄桓泰、林一青、杨广存、朱云卿等一大批梅籍儿女,为苏区的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
梅城暴动成立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清党”为名,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人,梅县的反革命分子也随之猖狂起来,到处制造矛盾,限令总工会搬迁,催促县长温明卿逮捕共产党人。
在日益紧张的形势下,4月15日广州发生反革命大屠杀,中共广东区委为免遭破坏,决定秘密迁往香港,梅县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紧急关头,中共梅县部委和共青团梅县地委于4月中旬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成立武装斗争委员会(下称“斗委”),部委书记刘标粦,武装组织部长陈启昌,政治宣传部长张维,委员杨雪如、李仁华、古柏、卢其新等,统一领导全县暴动。
5月1日,在斗委领导下,工人、农民、学生逾万人在今梅江区的梅城集会示威。梅城党组织130多名武装人员于5月12日下午,把三处国民党地方武装解除,缴枪200多支。与此同时,西阳、白宫等地的工农武装也相继举行了暴动,攻占了各区公所,缴获反动武装一批军械。
梅城暴动第二天,在梅江区的梅县东较场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梅县历史上第一个人民政府——梅县人民政府委员会诞生,周静渊任主席,林一青、钟贯鲁、李铁民、朱仰能等为委员,并颁布政纲,提出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男女平等,废除苛捐杂税等政治主张。
自此,当地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为中共中央提供情报、筹措经费、输送人员、解决给养等,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功勋。
革命老区曾与敌人英勇激战2小时
在梅江区的最南端,有一条狭长的小山坑,全长近10公里。站在山顶向山下望去,周围山势险峻,云雾缭绕。这里就是久负盛名的革命老区——长沙镇陈公坪。
陈公坪被分为上村、中村和下村三部分,多数以狭长陡峭的地貌为主。由于其易守难攻的地形,陈公坪早在大革命时期就被共产党辟为重要据点。陈公坪中村的崇庆楼就是红四军当年的医院,上村吴屋为红四军兵工厂,上村李屋侧的学校被设为红四军印刷厂,上村宋屋为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高居坑尾的鹿湖顶田屋则被武工队作为主要驻地。
革命期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的伤病员150多人还曾隐居在长沙镇中村的崇庆楼,疗伤半年之久。期间,红四军军长朱德曾亲自前来慰问。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陈公坪的军队坚持革命斗争达两年,被烧毁房屋10余座、40余间,这里也成为梅江区最重要的一个革命活动据点。
江海华在陈公坪当了30多年的村支部书记,对于这里的革命历史如数家珍,他还参加过1948年的反国民党“围剿”战争。据他回忆,1948年9月28日,闽粤赣边纵队第一支队独立第三大队在陈公坪宿营时,遭到了国民党军的袭击。“当年国民党军打到长沙,与当时驻扎在陈公坪的独三队激战两个小时。”江海华说。
昔日烽火连天,留下深深烙印。如今,梅江区西阳镇革命政府旧址、中共梅县县委的旧址承康楼、梅县苏维埃政府的旧址怀永楼和梅县苏维埃政府交通局的旧址卢氏祠堂依然保存完好,从中依稀可见梅江人民为革命作出的牺牲与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黄思华
【通讯员】曾仕谦
梅县区九龙嶂:233场战斗1276人牺牲
立夏已至,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驶入梅县区梅南镇九龙嶂,层峦叠嶂、绿意盎然。俯身回望,绿山之间偶见一片白,那是油桐花在盛放。清风拂过,空中飘起了花雨。眼前的这般美景,让人难以想象这片土地曾发生大大小小233场战斗。
