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农农函〔2019〕715号
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深圳市规划与自然资源局:
经向全省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局、涉渔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广泛征集,并经有关专家评审遴选,现发布广东省2019年主推渔业新品种和新技术,供各地结合当地渔业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推广应用。在推广应用中如发现新的问题,请及时与技术依托单位进行沟通,并与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联系,以便不断完善,更好地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各主推渔业新品种和新技术详细说明
白金丰产鲫
一、品种名称
白金丰产鲫
二、品种来源
亲本组合:彭泽鲫(♀)×尖鳍鲤(♂)
育种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三、审定情况
2015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四、审定编号
GS-01-001-2015
五、特征特性
1、外形特征:
背鳍鳍式:D.Ⅳ-16~19;臀鳍鳍式:A.Ⅲ-5;侧线鳞:;第一鳃弓外鳃耙数:56~60;体长/体高:2.78(±0.065);体长/头长:4.202(±0.203);体长/尾柄长:6.77(±0.655);头长/吻长:4.125(±0.546 );头长/眼径:4.736(±0.235);头长/眼间距:3.003(±0.368);尾柄长/尾柄高:1.015(±0.035);体细胞染色体数:3n=150+。
2、优良特性
(1)生长速度快:同等条件下,一龄白金丰产鲫的生长速度比彭泽鲫提高18%以上;
(2)雌性比例高:白金丰产鲫群体的雌性比例达98%以上;
(3)个体均匀度高:由于雌性比例高,生长速度慢的雄性个体很少,故个体间的差异变小,出塘规格均一度提高;
(4)体型好:与彭泽鲫相比,白金丰产鲫的体高适中,在市场上更受欢迎。
3、个体图片
六、产量表现
生产性对比试验:新品种比彭泽鲫生长速度提高25%以上。
中试情况:在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佛山市、江苏省大丰市和四川省绵阳市进行了中间试验示范养殖,结果表明新品种比彭泽鲫的群体产量提高18%以上。
七、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要点
1、主要养殖模式介绍
斑点叉尾鮰混养白金鲫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佛山南海)
养殖实例:鱼塘面积7亩,当年11月放斑点叉尾鮰0.13斤/尾,40000尾;放白金鲫鱼0.25/尾,30000尾;草鱼苗0.5斤/尾,放1800尾;鲮鱼放0.1斤/尾,10000尾。
卖鱼时间及产量:次年6月-第3年2月共出斑点叉尾鮰72000斤;次年7月份-第3年2月出白金鲫鱼21000斤;第3年2月出草鱼、鲮鱼10000斤。总利润127950元,亩均利润18278元。
加州鲈混养白金鲫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佛山顺德、南海)
养殖实例:鱼塘面积6.5-7亩,4月份放加州鲈苗(规格7朝)10000尾/亩,放白金鲫鱼(规格8朝)12000尾,投喂冰鲜饵料,年底出鱼共出加州鲈43000斤,鲫鱼9500斤。
草鱼混养白金鲫高产高效模式(珠海、佛山、中山)
养殖实例:鱼塘面积25亩,1.有固定的鱼种培育池塘与成品养殖池鱼配套;2.成鱼池的放养密度:白金鲫鱼800尾/亩,规格4-5两;草鱼放2300尾/亩,其中规格0.7-1斤的600尾/亩,规格0.3-0.7斤的放700尾/亩;规格0.2斤放1000尾/亩;3.出鱼起捕后马上从鱼种塘内补充足够数量鱼种回成鱼塘。
特点:充分利用白金鲫的市场优势和生产特点,以取得效益最大化,一年出7-8批鱼,资金周转快。
产量:草鱼180600斤,鲫鱼15000斤,其他杂鱼13000斤,纯利润217180元,平均8687元/亩。
脆肉皖混养白金鲫鱼高产高效养殖模式(中山)
养殖实例:要有固定的鱼种塘搭配,鱼塘的放养密度:草鱼放300-350尾/亩,规格5-7斤;鲫鱼放1000尾/亩,规格3-4两,鳙鱼80尾/亩,规格4-5两,白鲢100尾/亩。养殖周期10-11月后开始出鱼干塘。脆肉皖的亩产量4000斤左右,鲫鱼亩产量800-1000斤,产量效益都很可观。
2、白金丰产鲫养殖技术要点
(1)降低其他底层鱼类的放养密度,防治其他鲤鱼和其他鲫鱼混入塘内。
(2)标粗驯化,加强抢食能力,再转入大塘养殖。
(3)做好秋冬早春的投饵管理工作。
(4)改变传统的投喂方式
(5)饲料:34%蛋白左右,粉碎度要细(最好是超微粉碎)熟化度要好(双熟化)饲料分多餐喂。
(6)溶氧足和底质好。
3、主要病害防治方法
鱼病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养殖过程中细菌性“三病”肠炎、是最易发生的典型疾病,对养殖危害较大。发现疫病及时找技术人员诊断治疗。
鱼苗病害的预防:
(1)对鱼苗进行消毒与免疫、鱼苗下塘前,鱼塘及鱼苗要消毒。放苗前1周,鱼塘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40公斤全池泼洒消毒。放苗时,用5%-15%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苗20分钟。
(2)鱼塘定期消毒或杀虫,每隔半个月使用高效无毒的药物,如强氯精、鱼菌清11号、灭虫精等对水体杀菌或杀虫。
(3)定期投喂药饵。每隔半个月喂1次,连用3~5天。若在饲料中加人大蒜素、三黄粉等药物投喂,效果更好。
八、适宜区域
