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篇《乌镇是假的》网文引发公众对乌镇的强烈关注。文中提及的重要人物——陈向宏,乌镇景区、古北水镇景区总规划师、总设计师、总裁,日前出现在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主办,文旅产业研究院、广东省旅游规划与营销协会承办的文旅大讲堂上,分享了他在操盘乌镇、古北水镇过程中的实践心得。
毋庸置疑,乌镇是目前国内最赚钱的文旅小镇。根据9家景点类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乌镇旅游营业收入达190471.92万元,净利润达73376.46万元,每股收益1.4675元,净资产478367.19万元,除了营收位居第二以外,其余三项指标均排第一。
但陈向宏仍然焦虑,他坦言还会有睡不着觉的时候,乌镇的创新不够,递增迭代的动作不多,文旅小镇的生存法则是什么?他在接受南方+记者专访时,讲述了他关于文旅小镇投资和运营的思考。
1
“我不想辩白,我觉得‘活下去’更重要”
南方+:大家对乌镇西栅的“假”有争议,觉得老街是新建的,老居民也搬迁了,您对此有何回应?
陈向宏:我并不想辩白,因为我觉得“活下去”更重要。我们翻翻乌镇的镇史就知道,历史上她经历了两次因战火劫难,整个乌青亮镇(未合并前是乌镇、青镇)几近圮毁,一次是太平天国的战争,另一次是日本鬼子掳掠焚烧。如果说小镇日后的重建是“假”,宛若城府的乌镇已经“假”过好几回了。
我从不避讳现在最能代表乌镇风貌的东栅、西栅老街是最近二十年逐渐修复的,西栅老街原存民居已经不到六万平方米且残破不堪,老的石桥因为通车拆了只剩下五座,老街面上已经没有一块老石板铺面。当年我从苏州就成改造工程买回来的旧石板,想铺在西栅原有水泥街上,根本没有想过自己在领导一项浩大而违规的“造假”工程,想得更多的,是至少要回到我小时候的乌镇。
南方+:现在的乌镇西栅是您理想中的样子吗?
陈向宏:在我看来,今天的乌镇西栅街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呈现了一种不一样的美。
2
文旅小镇首先是生活小镇、生产小镇
南方+:无论是乌镇的“修旧如故”,还是后来打造的乌镇戏剧节,都成为业界佳话,也让大家觉得,文旅小镇就应该按照乌镇的模式来,您认同吗?
陈向宏:乌镇有今天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从1999年至今,乌镇经历了三个阶段:观光小镇(1999年—2003年),度假小镇(2007年-2010年),再到现在的文化小镇。前两个阶段是从保护和旅游开发两个层面的深化开展的,从历史街区的静态保护到再利用,从观光古镇景区到度假型生活古镇消费模式的建立。2013年开始,我们开始办戏剧节,注入文化的元素。为什么是戏剧节?因为乌镇的目标客群是年轻人。当时一场《暗恋桃花源》的话剧一票难求,场内坐着满满的都是年轻人,他们对话剧很狂热。戏剧与乌镇的文艺气质也很吻合,后来我们坚持一年一届,特邀剧目从最初的6部,到2018年的29部,演出场次从19场到109场,古镇嘉年华也从500多场,办到9000多场。
南方+:所以文化才是文旅小镇应该抓住的魂?
陈向宏:文旅小镇首先是生活小镇,生产小镇。建生活化的小镇,就不得不考虑市场竞争的需求 ,不得不面对市场竞争的残酷。当初我们办乌镇戏剧节的初衷是来自四位发起人的一个共通的情怀——让更多人看到世界优秀戏剧的魅力,让戏剧走入寻常百姓家,未来小镇走出去的孩子可以成为未来的艺术家、文学家 ……还有一个初衷,就是抢占文化的高地,以文化内涵构筑竞争的壁垒。
有文化消费导入的运营,才能让文旅小镇的生命更可持续。
我们认为乌镇连接了传统和未来的生活,正在成为80后、90后、00后这些消费主力人群向往的小镇生活蓝本。
乌镇的木心美术馆也成了很多文艺青年热捧的目的地。我记得曾经一位来自广西的年轻人,在悼念木心的那天赶来这里,呆在里面泪流满面。这里已经不仅仅是风景美好的地方,而是将人与人的生活态度有着联系和共鸣的地方。今年开始,乌镇开始做国际当地艺术邀请展,共邀请了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位/组艺术家的90件/组作品参展,有35件作品为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展出,乌镇开始探索借助视觉艺术的力量来触摸当代思维中最活跃的部分。
现在的乌镇正在打造“旅游+”,旅游+文化+艺术+产业。
3
“文旅小镇热”源于概念出发的教条化,领导意志的图谱化
南方+:现在文旅小镇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您认为应该如何避免?