九龙嶂是粤东较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粤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大本营。如今,战争的痕迹犹在,在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十团团部旧址——黄姓祠堂,阳光透过房梁遮光板上的弹孔射入屋内,将人们的思绪带回那段烽火岁月。
“时常听长辈说起,红军来了,我们就有了翻身的机会,日子也有了盼头。”住在黄姓祠堂的村民黄奎方说,他家房子地处深山,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红军便选择驻扎在此。“我的奶奶还主动为红军运送粮食、子弹,从当时的官塘墟挑到这里,全程有20多公里。还有小孩一边放牛一边给红军放哨,国民党军来了就燃放鞭炮作为暗号,通知红军进山隐藏。”
梅南镇九龙村党支书梁国强介绍,九龙嶂主峰海拔1186米,山峦起伏,逶迤绵延,东邻铜鼓嶂,西接鸿图峰,南连潮、揭,北通江西中央苏区,战略地位重要。九龙嶂革命根据地成立后,革命星火在此燃起,并以此为中心,辐射带动了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
1927年10月,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在九龙嶂成立。次年5月在九龙嶂召开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五县党和工农武装负责人联席会议,成立了“五县暴委”,组织进行了震撼东江的畲坑暴动。
进入1928年6月下旬,“五县暴委”改组为梅县、兴宁、五华、丰顺、大埔、揭阳、潮安“七县联委”。1929年10月,东江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在梅南成立,“梅县农民协会”“梅县革命委员会”“梅县苏维埃政府”也相继成立。1930年,红11军46团在九龙嶂坚持斗争,解放战争时期先后成立了中共梅南等6个区委和6个武工队,成立了“中共梅兴丰华边县委”和独立大队。
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也引起了反动派的恐慌。1930年,国民党调来了邓龙光师驻防丰顺县城(丰良),张达旅驻梅县县城,设团防、筑炮楼,封锁周围根据地,在地方反动势力配合下,对九龙嶂、铜鼓嶂地区进行疯狂“围剿”,在九龙嶂下浪荡石的屠杀,更是惨不忍睹。
“一个晚上敌人就杀死了40多人,还抓走30多名妇女儿童贩卖到揭阳。”梁国强说,当时的浪荡石村民小组原有198人,惨遭屠杀洗劫以后,幸存的村民都出走逃亡,有半年时间全村空无一人。
动荡之下,九龙嶂军民越发勠力同心、联手反抗。“不用怕,不用愁,瓦房烧了盖洋楼”,这是当时九龙嶂广为流传的一句口号,意思是为了帮助保护红军,哪怕被敌人烧掉房子也无所谓。
“我听长辈们谈起历史,都是全心全意支持革命的。”村民黄奎方说:“老人们说红军跟土匪、国民党军队不一样,他们到这里后,从没抢过我们的粮食和牲口,还把田地分给我们,帮着村民一起种地、修缮房屋和打扫卫生。”
除了为军队提供后勤保障外,一部分群众还主动加入组织,共同战斗。梅南镇党委副书记古盖立说,当时九龙嶂根据地成立了女红军连,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女红军连,曾参加攻打畲坑的战斗。
在一次次的抗争中,红色基因深植于九龙嶂,革命烈火在此熊熊燃烧。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20多年的革命斗争中,发生在九龙嶂根据地及周边的战斗共有233场,牺牲烈士1276人,其中红军烈士302名,因此九龙嶂也有“粤东北井冈山”称誉。
烽火岁月,在中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自由作出的斗争和牺牲中,梅县人民功不可没。据史料记载,从大革命起至解放战争结束,梅县中共组织领导的革命斗争从未间断,牺牲的有姓名可查的烈士达642人。这块红色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叶剑英元帅等一批优秀儿女,更将革命的火种传遍粤东大地乃至闽粤赣边区,为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作出了重要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刘洪桥 曾健锋
兴宁市英烈罗屏汉:
主力红军长征后留下打游击
纷纷小雨中,位于兴宁市大坪镇屏汉村的罗屏汉故居,略显“沧桑”。党旗雕塑前,20多位兴宁文化战线的党员庄严地重温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激昂的声音在小山村里回荡。
112年前,罗屏汉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期。1926年,19岁的罗屏汉加入共产党,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他是土地革命时期东江苏区五(华)、兴(宁)、龙(川)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人,闽粤赣边区主要领导人之一。历任中共兴宁、江西会昌县委书记、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粤赣边区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主力红军长征后,他任中央分局后方留守处主任,奉命在闽粤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1935年7月在战斗中牺牲,年仅28岁。
“红旗树立大塘红,三县群英集其中。白犬猖狂施虎势,梭标打出五兴龙。”这首山歌为罗屏汉在1929年3月成立粤闽赣边五兴龙苏维埃政府时所作,概括了创建五兴龙革命根据地的战斗历程,也唱出了人民的心声。
革命历练中迅速成长 为大突围创造有利条件
在担任东江游击队政委时,罗屏汉有一次经过家乡白云村(现已改名为“屏汉村”),突然听到数声枪响划破长空,正缺少枪支寻思收缴门道的罗屏汉,躲在暗处观察。他发现原来是当地恶霸新买的洋枪正在试枪。次日晚上,罗屏汉带领23位武装人员摸黑来到恶霸家中,克服重重困难,让恶霸家属乖乖交出5支短枪、3支长枪。
这个故事在白云村广为流传。“不仅为队伍夺得了枪支,还为家乡村民铲除了一大恶霸。”坐在自家的竹藤椅上,村民罗新易回忆起少时父辈们讲述的罗屏汉故事,“家家户户对罗屏汉夫妇的故事都很了解。”
1932年7月,江西会昌获得解放,中共会昌中心县委成立,邓小平任中心县委书记,罗屏汉任组织部长,其妻子张瑾瑜任会昌县委妇委书记。次年3月,邓小平调离会昌,罗屏汉接任他的职务,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从1934年10月底至1935年4月初,主力红军长征以后,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面被国民党慢慢所控制。陈济棠也在湖南湘军的湘江战斗中知道了中央红军的真正动向,从江西调回主要军队,开始疯狂“围剿”罗屏汉领导的闽粤赣边区和古大存领导的东江苏区。
时任闽粤赣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兴宁特委书记的罗屏汉在龙川、兴宁、平远等地迂回打游击,就像根“鱼刺”扎在陈济棠粤军的“喉咙”里,牵制着他们。在“九路突围”时,游击纵队又为陈毅领导的中央分局大突围创造有利条件。
血战龙川径口 为革命献出年轻生命
1935年3月底,罗屏汉指挥闽粤赣边区司令部的几个游击纵队用游击战和运动战迂回在闽粤赣边地区,全歼了寻乌上四甲靖卫队,又攻克了安远大平坑靖卫团;并且剪除、破坏国民党粤军通讯电线,截获机要情报,阻断他们各种秘密的军事信息;还截获了敌人的食盐、枪枝、马匹等。
当年7月,罗屏汉带着罗亚彬、潘秉星等12人饿着肚子来到大坪布骆村往三架笔转移,后终于冲出封锁线连夜走到龙川径口。
7日9日,一行人在龙川和兴宁交界的径口宿营。天蒙蒙亮时游击队因叛徒告密而受到敌人密密麻麻的包围。罗屏汉立即带领队伍在径口和大坪大福村附近一带的山地临时隐蔽起来。山下敌人喊话:“山上的罗屏汉先生,你听好了,我们知道你们没有几个人了,为了大家不必要的伤亡,只要放下武器下来,我保证不向你们开枪,罗屏汉先生!你是共产党的高官,蒋委员长说欢迎你投诚,为党国效力,你和你现在的部下都可以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你考虑考虑!”
罗屏汉对12位游击队员说:“同志们!这次是铁定打不过敌人了,现在我们已经被包围,山后暂时敌人还没围住,为了争取时间,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等命令一下全部向后山缺口退,能走一个是一个,突围后队员到龙川大塘肚集结!”