白金丰产鲫适合在全国各地的淡水养殖水体进行池塘或网箱养殖,避免用于天然水体的人工放流。
九、选育单位
选育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西55号
邮 编:510631
联 系 人:赵俊
电 话:18688384346
电子邮箱:biozj@163.com
种苗供应单位:
佛山市三水白金水产种苗有限公司
地 址:佛山市三水区西南街金本高平村
邮 编:528100
联 系 人:梁健辉
电 话:13709604597
大口黑鲈“优鲈3号”
一、品种名称
大口黑鲈“优鲈3号”
二、品种来源
大口黑鲈“优鲈1号”和2010年美国引进的大口黑鲈北方亚种。
三、审定情况与审定编号
2018年12月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1-001-2018)。
四、特征特性
1、生长快,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时一龄大口黑鲈“优鲈3号”生长速度(体重)比大口黑鲈“优鲈1号” 平均提高17.1%,比大口黑鲈引进群体提高33.92%-38.82%。
2、易驯食,驯化摄食配合饲料的时间缩短,驯食成功率显著提高。
五、个体图片
大口黑鲈“优鲈3号”
六、产量表现
全程采用配合饲料养殖,在广东省主产区的池塘养殖亩产为6000-8000斤/亩,在江浙主产地区池塘养殖亩产量为2000-3000斤/亩。
七、养殖要点
适合于全程人工配合饲料的养殖模式,其他特点与普通养殖大口黑鲈类似。
八、推广情况
2016年-2018年连续三年在广东省和江苏省的部分地区进行生产性试验,养殖面积达600多亩。试验结果表明,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养殖条件下大口黑鲈“优鲈3号”易驯化转食配合饲料,生长速度快,不易发病,适宜在池塘、网箱等人工可控水域养殖。
九、适宜区域
适宜在我国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养殖
十、选(培)育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兴渔路1号
邮政编码:510380
联 系 人:李胜杰
电 话:020-81616127 15361793256
E-mail:ssjjli@163.com
单位名称:广东梁氏水产种业有限公司
地 址: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青歧镇竹洲村水产科技园
联 系 人:韩林强
电 话:0757-87618028 13715476806
邮 箱:hanlq@163.com.cn
长珠杂交鳜
一、品种名称
长珠杂交鳜
二、品种来源
母本,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 ); 父本,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 );均利用原种经三代以上选育,亲本生长性状稳定;经杂交而成。
三、审定情况与审定编号
2016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2-003-2016
四、特征特性
1、生长快,长珠杂交鳜兼具斑鳜体型、体色、优良品质和翘嘴鳜长生速度快的优良性状。解决了斑鳜养殖缺乏快速生长的良种需求问题。7月龄时的生长速度是养殖斑鳜体重的3.2倍,养殖7个月平均体重600g。
2、品质好,长珠杂交鳜肌肉中水分含量为77.87±0.17%,灰分含量为1.09±0.01%,粗脂肪含量为1.89±0.21%,粗蛋白含量为17.4±0.16%。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40.14%)和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79.04%)的比值比翘嘴鳜优。
3、抗逆性强,长珠杂交鳜在20~30℃的耗氧率(0.0709~0.1223 mg/g/h)均明显低于翘嘴鳜的耗氧率(0.1390~0.1741 mg/g/h);长珠杂交鳜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了优于母本的抗逆性状。养殖存活率(大于80%)明显高于翘嘴鳜(约60%)。
4、适应性强,长珠杂交鳜在广东、湖北、江苏等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并且养殖过程投入品较翘嘴鳜明显减少,在翘嘴鳜养殖的环境条件下都可以养殖。尤其在人工驯化饲喂饲料养殖时,其食性较翘嘴鳜易转化,成功率高。
5、较翘嘴鳜易捕捞,耐运输和活体展示的货架期长等性状。
五、个体图片
长珠杂交鳜
六、产量表现
亩产1500-2500公斤。
七、养殖要点
与翘嘴鳜养殖方式基本相似。每亩放苗约5000尾,一次放足。以饲喂饵料鱼养殖时,饵料系数4.1-4.5。平时注意增氧、保持水质良好、做好病害预防、加强管理,投喂规格大小适口饵料鱼,并保持饵料鱼充足。
八、推广情况
近年来已在广东佛山、梅州、清远等地及江苏、湖北等省推广养殖,面积累计超过10000亩。
九、适宜区域
适宜区域广,广东、华南、华中、华东等地。
十、选(培)育单位
单位名称:中山大学等
地 址:广州市番禺区大学城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邮 编:510642
联 系 人:李桂峰
电 话:020-39332989 13503011041
邮 箱:liguif@mail.sysu.edu.cn
翘嘴鳜“华康1号”
一、品种名称
翘嘴鳜“华康1号”
二、品种来源
2005年从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和湖北长江中游挑选体型标准、健康无病、体重大于0.75 kg的野生翘嘴鳜1800尾(雌雄各半),构建基础群体,保存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经过多代群体选育而来。
三、审定情况