陈向宏:文旅小镇同质化和全国范围掀起的“文旅小镇热”有关。这股热潮主要源于两点,一是概念出发的教条化,二是领导意志的图谱化。
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就要注重景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以个性化塑造形成差异化竞争的优势。
什么是个性化塑造?2016年,我们启动了“乌村”项目。整个项目利用遗存的农民旧居及现有的农田改建,强调对传统农家乐、庄园式的观光型产品进行升级,融入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体验和参与。
村民如何获益?我们从卖产品到卖住宿,再到卖天数。我们采取一价全包和CCO (首席文化官)的服务模式,限制旅游人数,提升旅游质量。
我始终认为,文旅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离开了创意,文旅小镇无从谈起。
南方+:但创意很匮乏,能否通过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陈向宏:学习借鉴好的成功经验是可以的,但生搬硬套的抄袭是无用的。我有时会和我的设计师们说,想不出可以学。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会去日本考察学习,启发很大。举个例子:日本山区的养老项目污水处理非常精细化,用的是一台移动污水处理机,两三小时后,灰色咖啡色的颗粒出来,按说处理完了可以用去做肥料吧?对方说还不行,因为生活污水里有头发,头发里含有汞,不能用于稻米生产。另一个例子是关于养老的,老人们生活的小区里会有一台移动服务车,里面有淋雨的设备,老人们可以进去淋浴,被子床单可以拿进去洗,烘干后拿出来用,一周两次,这样解决了老人们日常卫生问题。洋为中用,我们的服务创意,就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4
我们对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及市场的需求
南方+:大家都知道您是善用资源的高手,能否分享一些您的经验?
陈向宏:我在古北水镇的项目实践中总结了四点关于资源处理的探索,一是对文保资源的再利用,我认为古北水镇规划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在长城脚下,它在打造长城脚下的生活;二是处理好与原住民的关系;三是资源按照度假功能需求的再造;四是按照“旅游目的地小镇”的规模经营优势塑造。
从规划层面,首先是从旅游小镇的整体功能出发,强调“内外结合,一次规划”;其次,要注重过夜游客的空间和时间。
从运营层面,需要注重以“体验场景产品”的销售,注重游客单位消费的提高,不要再一味追求游客数量,还要注重商务市场的形成,注重景区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中国是旅游大国,然而现在我们对产业的认识远远不及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需要加大力度。
5
广东有很强的文化IP,珠三角需要文旅小镇
南方+:广东是否有条件发展文旅小镇?广东的优势是什么?
陈向宏:我曾经讲过,中国最需要文旅小镇的地方,一是长三角,一是珠三角。在乌镇,除了周边游客,最多的是来自广东的游客。广东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旅游消费需求旺盛,这为文旅小镇奠定了很好的市场基础。广东也有很强的IP文化,岭南文化,潮汕文化,岭南建筑,饮食文化等等,都拥有非常强的文化符号。我因为赤坎古镇的项目要经常来广东,赤坎的煲仔饭被我搬去了古北水镇,起先不奏效,后来我请了几个赤坎的老师傅过去教学,做出地道的味道,现在那里最旺的就是这个煲仔饭摊档,经常排长龙。
南方+:如果要给文旅小镇的投资方提个醒,您会说什么?
陈向宏:文旅小镇是一个市场化的产物,它不是生造的概念。文旅行业是一个市场充分竞争的行业,我们所做的都需要符合市场的价值规律,要有风险意识。
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运营方,我始终认为,做旅游的,要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不要急功近利。
【记者】周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