而后,罗屏汉大声下令:“打!”全体游击队员的子弹一起飞向敌人。敌人也下令全军发起进攻,子弹像雨点般扫射过来。寡不敌众,游击队员当场倒下八个,被捕、逃散二人。
罗屏汉独自一人边打边退,一直退到牛屎夹大窝里。面对逐渐包围上来的敌人,罗屏汉把最后一粒子弹射入自己的胸膛,牺牲时年仅28岁。
据统计,土地革命期间,兴宁苏区与中央苏区腹地唇齿相依,蓝胜青、刘光夏、罗屏汉以及700多名革命志士壮烈牺牲,为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黄佑鹏 钟思婷
平远县:红四军三进播撒革命火种 红色交通线发挥重要作用
“石榴开花心最红,青年立志做英雄;坚决斗争是出路,加入红军最光荣……”在平远县,山歌《送郎当红军》,常常被当地人传唱,歌词讲述的是平远这个边远小县不平凡的革命斗争历史。
石正中学校园里,书声琅琅,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温习曾发生在这里的故事:1929年11月1日,朱德、陈毅、朱云卿等率领红四军三个纵队陆续转移抵达平远石正圩宿营。当天,朱德军长到石正中学为师生作了题为“要为革命读书,读书不忘革命”的演讲,动员师生参加革命,参加红军。当晚,在天主教堂由前赴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刚回来的前委书记陈毅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认真总结了这次出击东江、反攻梅城的经验教训和传达贯彻了中央“九月来信”精神,肯定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明确红军的基本任务;明确红军由前委指挥。要求红四军官兵维护朱、毛领导,明确毛泽东仍为前委书记,并形成《前委报告》报粤省委转报中央,为以后古田会议的顺利召开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组织酝酿。
在此之后,为请毛泽东回红四军前委工作,一起讨论和研究贯彻中央“九月来信”精神,准备召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1929年11月13日至15日,朱德、陈毅、朱云卿率领红四军三个纵队由赣南回师闽西时经过平远;1930年5月14日,红四军第一纵队1000多人在司令员林彪的率领下分兵平远,帮助平远建立了完整的苏区,开始融入中央苏区创建。
红四军三次在关键时刻进入平远县,直接指导帮助平远建立县级红色政权,平远县亦发挥了红色港湾的作用。
红四军进平远,迅速掀起了革命的热潮,1930年5月,红四军从江西寻乌分两路挺进平远老县城仁居,把欺压平远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赶跑,在仁居、八尺、河头等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烧契约、分财物的运动。
此时,东石区石北乡苏区人民在听到该消息后,都觉得希望来了,强烈要求派人找到红军,帮助开展革命。面对敌人的重重搜查,赤卫队员曾福香、刘矮三、林登寿先后乔装成过往行人(曾福香把信藏在斗笠中)、乞丐、货郎,试图冲破敌人的包围,最终均落入敌人手中,被敌人生割活剥,活活杀害。然而,这并没有打消东石人民寻找红军的热情,反而激起对敌人的刻骨仇恨。怀揣着一定要找到红军的坚定信念,李万均、林庆洪主动向党组织请缨,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仁居,见到了日盼夜盼的红军,向红四军纵队首长汇报,转达了石北苏区人民的强烈愿望。随后,纵队首长派出第一纵队一支队官兵开赴东石,帮助东石区委在全区掀起农运高潮。
时至今日,仁居镇还保留着众多当年红军标语、革命遗址,87岁的李金茂告诉笔者,他小时候听奶奶讲,当年红四军刚进仁居的时候,大家都很怕,跑到山里躲起来。“害怕是因为没有接触过,但是后面大家发现红军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帮助人民群众的,作风良好。”当年红四军驻扎期间,朱德军长曾搬来板凳放在学校门口的大榕树下,站在板凳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李金茂的大伯就是听众之一。“我大伯跟我们说,他听后觉得很激动,也更加了解红四军。”
作为中央苏区的南部屏障“红色港湾”,平远县不仅有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更有连接粤赣的中央苏区红色交通运输线。“平远县的红色交通运输线建立早、分布广、作用大。”平远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远明表示,平远境内不但有被命名为“马克思路”“列宁路”的红色交通线,而且还有经常活动于粤、赣边陲的众多秘密交通运输线(站),有庞大的农民运输队伍,为中央苏区运送急缺物资,这些交通线对中央苏区的物资供应起了重要作用。
“大埔青溪交通线主要负责护送中央领导同志到苏区,平远这条交通线主要为中央苏区提供后勤物资保障,所转运的物资包括医疗器材、药品、食盐、布匹、煤油和粮食等。”王远明说,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举办地梅州岃古驿道至今有近千年历史,是梯田上的“盐米古道”,是粤东通往江西的重要交通干线(之一),更是红军路、红四军“游击之路”、毛泽东《寻乌调查》之路。