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四、审定编号
GS-01-001-2014
五、特征特性
翘嘴鳜“华康1号”生长速度快,个体间差异小,历年的小试和中试结果表明翘嘴鳜“华康1号”在同等养殖条件下相比普通养殖翘嘴鳜生长速度提高了18.54%以上。经过5个连续世代选育,翘嘴鳜“华康1号”依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4个种间特异位点检测结果表明翘嘴鳜“华康1号”剔除了天然杂交渐渗产生的大眼鳜遗传物质,从而在遗传组成上得到了纯化。
六、产量表现
2011 年在广东省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计培育出翘嘴鳜“华康1号”苗种2000万尾,其中50万苗种在我公司基地进行商品鱼养殖。经过一年的养殖对比试验,相比同等条件下养殖的普通翘嘴鳜,依据总产量翘嘴鳜“华康1号”其生长速度提高了18.54%。
2012年在武汉市佳恒水产有限公司共计培育出翘嘴鳜“华康1号”苗种450万尾,其中120万苗种在该公司基地进行商品鱼养殖,经过一年的养殖对比试验, 相比同等条件下养殖的普通翘嘴鳜,依据总产量翘嘴鳜“华康1号”其生长速度 提高了20.11%。
2013年在洪湖市长河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共计培育出翘嘴鳜“华康1号”苗种500万尾。其中60万苗种在我公司基地进行商品鱼养殖,经过一年的养殖对比试验,相比同等条件下养殖的普通翘嘴鳜,依据总产量翘嘴鳜“华康1号”生长速度提高了19.27%。
七、养殖要点
翘嘴鳜“华康1号”养殖技术要点与普通翘嘴鳜养殖技术基本一致,需特别注意的是:
1、同塘放养的鱼苗应是同一批次孵化的鱼苗,以保证鱼苗规格比较整齐。
2、培苗过程中应及时拉网分筛、分级饲养,特别是南方地区,放苗密度高,需要过筛的次数也多。
3、定时、定量投喂,保证供给足够的饵料,以保证全部鱼苗均能饱食,均匀生长,减少自相残杀,提高成活率。
4、高密度的成鱼池塘养殖需配备增氧机,应采用分批上市,捕大留小,提高养殖效益。
5、与其它品种混养,放养时的主养品种规格要大于翘嘴鳜规格3倍以上。
八、适宜区域
适宜全国范围内淡水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
九、选育单位
单位名称: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华中农业大学
联系地址:清远市清新区飞水大街103号
邮政编码:511800
联 系 人:刘灿洪
电 话:13602934118
电子邮箱:13902933399@139.com
乌斑杂交鳢
一、品种名称
乌斑杂交鳢
二、品种来源
以经过多代选育的斑鳢、乌鳢为父母本杂交繁殖形成的F1代。该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和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惠农水产苗种繁殖场联合创制。
三、审定情况
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GS-02-002-2014
四、特征特性
1、外部形态。体前端圆筒形,后部侧扁。头部扁平,有黏液孔。口大,端位。下颌突出,口裂略斜。上颌及下颌前方有绒毛状齿带;下颌两侧尖锐,犬齿状。头、体部均被圆鳞,头部鳞片呈骨片状。背鳍1个,起点在腹鳍基部上方,后部鳍条伸达尾鳍基部。胸鳍、腹鳍灰色,腹鳍短小,近胸位,起点在胸鳍中部下方,左右腹鳍互相靠近,后端不伸达肛门。
头背面两眼间有1条黑色横带,其后有2个‘八’字形斑纹,近似呈‘一八八’字样;自吻端到鳃盖骨后部、自眼后到胸鳍基部及自眼到上颌中部和上颌骨末端各有1黑色纵带;背部有1纵行黑斑,体侧有2纵行黑斑,不跨过侧线,呈上下两行排列。
2、习性。肉食性凶猛鱼类,自然界捕食各种小型水生动物,养殖条件下可摄食下杂冰鲜鱼和人工配合饲料。通常栖息于水草丛生、底泥细软的静水或微流水中,时常潜于水底层,以摆动其胸鳍来维持身体平衡;生存水温为0—38℃,最适水温为16—30℃。水温达到8℃以上时,常在水体中上层活动;水温下降到6℃以下时,游动缓慢,常潜伏于水深处;水温接近0℃时,则蛰居在水底泥中停食不动。
3、主要品质指标:
(1)生长速度快,较乌鳢(投喂冰鲜鱼)高24.7%,较斑鳢高70%以上(2)耐低温能力强,优于斑鳢和斑乌鳢,与乌鳢相当,能在北方地区自然越冬;
(3)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4)抗病力强,在几年养殖生产中,其养殖成活率明显高于其他品种。
五、个体图片
六、产量表现
多年的生产试验显示,乌斑杂交鳢在广东的养殖亩产量为6000-10000公斤,福建、浙江的养殖亩产量在3000-4000公斤,山东、重庆的养殖亩产量在2000-3000公斤。
七、养殖要点
鱼塘面积3~5亩,水深1.2~2.0米。鱼种健壮、规格整齐,个体≥6cm为宜。鱼种放养密度8000~10000尾/亩,配养鱅鱼40~60尾。
苗种投放后前一个星期要进行严格的饲料摄食驯化,可用少量鱼肉酱加小苗颗粒料混合投喂,每天4~6次,直到所有苗种完全抢食颗粒饲料为止。之后可投喂生鱼专用配合颗粒饲料,投喂量参考范围:体重50克以前投喂10%,50~200克投喂8%~6%,200~300克投喂4.5% ~ 3.5%,300克以上投喂2.5%~2%。饲料投喂分2次进行,上、下午各一次,并严格按照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执行。
养殖过程中应十分重视水质管理,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因饲料过剩或粪便残留等而恶化败坏,但水体始终要保持有一定的蓝绿藻。同时要做好防病措施,每15天杀虫、杀菌消毒当池水pH值在7.0以下时,可全池泼洒生石灰调高pH值。
八、适宜区域
适宜山东及以南地区推广。
九、选育(引进)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芳村西塱兴渔路1号
