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世间万物都有个限度。作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是记录社会发展变迁的载体,也是艺术家们安放自己生命与精神志趣的寄托。当艺术成为信仰,也就能明白吴庸父为何守清贫、耐寂寞、甘淡泊,醉心于笔墨的锤炼和诗性的抒写,一生儒雅。
▶艺术家名片
吴庸父,广东潮安彩塘人,生于1935年秋,汕头一中退休教师。“少痴翰墨,僻壤无师,涂鸦而已。而立居汕,蒙莽园师点化,遂通八法,悟书道。临池不辍,修五体,兼诗文篆刻。中年致力书法教改,门人中有国协、省协会员兼市区书协主席、大专院校客座书法教授者。”他的作品曾获全国书赛各等奖项,入选典籍,为国内外行家收藏。
常言道:“惺惺自古惜惺惺”。在各显其才的艺术圈,大概遇到知己才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与吴庸父同是潮汕老乡的艺术家郭莽园,曾受业于陈半醒、赵一鲁、梁留生诸耆宿。现任广州画院艺术顾问、广东华人书法院名誉院长、中国手指画研究会顾问。
在他眼里,吴庸父是艺术修为上的师长,亦是人生的导师。下面分享他的回忆录↓↓
▶名扬乡邦的的“雅字吴”
孩提时候总听老辈人说:写字是脸面。意思是说学问深藏,字写得好,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好,就有“脸面”了。
渐渐长大就觉得书法是最适合读书人身份、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活动,在文字主课外,似乎多了一种追求,多了一种癖好。
到后来知道中国书法是中国人的基本美学,也是一切中国艺术的根基。
因为酷爱书法,因为同是农村进城荆莽,一九七零年和吴庸父兄在汕头结缘。
吴庸父先生比我长五岁,出生地潮汕潮安彩塘是个文化乡,画家许良琨、林丰俗、谜王郑百川等文化人当年都是他的师友。早在那时,“雅字吴”早已名扬乡邦了。
▶书写的天分:随性自然
吴庸父兄写字天分甚高,读帖临帖,于结构布置,行间疏密,照应起伏,正变巧拙,皆能微辨毫芒,点画不误。
至于行笔,更是或急或徐、或粗或细、或实或虚、或提或按、或深或淡,自由随意,灵动天成。其学问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无可无不可,随性自然。
我们这一代人,处在中国百年历史与社会文化的巨大转折中,被裹挟进种种运动,艺术创作的形式、技巧的递变,都处在东西方文化、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散乱、多元的语言流派与书写技巧不断异化,需要按经典规律不断醇化与锤炼。
▶从容翰墨,全心向艺
吴老师是个有书法理想的读书人,想通过书法这一渠道安放生命,寄托精神。为了成就自己这个梦想,他孜孜矻矻,多年苦行僧式地深入笔墨点划、书法形式语言与心性表达的研究中,泛舟书海。
光阴荏苒,与吴庸父兄相识已近半个世纪。一路交往,看他从不惑之年,花甲之年到古稀杖朝之年,还有书法上几次蜕变。
书者,道也。书法本身就是一个修心的过程,更何况将书法作为道的体现和追求,兀兀穷年,耕耘不辍,殚精竭虑,勤奋创作,都缘于吴老师对艺术追求的高度自信。守清贫、耐寂寞、甘淡泊,全心向艺,细微处内心的孤独、岁月的艰辛、自信的从容、证道的禅悦……都一一在纸上展现。
▶独立于潮流,儒雅一生
吴老师是个独立于时尚之外的人,因其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为这个时代的虚浮之风所左右,不为功利的种种噪音所迷惑。他蛰居汕岛,不做展览,不出书册,倒是培养了几个进中书协的学生,为汕头书坛添了点光彩。
去年,吴庸父老师的学生找我,说要为他出书,要我为老朋友写几句话,我愉快地应承了。
吴老师没有传奇、没有故事、没有波澜壮阔的事业、没有起伏跌宕的人生,平平淡淡、儒儒雅雅过好自己的书法人生。
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先生遥接书法艺术优秀传统,几十年来归隐于书法笔墨生活之中,以诗心贯于他的书法创作,酣畅自然、儒雅深沉。
如果我们拨开时风、际遇、位置、名望诸多因素,从生命与文化传承角度切入,以一个个体的生命本色与社会碰撞以及中国文化传承的深处去理解,礼失求诸野,是不无裨益的。
为先生笔墨的锤炼和诗性的抒写点赞,为学长喝釆!
——◎莽园二〇一八年十一月十六日于羊城
情怀所寄,于是一生痴醉笔墨——真·艺术家风骨!一起欣赏他的书法作品↓↓
想去亲临现场感受肆意挥洒的笔墨?
最近广州水墨村美术馆在展出吴庸父先生的书法作品↓↓
展览时间
04月28日—5月12日(逢周一闭馆)10:00—18:00
展览地点
水墨村美术馆(广州越秀区东湖路39号文化艺术中心五楼)
【统筹】李培
【编辑】覃毅
【来源】广州水墨村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