毛泽东在《寻乌调查》序言中就特别提到:“因为红军部队在安远、寻乌、平远做发动群众的工作,故有时间给我们开调查会。”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有20多处提到“平远”的人和事,15次涉及“八尺”。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朱双玲 林立康
蕉岭县镇山亭:红四军吹响入粤首胜冲锋号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带领队伍来到蕉岭,撒播了革命的火种,并从这里走出去之后取得了酣畅淋漓的入粤首胜。
蕉岭县西连平远县,东南与梅县接壤,北与福建省武平县、上杭县相连,扼闽粤赣之咽喉。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无数蕉岭儿女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发展、巩固、壮大而英勇战斗,为中央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今,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依然传颂着先辈们的革命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蕉岭人奋勇前进。
奇袭成功镇山亭发起进攻 入粤首战告捷
根据《红四军梅城战役史料汇编》及《南北磜人民革命史(初稿)》记载,1929年10月18日晚,红四军的一纵队由武平象洞到达离松源10里的蕉岭县南磜镇步上村,得悉松源老圩何家祠一带驻有陈维远旅十三团一个营,准备第二天去围歼。
19日晨又得新的情报:原驻何家祠的一个营已于昨晚调往尧塘麻子坝,而原驻蕉岭陈维远旅的另一个营清早刚从南磜三坑口开往松源接防,早饭都还未吃。一纵队于是急行军追打这一营敌军,在镇山亭发起进攻,出高陂壁,兵分三路出击。
当天上午约9时,刚开到老圩坪的一营白军正搭起枪架休息,准备做饭。突然,赶到彩山下的一队红军,小部分登了鬼岩塘山顶吹起冲锋号,大部分向老圩坪侧边的五星桥冲去,战斗打响了。
毫无防备的白军急忙应战,且战且退,退至狐狸石头(地名),白军利用这块丘陵高地,继续顽抗。中右两路红军赶上追打,这时左路红军亦从桥市后面赶到围攻,白军腹背受敌,夺路向松口方向溃逃。
不到两小时,战斗结束。击毙敌营长1人,连长2人及官兵百余人,俘敌甚众,缴获机枪一批,步枪78支,弹药等一批,取得了入粤首战大捷。随后红四军还乘胜追击敌军到松源的彩山和老圩五星桥,将逃至老圩的国民党兵和自卫队击溃。
22日晚,刚从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并带回中央指示的陈毅,抵达梅县松源,与红四军军部和三个纵队领导相聚于松源寺边同怀别墅,当夜红四军军部召开前委会议,决定出敌军力量薄弱的蕉岭到梅县再进入东江赤色区域。
薪火传扬红色足迹成为今日宝贵财富
红四军当年走过蕉岭山山水水,并留下了红色足迹,如今成了蕉岭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蕉岭县南磜镇步上村仍流传着许多关于红四军的美谈。“我小时候听家里的长辈说过,当年朱德军长来过我家喝茶!”年过五旬的村民黄伯一脸骄傲地说道。由于当时通讯并不发达,许多人只知道红四军来了,并不知道更多的信息。有位军人路过他家进来喝了杯茶,后来他的爷爷翻看报纸才知道他就是赫赫有名的朱德。
黄伯所讲的那段历史就是朱德军长率领红四军在南磜镇步上村做宣传发动工作的情景。1929年10月23日晚,红四军进入蕉岭县境内,朱德在听取了蕉岭党组织领导人的工作汇报后,肯定了蕉岭的革命斗争形势,还支持蕉岭长枪12支、大洋300元。
24日凌晨,红四军进入蕉岭县城,蕉岭县的国民党军队(警卫队)和官员等闻风而逃,红四军顺利占领蕉岭县城。当天上午,红四军在蕉城老南街口武衙门坪召开群众大会,朱德发表了演说,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
红四军的足迹遍布蕉岭,革命的精神也在此流传。为了讲好红色革命故事,再现当年红色革命场景,南磜镇对镇里的各个红色遗址进行打造。
在甲华村东瓜头下,该镇于去年9月开工建设红四军入粤首胜纪念公园,纪念公园由乡村公园、党史纪念馆、主题雕塑等组成。“现在完成90%了,只剩下绿化提升和展馆布置工作。”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磜镇党委结合红四军来梅州经过步上村的实际,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设立红色文化墙,展示红四军来蕉岭历史。同时,以一面文化墙、一条红色长廊、一间红色文化室、一个红色遗迹、一本红色图书为抓手,把该村作为南磜镇创建红色苏区示范村的先行试点,进而推动镇区全域创建红色苏区示范村工作。
【南方日报记者】陈萍
【通讯员】祝银清