邮政编码:510380
联 系 人:陈昆慈
电 话:020-81174522 13609700201
电子邮件:chenkunci@aliyun.com
光倒刺鲃
一、品种名称
光倒刺鲃
二、品种来源
1、由从化区技术推广中心提供亲本;2、从流溪河沿岸收购亲本。
三、审定情况与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
无。
四、特征特性
流溪河光倒刺鲃是该河流土著原种,现已濒临灭绝,是深受广东人喜爱的鱼种,味道鲜美,口感滑润,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该鱼特征:体长,稍呈圆角形,尾柄侧扁,口稍下位,呈马蹄形,须两对,吻须较短,额须末端超过眼后缘,背鳍起点前有一向前单卧的倒刺。
特性:喜欢栖息于底质多乱石而水流较湍急的江河中下层,属杂食性鱼类,极喜欢跳跃。
五、个体图片
附该品种特征图片
六、产量表现
2018年产量20万尾。
七、养殖要点
该鱼通过人工繁殖已获得成功:
1、抗病能力强,易养殖。
2、杂食鱼类:苗期多以腮草、谷芽、水生物为主要食物,成鱼后适合各种饲料、花生麸。
3、水深均以1.5米为佳,微流水养殖。
4、水质要求不高,水温在15-30度之间均可。pH要求苗期7.5-8,成鱼在6.5-7。
八、推广情况
流溪河光倒刺鲃通过三年的推广实验,已经证实了该鱼的前景非常乐观,首先满足政府部门的增殖放流,达到保护原种的效果。养殖户已提前预定,场需求量大,如每年苗种能以20万递增,3-5年内,广州市周边将成为流溪河光倒刺鲃供、销、产商业水产链的主流,未来替代之前效益不高的传统鱼种。
该品种是 2018、2019年广州市农业主推品种。
九、适宜区域
该鱼适合范围广,山区平原均可,属冷水鱼,适合在广东地区养殖,不存在保温过冬。
十、选(培)育单位
培育单位:广州市友诚养殖有限公司
邮 编:510950
联 系 人:陈汶灏
电 话:13925819222
邮 箱:subilly@hotmail.com
南岭禾花鲤
一、品种名称
南岭禾花鲤
二、品种来源
南岭地区收集原土著鲤鱼通过提纯复壮获得亲本。
三、审定情况与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
南岭地区土著原种鲤鱼
四、特征特性
体短、背高、肚圆且大、头小、出肉率高。
五、个体图片
附该品种特征图片
六、产量表现
生长较快、成活率高,单季稻每亩可增收商品鱼30-50斤。
七、养殖要点
1、防逃、防敌害;
2、进行稻田养殖区域要水源充足,无污染,不旱不涝;
3、稻田连片,加高加固田埂。
八、推广情况
全国稻田养鱼面积达到两千多万亩,韶关市稻田养鱼面积也有两万亩,2017年我站选育的禾花鲤苗种在韶关市推广养殖面积500多亩,从养殖户反馈的情况看,我站选育的苗种肉质细腻、体形好、成活率高,获得了一致好评。
九、适宜区域
全国水稻产区
十、培育单位
单位名称:韶关市渔业技术推广站(韶关市水产研究所)
地 址:韶关市十里亭镇良村公路31号
邮 编:512006
联 系 人:谷平华
电 话:0751-8935672
虎龙杂交斑
一、品种名称
虎龙杂交斑
二、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以分别经2代群体选育的棕点石斑鱼为母本、鞍带石斑鱼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即为虎龙杂交斑。
三、审定情况
2016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四、审定编号
GS-02-004-2016
五、特征特性
1、育苗成活率高:与父本相比,育苗难度明显降低,育苗成活率显著提高;
2、生长速度快: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母本相比,14月龄鱼生长速度提高110.0%以上,养殖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极大降低了养殖风险;
3、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海水和咸淡水水体中养殖。
个体图片:
六、产量表现
工厂化养殖每立方水体产量可达30kg以上,池塘养殖亩产可达1100kg以上。
七、养殖模式与养殖技术要点
1、池塘养殖模式
(1)池塘条件:养殖池塘面积以2亩~3亩适宜,水深1.5 m~2m。高位池养殖效果更佳。放养前彻底清塘、进口后水体彻底消毒、然后施肥培水。
(2)放养密度:每亩放养1500尾~2000尾。
(3)饲料投喂:饲料选用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不同养殖阶段饲料规格作相应调整。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每天投喂1~2次。水温低于15℃时鱼摄食不良,应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喂量。为增强石斑鱼的免疫力,定期在饲料中加拌复合维生素或维生素C,添加量为饲料的1%~2%,连续投喂一周。
(4)水质调控:在养殖过程中定期投放EM菌、利生素等益生菌调控水质,pH控制在7.8~8.8之间,盐度控制在12‰~33‰之间,溶解氧控制在4.0mg/L以上,氨氮控制在1.0mg/L以下,亚硝酸盐控制在0.5mg/L以下。低温和高温季节尽量提高水位以保持水温恒定。水色以黄绿色或黄褐色为佳。
2、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
(1)养殖池条件:养殖池宜采用圆形水泥池或桶,也可建成四角抹成弧形的四方池,中间排水,规格25m³~50m³水体,水深保持在1.2m~1.8m。放养前系统彻底消毒,做水并建立维生系统。
(2)放养密度:根据鱼苗规格确定,不同规格放养密度如下表:
(3)饲料投喂:饲料选用石斑鱼专用配合饲料,不同养殖阶段饲料规格作相应调整。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2%,每天投喂1~2次。水温低于15℃时鱼摄食不良,应适当减少投饵次数及投喂量。为增强石斑鱼的免疫力,定期在饲料中加拌复合维生素或维生素C,添加量为饲料的1%~2%,连续投喂一周。
