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跟拍,1000小时素材,这部电影告诉你港珠澳大桥是怎么造起来的

斗门工会
+ 订阅

五一小长假,相信不少小伙伴们都去过电影院观看电影,在这个档期中,除了好莱坞大片、国产爱情片等,还有一部让广东小伙伴十分亲切的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呢?

2018年10月24日,历经6年调研、9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全国振奋,全球瞩目。

长达8年的跟踪拍摄,筛选出近1000小时的原始素材……凝聚着建设者们汗水的故事,都被央视纪录片导演闫东的团队记录了下来。

闫东,央视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代表作品:《1937南京记忆》《长征》《东方主战场》。

早在2017年,约100分钟的电视纪录片版本《港珠澳大桥》就在央视播出,得到海内外的高度评价。而此次上映的70分钟的纪录电影版,则是主创团队对大量原始4K拍摄素材深入加工、二度创作的版本。

该纪录电影的出品方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播电视台等。

选择“五一档”,闫东有特别的考虑。

“中国目前有近4亿的一线建设职工,我想以这部影片致敬那些建设者们,那些在各自岗位默默付出的劳动者们。”在接受南方日报独家专访时,总制片人、总导演闫东说。

戳视频↓↓看预告

1

一座伟大桥梁诞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

其实早在电视纪录片版本策划之初,闫东就要求所有素材均按照电影的标准4K拍摄。这缘于他和他的团队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完成一部能进院线的纪录电影。

2017年8月,台风“天鸽”“帕卡”相继登陆广东沿海,多地遭受重创。在伶仃洋畔,飓风拍击海岸巨浪,海在风中颤抖。然而雨过天晴,刚刚贯通50天的港珠澳大桥,巍然屹立在伶仃洋上。

这是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惊心动魄的故事开端。

闫东与团队多次讨论后,决定把岛隧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带领团队安放最后一节沉管E30的压轴大戏定为电影版的核心故事。

“整个拍摄过程我们是以记录整个大桥建设的重要节点展开的。大桥分为岛、桥、隧三个部分,我们认为最能打动人也是最艰难的部分是隧道部分。隧道是海底隧道,以往观众关注的都是桥的外形很漂亮,但是隧道部分就鲜为人知。”

电视是在一个开放的空间,且观看方式多元。但电影不同,观众置身漆黑的电影院里需要全神贯注,有一点看不下去,都可能中途离场。

“能不能把观众留住,看的是创作者对故事的把控。”长期深耕电视纪录片制作的闫东对电影版有自己的理解。

在电影版创作伊始,闫东就要求重新对素材进行地毯式拉网,彻底推翻电视版的框架,挖掘海量素材里“还有哪些能表达我们内心情感的东西”。

“纪录电影要有非虚构的真实性,也要聚焦到人物和故事情节,除了确定以‘安放最后一节沉管E30’这个攻坚部分为故事线索外,在那之前,我们还着重铺垫了E15的失败的过程。让大家知道这么一座伟大桥梁诞生的背后,不是一帆风顺的。”闫东说。

2

不仅要讲述港珠澳大桥本身

上世纪30年代,39岁的茅以升受命在钱塘江上修建一座大桥,而外国人却断言,钱塘江不可能建桥。中国工程人员艰苦奋战3年零1个月,1453米长的钱塘江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但是,淞沪抗战爆发后,茅以升却不得不做出沉痛的选择,亲手将这座仅仅通车89天的大桥炸毁。

这是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中穿插的一小段史料,也是电影版区别于电视版的明显之处。

“造桥是爱国,炸桥也是爱国,积贫积弱的中国,让茅以升留不住凝聚他心血的钱塘江大桥;国人也因此清醒:只有强大繁荣的中国,才有港珠澳大桥长虹卧波,联通世界。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闫东说。

闫东说,“回到历史”是他的作品风格,也会让观众透过港珠澳大桥本身的建设历程,去认识中国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桥所代表的“中国精神”。

在影片中,安放沉管的紧张情节和诸多史料片段穿插,两条线索互相补充,中国人对桥梁的情感呼之欲出。

故事性是电影的生命,而聚焦人物的镜头,或许才是引发观众共鸣的秘钥。这一点,闫东也十分认可。

港珠澳大桥历时9年的建设历程,不可能在电影里面面俱到,闫东把镜头聚焦到了隧道总工程师、中交集团的工程师林鸣。

整个拍摄过程,闫东刻意与故事主人公保持一个相当的距离。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旁观的记录者,让整个故事的叙述镜头保持客观和克制。