大埔县:“没有三河坝战役, 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汀江河水波连波,两岸青山都是歌,不怕历经艰和险,披星戴月送伍豪……”这首传唱于大埔县青溪镇的悠扬歌曲,讲述的是80多年前,大埔地下交通员智勇斗争,为输送重要情报、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等,在途经大埔的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1931年初冬的一个夜晚,一名叫伍豪的牧师在交通员肖桂昌、黄华的护送下,开始了去往中央苏区的行程。同时,大埔村民邹日祥夫妇接到了一次特殊的护送任务——护送伍豪进入苏区。当夜,邹日祥夫妇在自家的家庭式交通小站接待了伍豪,直至第二天天色昏暗,邹日祥等人护送这个神秘客人翻山越岭到达永定后返回。伍豪就是中央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当时正前往苏区中央局主持工作。
多宝坑小站是邹日祥的家“缵诒堂”。1931年8月,中央交通员杨现邻到多宝坑交通小站,因叛徒出卖,被国民党虎市驻军发现,为掩护杨现邻安全转移,邹日祥的母亲江强英在家中开门引敌,饮弹壮烈牺牲。
而邹日祥自己也曾先后三次被捕坐牢,家里遭洗劫一空,但他却死守党的交通机密。出狱后,仍义无反顾战斗在交通战线上,是中央红色交通线上坚贞不屈的红色交通员。江强英牺牲后,邹日祥的妻子江崔英含泪掩埋好婆婆的尸体,尽管心里惦记着狱中丈夫的安危,却毅然投身到前线交通工作上。他们一家为保护交通站安全作出了巨大牺牲。
大埔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介绍,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决定建立一条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埔、永定到达江西瑞金中央苏区,以水路为主的秘密红色交通线。大埔交通站就设在青溪镇的余氏宗祠,多宝坑缵诒堂为小站,棣萼楼是秘密仓库和休息站,当年还有一间用做掩护的“永丰”商号。
在当时其它交通线遭破坏的情况下,大埔红色交通线成为中央苏区与外界联络的唯一通道,完成了中共临时中央迁入瑞金的任务,经大埔进入中央苏区的领导有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200多人。直到红军长征时,大埔红色交通线仍保持畅通。甘海洋认为,正是大埔青溪镇地下交通员的舍身奉献和老百姓的默契配合,造就了这条“摧不垮打不掉”的中央红色交通线。
大埔县是广东省首个被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在革命战争年代,英雄的大埔儿女为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以及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前年热映的电影《建军大业》,其中发生在大埔三河坝的一段起义军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引起大众的关注。1927年10月1日至3日,朱德、周士第、李硕勋指挥起义军约3000人及大埔农军在三河坝与国民党钱大钧部2万多人展开战斗,激战三昼夜。
在这场战役中,不乏大埔人民的身影。“当年中共大埔县(部)委和工农革命政府组织宣传队、向导队、担架队、运输队,为起义军送饭、送弹药,大埔农民自卫军独立第一团配合起义军战斗。”甘海洋说,战斗十分惨烈,守卫在这里的我军第25师75团在歼灭大量敌人后,全部壮烈牺牲。
1963年建碑时,从山头挖出的烈士骸骨装了满满四大水缸。直到1974年,纪念碑建设围栏时,还从当年的阵地上不断挖掘出新的骸骨,很多手里还紧握着枪。如今,90年时间过去,嘹亮的冲锋号仿佛仍回荡在此。
三河坝战役成功阻击敌人,掩护主力在潮汕的作战,保存了起义军重要力量,播撒革命火种。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便没有井冈山会师。”
烽火岁月,大埔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数万大埔儿女为苏区的创建和发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有姓名的革命烈士就有438人,有的革命老区村庄甚至成为无人区。
“总的来说,大埔苏区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四个广东之最’。”甘海洋认为,“大埔是广东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县,广东最多重要革命旧址的县,广东参加红军长征人员最多的县,同时也是广东留下开国元勋革命足迹最多的县。”
【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 罗文燕
丰顺县:走出中央苏区 第一位女县委书记
在丰顺县城的坚真纪念馆门前,一尊纵马驰骋的女战士雕像,生动刻画出李坚真的革命风采。作为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赤胆忠心的“华夏女杰”,李坚真一直都是丰顺人民的骄傲。她不仅是32位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女战士之一,更是中国首位省人大常委会女主任。