(4)水质调控:在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事项是做好循环水处理系统的维护,保持水质良好。水温控制在22℃~30℃之间,pH控制在6.8~8.5之间,盐度控制在12‰~30‰之间,溶解氧控制在4.0mg/L以上,氨氮控制在1.0mg/L以下,亚硝酸盐控制在0.5mg/L以下。水色以黄褐色为佳。
八、适宜区域
适宜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海水池塘、网箱及工厂化养殖,同时,也适宜在全国各地具备人工可控温、调盐的室内工厂化养殖。应避免用于河口及大海的增殖放流。
虎龙杂交斑适应性强,目前已在我国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浙江及山东、天津、辽宁等省份示范养殖。
九、选(培)育单位
单位名称: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
地 址: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区澳头镇衙前村边
邮 编:516081
联 系 人:张海发
电 话:0752-5575664
邮 箱:hzgdfdc@163.com
斑节对虾“南海2号”
一、品种名称
斑节对虾“南海2号”
二、品种来源
该品种是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9-2010)为母本,以2009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并经5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斑节对虾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即斑节对虾“南海2号”。
三、审定情况
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四、审定编号
GS-02-002-2017
五、特征特性
该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殖成活率高的特点。斑节对虾“南海2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4月龄虾成活率比母本“南海 1 号”平均提高12.4%(相对值),生长速度比父本非洲品系平均提高10.24%;与斑节对虾非洲野生群体繁殖的1代苗相比,4月龄虾生长速度平均提高26.45%,成活率平均提高24.6%(相对值)。
采用SSR方法对斑节对虾“南海2号”新品种进行分析,该品种与父母本群体之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水平,其中“南海2号”与母本分化程度低于与父本分化程度,表明新品系在分子水平上偏向母本;UPGMA聚类和个体分配概率分析表明其遗传信息来自南海1号和非洲品系,说明双亲遗传物质均传递给“南海2号”。“南海2号”外形形态总体上与其它品种的斑节对虾无明显改变,其体色体表光滑,壳稍厚,体色由暗绿色、深棕色和浅黄色环状色带相间排列。游泳足浅蓝色,其缘毛桃红色。
个体图片
六、产量表现
斑节对虾“南海2号”已经在广东汕尾、南沙、珠海、阳江,海南三亚和乐东进行了示范养殖,池塘养殖平均亩产达到203-510公斤之间。
七、养殖要点
1、池塘条件。精养、半精养主养虾池面积1~10亩适宜,套养、混养可在10亩以上池塘或面积较大的大水面鱼塭进行。一般和鲻鱼、黄鳍鲷、卵形鲳鯵及青蟹等进行套养和混养。池深2.0m以上,水源充沛,无污染。放养前彻底清塘,施肥培水。
2、选苗与合理投苗。健康的虾苗是养好虾的关键,优质斑节对虾应以体表清洁有光泽、大小均匀、腹部肌肉肥硕、逆水性强、触须并拢、尾扇分开、附肢无黏附杂物、不携带WSSV、IHHV等病毒为指标。应该严格控制放苗数量。体长1.2厘米规格的虾苗,集约化养殖池塘建议投放30000~40000尾/亩,普通土池建议投放15000~25000尾/亩,鱼虾蟹套养或混养建议投放5000~15000尾/亩。
3、饲料投喂。养殖斑节对虾,应选择颗粒均匀,大小与虾的摄食能力相符,水中软化快,稳定性强,不易溃散,腥香味浓郁,适口性好的饲料。投喂饲料时宜全池均匀投撒,少喂多餐,每天投喂3~4餐,以投饲料后1-1.5小时食完,虾基本吃饱为度。注意不要过量投料,以免既加大饲料成本,又加速虾池污染,危害斑节对虾的健康生长。
4、水质调控。虾苗投放时,水位以1.0 m左右为宜,随着虾个体的生长逐渐加高水位,高温季节保持水位在2.0 m以上;pH控制在7.8~8.6之间;氨氮控制在1.0 mg/L以下;水体透明度控制在20 cm -40 cm,水色以黄绿色或黄褐色为佳。
八、适宜区域
适合我国沿海对虾海水养殖区养殖,尤其适合半咸淡水或海水淡水资源丰富的对虾养殖区。
九、选(培)育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231号
邮 编:510300
联 系 人:周发林
电 话:020-84451346
邮 箱:zhoufalin@aliyun.com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
一、品种名称
南美白对虾(学名:Litopenaeus Vannamei)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
二、品种来源
品种种虾来源于Primo Broodstock USA LLC(美国PRIMO种虾公司),种质种源来源分布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热带水域、墨西哥湾、厄瓜多尔附近的海域至秘鲁中部的南美白对虾野生群体。
三、申请情况与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