“做纪录电影,不是靠演员去演,完全是靠记录真实的场景、环境、细节,塑造我们内心的故事。通过剪辑建构故事逻辑、刻画人物性格,是导演的工作。”在闫东看来,与电视纪录片相比,在纪录电影上导演的内在创造力可以发挥得更充沛。

正是这种不偏不倚的客观镜头语言,让这部片子在各大点映场获得不错的受众反应。

4月,纪录电影《港珠澳大桥》开始在全国各地点映。在北京语言大学的点映场,闫东请到了林鸣到现场观看。

闫东留意到,整个观影的过程,林鸣表面平静,却中途几次红了眼眶。回顾自己9年的心血,林鸣感慨万千地说,“一定要带家人去看”。

3

需要真诚地对待中西方的观众

一直以来,“回到历史,扣问人心”是闫东拍摄纪录片题材的理念,他的作品《孔子》《长征》《东方主战场》均以深沉的历史思考、强烈的人文关怀,以及唯美的镜头语言见长。

而推动“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是闫东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早前其拍摄的纪录片,在国际上均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1937南京记忆》被日本最大影片分享网站Niconico购买,《东方主战场》国际版《改变世界的战争》、《长征》在澳大利亚 FOXTEL历史频道播出;《孔子》国际版曾于英国伦敦全球上线电视纪录片《港珠澳大桥》不仅找来了美国Discouver团队的合作拍摄,还在全球二十多个国家上映。

2016年7月,《长征》摄制组在陕西西安采访红四方面军老红军战士万曼琳。

《孔子》拍摄现场。

对于电影版《港珠澳大桥》,闫东同样致力于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

他认为:“讲述中国故事首先要打破中西方文化背景,打破语境的障碍,因此在我的团队里都有国外的合作伙伴,要让合作同行了解我创作的初衷,一起去调研。”

此外,闫东还表示,在沟通顺利的基础上,他还会找到国内和国外的撰稿和执行导演,从英文剧本开始写,再英译中,如此才能较好地符合国外受众对叙事逻辑的接受和理解。“我们需要真诚地对待我们中西方的观众,思考如何讲好一个独特的真实的故事,这里面的核心故事,我们想要表达什么,要非常清楚。要思考我们输出的价值观怎么和西方国家的观众融为一体。”闫东介绍道。

闫东在中国首部3D人文历史纪录片《国脉》的拍摄现场。

多年来对重大题材作品的探索和实践,闫东已经成功把自己打造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个人名片。“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这些都是可以打通的。不会因为小屏幕和大银幕的不同,而影响我的创造力。”闫东表示,接下来他还会带自己的团队,扎扎实实地做好重大题材电影,“真正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对话闫东更希望把这种中国精神传递给青少年

南方日报:听说您在每一次看片会都会邀请年轻的朋友们前来观看和提意见,随后还大刀阔斧地剪掉了一些场景。您很在意年轻人的看法吗?

闫东:拍摄这部纪录片,不仅是为了致敬,更希望把这种中国精神传递给青少年。为什么要做这部电影,我的目标就是想把这个电影和造桥的故事传达给更多的青年观众。我认为他们需要而且也非常想要了解中国的故事。

大桥的建设者们,大部分都是青年,很多都是一家三代人。所以拍摄电影一开始,我就把青少年人的视点锁定,让他们一同跟我来创作,他们在哪块流泪、哪块欢喜,可能就是共鸣所在。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些故事里获得感动和鼓舞。

南方日报:常有人说纪录电影的春天来了,您觉得真的来了吗?

闫东:社会发展变化很快,纪录片是讲述一个国家、人民生活的片种,所以我觉得它大有可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大有可为不代表春天就到了。我觉得纪录片领域还需要中国纪录片从业者们的创新精神,要认认真真地选题、扎扎实实地拍摄。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很难有影响世界的作品。这个领域尤其需要默默耕耘,耐得住寂寞。

来源 | 南方+客户端、南方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