1926年5月,李坚真带头冲破封建枷锁,在农民运动领袖彭湃思想的引导和影响下,参加了农民运动。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的危险关头,她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之路。“她先后参加了丰顺三次农民武装暴动,当第二次攻打县城失利后,她在黎凤翔的率领下,走上九龙嶂、铜鼓嶂,创建了梅埔丰等东江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丰顺县史志办公室负责人说。
李坚真以男人一样的蛮劲,以“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啃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一生清廉的她,为中国妇女解放事业,广东省党的监察、纪检工作以及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尽艰辛志不移,为民造福心中喜”,概括了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英勇奋斗的光辉一生。
“丰顺是一片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土地。早在大革命时期,丰顺民众就积极参加东征、北伐战争。”丰顺县史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彭湃、朱德、朱云卿、罗荣桓、聂荣臻、粟裕等革命先烈都在丰顺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推动了土地革命运动与苏维埃政权建设的步伐。
五月的清晨,沿着山路进入八乡山大峡谷,层峦叠嶂之间云雾缭绕,苍翠间生机盎然。在历史发展进行中,人们并没有遗忘曾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1923年,八乡山点燃了革命的星火,在丰顺大地形成燎原之势。农民运动先驱彭湃以海丰、陆丰为中心的革命星火扩展到了八乡山,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著名的东江纵队就发源于八乡山的怀抱。
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至丰顺汤坑时,农民运动早已如火如荼开展的八乡山各村纷纷派出农民军增援起义部队,参与汤坑战役。
1928年,古大存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到八乡山,建立了革命根据地。1930年5月1日至12日,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八乡山滩良村庄屋坪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东江苏维埃政府主席陈魁亚、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与八乡山遥遥相应的马图村,地处九龙嶂、北山嶂山区腹部。当年,这个不足百户人家的小山村,是粤东最早建立地下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地区。见龙居是红四军军部旧址,朱德曾在此住宿三天两夜。村里老人表示,之前村里到处留有“热烈欢迎红军第四军”“组织起来,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打土豪、分田地”等标语。
史料记载,在马图区域内发生战斗60余次,310多名群众被杀害,烈士38人。如今,修缮好的见龙居、燕翼居、得震楼和八士庐等革命遗址,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革命烽火。
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丰顺的黎凤翔、黎果、徐名鸿、邓子龙等革命英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定信念、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苏区精神,李坚真的伟大革命精神世世代代教育、鼓励、激励着丰顺人民奋勇前进。丰顺杰出乡贤许应裘深受坚真大姐伟大革命精神的鼓舞,投资5.5亿元以上建设丰顺县坚真文体中心(六馆六中心),助推丰顺发展。
近年来,丰顺县坚持原址保护、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缮,保持革命旧址原貌。同时,按照先重点后难点、梯次推进的工作方式,初步规划对龙岗镇马图村、丰良镇九龙村的革命旧址、纪念设施进行保护修缮,建设中央苏区丰顺革命史料馆、红四军进驻马图展览馆、红色主题馆、红色广场等项目。
【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胡金辉
五华县:“杀我一个万大来, 会有千万个万大来跟上来!”