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为引自美国原种。
四、特征特性
1、体表体型特征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外部形态特征在长达19年的选育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体表体型改变,符合南美白对虾生物学形态特征。经过对比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个体,选育群体虾须比虾体长10到20%。
2、性状特性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种虾从选育之初开始,就秉承抗病加生长速度的思路,以家系及分子标记为主要技术手段进行良种选育。先后待续多年进行WSSV、EMS/AHPND、APE(全病源攻击)攻毒选育,经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生动物病理实验室7天攻毒测试(致死剂量),2016年,“普利茂”亲虾WSSV(白斑病)攻毒测试成活率70%,EMS/AHPND 攻毒测试成活率65%;2017年,“普利茂”亲虾WSSV(白斑病)攻毒测试成活率65%,EMS/AHPND 攻毒测试成活率60%;2018年,“普利茂”亲虾WSSV(白斑病)攻毒测试成活率70%,EMS/AHPND 攻毒测试成活率80%。“普利茂”亲虾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性。在生长速度方面,“普利茂”亲虾在最适养殖温度和盐度的情况下,90天养殖周期内,周平均增重1.5g,表现出良好的生长速度性状。
五、个体图片
附该品种特征图片
六、产量表现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高抗力虾苗,具有高抗病性及相对快速的生长速度,在低密度土塘养殖模式中,表现突出,能良好的变现出高抗病性及生长速度性状,实现高产稳产。以土塘养殖模式为例,每亩投放2.5-3.5万尾虾苗,养殖周期为90-120天,平均养殖规格能达到25-35尾/斤,养殖成活率65%-80%之间,平均亩产为650-900斤之间,养殖成功率在70%以上,每万尾虾苗能实现200斤以上成虾产量,平均亩利润8000元以上,实现了高产、稳产,保证了良好的养殖经济效益。
七、养殖要点
以“普利茂”高抗虾苗低密度土塘养殖模式为例,进行养殖要点分析,该技术要点也为我司在市场上成功案例的总结,是行之有效,能有效高产稳产的养殖方法。
1、养殖池塘:池塘土质或沙底质,养殖前进行有效改底灭杀病源,池水深度养殖初期保持60-80cm,后期保持80-120cm;水深可以依据自身条件适当调节。
2、肥塘:肥塘3-5天后,方可投苗,依据肥塘时天气及肥塘进度决定,主要表现为可视透明度减少。肥塘藻相不好时,可以添加微生态制剂及藻相产品来改善当前肥塘情况。良好的肥塘以及追肥,能很好的降低虾苗应激,以及有效的减少虾苗转肝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3、增氧功率:0.5kw-1kw/亩
4、投放密度:2.5-3.5万尾/亩
注:前期有条件进行小水体标粗,进行营养强化,标粗一个月至4cm左右投放大塘,虾苗养殖表现更好。
5、日常管理:“普利茂”虾苗在养殖过程中表现为前期生长速度慢,后期生长速度快,上料台慢,正常投喂管理即可。在虾苗上料台后,依据虾苗摄食情况,放大加料步伐;
作为土质底或者沙质底,养殖初期,底部恶化周期为20天左右,养殖中后期,底部恶化周期为10-12天,同时考虑恶劣天气因素,建议土塘养殖期内,以周为单位,选择良好天气进行有效底改,以保持虾良好的底部栖息环境,底改期间保证增氧设施良好运转;
增氧设施开放要保证午后养殖池塘的上下水层对流、凌晨池塘底层增氧,以及暴雨天气打破池塘表层水分层、底部增氧及混匀池塘雨水,减少池底虾的应激反应;剧烈天气变化,在开启增氧设施的同时,投放缓解应激反应的产品,减少虾应激反应;在整个养殖周期内,池底溶解氧要保证在3毫克/升以上,以减少底部有毒物质的产生;
“普利茂”虾苗养殖期间,如发现异常情况,应考虑应激、底改、水环境因素之后,确定病因,再有针对性的投放药物进行治疗或者减缓发病情况,依据具体情况再决定是否收虾;因为“普利茂”高抗虾苗,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出现问题时,能给予3-5天的处理时间;
在养殖周期内,定期进行底部水质测量,包括PH值、溶解氧、氨氮、亚硝氮等指标测试,随时调整增氧时间及底改周期。
“普利茂”高抗力虾苗,作为市场上最好的高抗产品,养殖户反应是养殖省心省力,正常的日常管理即可。在病害发生初期,由于低密度养殖条件,其水体病源数量低,横向传染几率低,在高抗虾可抗范围,能有效的给予养殖户处理时间,从而减少爆发性发病排塘的机率,提高了养殖成功率和养殖经济效益。
八、推广情况
从2015年7月份开始,公司开始推广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已经进行大规模推广养殖三年多时间,产品覆盖华北、华东、华南各主要对虾养殖区,2016年,80亿尾;2017年,160亿尾;2018年,210亿尾;累计辐射养殖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600斤,近三年平均养殖成功率达到70%以上,部分地区养殖成功率达到90%以上,带动对虾产业向高抗、生态、稳产方向变革。
九、适宜区域
南美白对虾属于广盐性热带虾类;最适生长温度为23-32℃,盐度10-25‰,商品虾成规格养殖周期90-180天;由于其广盐广温及生长速度快的特性,适应于我国南北沿海地区及内陆盐碱地区养殖。
“普利茂”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其在保持原种广温广盐的基础上,公司在生长速度及抗病性、抗逆性的性状上,进行了历时19年的WSSV、EMS及全病源攻击(APE)的家系选育。因此,“普利茂”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在具备适应广温广盐的基础上,还具备生长速度快、高抗病性和高抗逆性等性状特点,适应于我国南北沿海地区及内陆盐碱地区养殖,并在各养殖区域、养殖模式上具有良好的养殖成功率和稳定的产量。
十、培育单位
选育单位1:
单位名称:广东海茂投资有限公司
地 址:广东省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5号
邮 编:524001
联 系 人:周腾
电 话:0759-2306338/13922095468
邮 箱:zjhmglc@163.com
培育单位2:
单位名称:Primo Broodstock USA LLC(美国PRIMO种虾公司)
地 址:6737 FM 362, BROOKSHIRE TEXAS 77423 USA
联 系 人:Carlos Massad
电 话:+1 (346) 266-9962
邮 箱:cmprimobrood@gmail.com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
一、品种名称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
二、品种来源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养殖新品种是以该品种是以3个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选育品种。
三、审定情况
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四、审定编号
GS-01-006-2017。
五、特征特性
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在水温12-18℃养殖条件下,与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和SIS虾苗相比,成活率分别平均提高16%和 24%;生长速度分别平均提高10%和13%。在盐度0.5和盐度0的养殖条件下,与SIS虾苗相比成活率平均提高20%;生长速度平均提高8%;耐低盐能力和生长速度与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相当。
个体图片
六、产量表现
高位池养殖亩产量可达1500公斤以上。
七、养殖要点
1、池塘条件:高位池养殖的面积以3~5亩为宜,面积宜小勿大,通常以地膜铺底,配套中央排污系统、增氧机、抽水机及水处理设施。水深1.5~1.8 m为宜。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依据养殖的池塘条件、养殖水温和养殖周期而定。在养殖水温20-33oC、养殖周期90天左右、预期收获规格70-80尾/kg时,亩放养密度为10~12万尾;而在养殖水温12-33oC、养殖周期150天左右(期间需要经历45-60天养殖水温12-18 oC的越冬期)、预期收获规格35-40尾/kg时,亩放养密度为5~6万尾。
3、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养殖,全程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要定时、定量投喂,投喂时要全池撒匀。通常采用饵料篮或手抄网抛网取样,并观测和统计虾胃饱食的方式判断投料的准确性,通常投喂饲料后1.5小时取样观测,饱胃率达到70%-75%,即为投喂准确适量。若以重量计,一般日投喂量为其总体重的5%~6%。每天喂食3次,即上午8~9时一次,下午2~3时一次,晚上10-11时。
4、水质调控:养殖池水要求水质稳定、溶氧充足、宜瘦不宜肥。要特别注意水体氨氮、亚硝酸盐不能超标。有条件的要配备足够的净化水源,用于应急换水。为满足环保要求,应配备人工湿地或其他水处理设施,做到养殖尾水达标排放。
八、适宜区域
适合我国海水、咸淡水和淡水养殖区域养殖。
九、选育单位
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64号
邮政编码:510301
联 系 人:胡超群
电 话:020-89023218
邮 箱:hucq@scsio.ac.cn
2、茂名市金阳热带海珍养殖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广东省茂名市茂名市电白区南海街道大海路
邮政编码:525444
联 系 人:李活
电 话:13580093888
邮 箱:li-ch888@139.com
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
一、品种名称:
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
二、品种来源
亲本来源于北海涠洲岛野生群体;经过5代选择(1代家系选择与4代群体选择)培育而成;
三、审定情况与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
2014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1-008-2014。
四、特征特性
贝体的壳宽系数大、生长快,能明显提高留核率,珠层厚度与珍珠产量;养成期间,成贝的壳宽和壳长比对照群体均提高了16.0%以上;育珠期间,育珠母贝的留核率、珠层厚度和珍珠产量比对照群体均提高了17.0%以上。
五、个体图片
附该品种特征图片
六、产量表现
苗种培育与养殖:生长性状:与对照群体比较,“海选1号”成贝的壳宽提高了17.5%- 26.3%,壳长提高了16.7%-23.4%以上;“海选1号”具有壳宽系数大,生长快特性。育珠性状:与对照群体比较,“海选1号”育珠贝的留核率、珠层厚度与珍珠产量分别提高了比对照群体分别提高了16.9%-37.0%、18.3%-28.7%和17.6%-37.0%;“海选1号”育珠母贝具有留核率高与珠层厚优良育珠性状。
七、养殖要点
为了提高“海选1号”的生长性状与育珠性状,除了严格按照养殖技术规范(企业标准)操作外,着重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苗种培育过程中,控制幼体密度与投饵量,提供适宜幼体培育的条件,培育优质健康苗种;2)养成期间,成贝养殖海区不得养殖扇贝,避免海区饵料的缺乏;3)育珠期间,选择饵料丰富,污染较少,水流缓慢的海区养殖植核母贝。