今年4月24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古大存同志诞辰122周年纪念日。时至今日,古大存的精神仍然影响和感召着千千万万的后代,激励着五华人民奋斗发展。
“古大存是我们梅州人的骄傲。”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古江南说。古大存早年致力于农民运动,后投身于人民的解放斗争事业,在东江地区建立了广东省唯一一支入编中央红军序列的正规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这支军队在土地革命时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创建粤东北革命根据地,牵制国民党围剿中央苏区的大量兵力,大大减轻中央苏区腹地军事压力,实现闽粤赣中央苏区连成一片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古大存在延安时被毛泽东称赞为“带刺的红玫瑰”“一面斗争的旗帜”,为东江地区留下最后一支武装,功不可没。
1925—1931年这六年,古大存一家人先后有10多人参加了革命,10位亲人先后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其中有妻子徐妙娇,弟弟永钵,侄儿诹贤、柏贤、梧贤、犀贤、树贤、鼓贤,侄媳妇廖莲香,侄孙福群等10人。在战火纷飞中,侄媳妇彭二妹、侄儿价贤二人受害,侄媳妇温七妹一人失踪。古大存和哥哥柳春、侄儿公卓、后妻曾史文、儿子古关贤等坚持革命,奋斗终身。
五华历来有支持革命的光荣传统。革命时代,一批五华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为革命事业奋斗、牺牲。
万大来是五华县安流镇鲤江村人。1925年,五华的村村寨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万大来要求参加农民自卫军,成为农军的一员。1928年冬,万大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担负赤卫队中队长的职务。后来带领一支短枪队,专门到白色地区开展革命活动。
万大来体魄健壮高大,性格爽直,胆略过人,无论什么任务都能出色地完成。在老虎石作战时,他的左脸颊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只撕块布包住伤口,负伤不下火线,仍然坚持指挥战斗。
1931年6月7日,由于叛徒的出卖,万大来不幸被捕。6月17日晚,敌人把他押回家乡鲤江,买来酒肉“款待”,万大来毫不介意地吃起来。反动派自以为得计,便装作很关切的样子说:“嘿嘿,大来兄弟,你我都是老乡亲,君子不念旧恶,我看你年纪轻轻,家中妻弱子幼,实在不忍心,只要你将以前所做的坏事和共产党组织情况说出来,我可以担保你平安无事。”万大来一听,狠狠地回敬他:“少说废话,要杀要剐由你!杀反动家伙张展初是我一个人干的。要问八乡山的红军嘛,千千万万数不清!你不要在我面前耍花招了!”
敌人见利诱不成,就准备对万大来动刑。6月21日,敌首命令爪牙们在鲤江学校设下刑场,把万大来的衣服剥光捆绑在石柱上。
“谁是共产党?红军在哪里?快说!”刽子手连科六拿着5寸多长的钻子,张锅八拿着红红的火钳,像两头恶狼似的咆哮着。
万大来怒目而视,不予理睬。连科六举起铁钻,向万大来的四肢猛刺,顿时鲜血四溅。万大来被激怒了,他忍住钻心的剧痛,破口痛骂敌人:“你们愈残害人民,革命就愈快成功!杀我一个万大来,会有千万个万大来跟上来!”敌人更加暴跳如雷,把他折磨得血肉模糊,昏死过去,随后用冷水把他淋醒,继续拷问。万大来强忍着剧痛,不停地高呼“打倒土豪劣绅!”“共产党万岁!”。
敌人的一切残酷毒刑都用上了,阴谋诡计仍未能得逞。年仅25岁的万大来为革命壮烈牺牲了。
万大来的豪情悲壮充分体现了五华人“硬打硬”性格。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大批“硬打硬”、正义刚直的五华铁匠,顺应革命历史潮流,拿起铁锤钳子,挑起行李风箱,先后在全国参与创建了多个兵工厂,为人民武装和中央红军修枪造弹,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是中央苏区兵工厂的奠基人和人民军工事业的开拓者。
1930年初,来自五华县河东、转水、油田等地擅长铁业的42名工人,从五华出发,途经兴宁、寻乌、赣州,于1931年9月到达瑞金,在沙洲坝的大榕树下,得到了朱德总司令的接见。朱德说:“我代表中国工农红军热烈地欢迎你们参加革命……希望你们很快地把这些枪械修理好,以便继续扩大工农阶级自己的军队——红军,以便迅速打垮国民党的‘围剿’……你们一批会造枪修枪的人到来,(红军)有如旱禾见水啊!”
自大革命时期以来,五华全县有1594名革命烈士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数量为梅州各县(市、区)之最。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通讯员】张炳锋 江连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