八、推广情况
2011-2018年期间,共繁育苗种50亿粒以上,在湛江与北海珍珠生产主产区进行推广养殖。
九、适宜区域
“海选1号”是一种优质海水养殖品种,适宜于湛江与北海珍珠养殖主产区推广养殖。
十、选(培)育单位
培育单位:广东海洋大学
地 址:广东湛江麻章区海大路1号
邮 编:524088
联 系 人:邓岳文
电 话:13590098310
邮 箱:1454979742@qq.com
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一、品种名称
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二、品种来源
人工选育品种。亲本原产地为中国,来自于广东汕头南澳养殖群体中的金黄色个体,其贝壳、闭壳肌、外套膜均为金黄色。
三、审定情况与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
2014 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原种可不填):GS-01-009-2014 。
四、特征特性
1、外部形态:
两枚贝壳为金黄色;贝壳大,近圆形,壳长略小于壳高。左壳较凸,右壳较平。两耳不相等,前耳大,后耳小。壳表具大而等粗的放射肋23条左右,肋上具有翘起的小鳞片。足丝孔具细齿。铰合线直。
2、内部形态:
雌雄异体,成熟个体的雄性生殖腺为乳白色、雌性生殖腺为金黄色;外套膜为金黄色、紧贴壳缘,外套眼明显;鳃为新月形,左右各一瓣,位于外套膜的内侧。贝壳内面有与壳面相对应的肋与沟;无前闭壳肌、仅有后闭壳肌,闭壳肌粗大可分为明显的横纹肌(金黄色)和平滑肌(白色)两部分。
五、个体图片
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
六、产量表现
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具有“三高一强”四大优良特征。
1、感官品质高。外观色泽金黄,贝壳、闭壳肌、外套膜均为金黄色。
2、营养价值高。富含类胡萝卜素,肌肉组织的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是普通养殖种的10.80-28.95倍。
3、养殖效益高。“南澳金贝”市场价格比普通养殖种每公斤贵4-5元,亩产值高6000-9000元。
4、抗逆性强。比普通养殖种具有更强的耐低温、高温和抗病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是普通养殖种的1.34-3.53倍、10°C时的低温耐受率是普通养殖种的2.95倍,高温耐受性比普通养殖种高1°C)。
七、养殖要点
1、苗种:优质健康,金黄色纯度达98%以上。
2、养殖海域:水清流缓、无大风浪、饵料丰富。
3、养殖设施:浮绠、浮漂、固定桩、桩缆、养殖笼等严禁使用有毒材料。
4、养殖管理:定期分苗、及时清除螺、蟹等敌害生物。附着物大量附着季节,适当下降水层;大风浪来临前,应降低整个筏架,以减少损失;及时增加浮球,防止筏架下沉。
5、养殖密度:适宜低密度养殖,养成期每笼200粒左右(10层笼,每层15-25粒)。
6、收获:商品贝7-8cm开始收获,可养殖12-15月,但不宜超过两年。
八、推广情况
自2015年以来,华贵栉孔扇贝“南澳金贝”已在广东、福建、海南等海域推广养殖。目前,新品种的覆盖率在80%左右,每年养殖总面积在6-8万亩。2015年-2017年,被推广到马来西亚沙巴州进行养殖。
九、适宜区域
我国南海的全部养殖水域和东海的部分养殖水域及东南亚海域。
十、选(培)育单位
培育单位:汕头大学
地 址: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大学路243号
邮 编:515063
联 系 人:郑怀平
电 话:0754-86503285
手 机:15815252101
邮 箱:hpzheng@stu.edu.cn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二、技术概述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三、增产增收效果
采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5%~15%;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综合效益提高100%~250%。
四、技术要点
1、养鱼稻田的准备
(1)加高加宽田埂(田基)。田埂加高至0.5米,田埂顶部宽0.3米,底部宽0.5米,利用开鱼凼的土方进行加高加固,田埂层层夯实。有条件的可在田埂内侧和顶部用混凝土现浇护坡(厚度为12厘米),保证不漏水、不垮塌。
(2)开挖鱼沟和鱼凼(也称鱼溜)。稻田开设鱼沟,宽0.8~1.0米,深0.5~0.8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其形状根据水田面积划定,面积大的水田开挖成“井”、“田”、“目”字形,小的农田(一亩以下)简单一点,开成“日”、“十”字形。鱼凼一般建在田中央或者田对角,鱼凼占总面积的5~10%,深1.0~1.5米,形状可为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四周侧面硬化护坡。
(3)进、出水口及拦鱼设置。为便于水体交换,进出水口要对开。拦鱼材料可用竹、木、尼龙网、铁丝网制作,安装时呈弧形,以增大流水面,凸面朝向田内,上沿略高于田埂,安装牢固,有条件的可用混凝土预制板修建进水口和排水口。
2、水稻栽培与鱼种放养
(1)水稻栽培。在鱼沟、鱼凼以外的水稻种植区进行人工插秧,插秧密度为10~15万株/hm2。
(2)适养品种。适合稻田养殖的品种有鲤、鲫、草鱼、福寿鱼、白鲢、泥鳅、黄鳝、塘虱、河虾、河蟹、蛙、田螺等。
(3)鱼种放养。养鱼稻田做犁耙时施足基肥,插禾后七天左右放鱼。每亩稻田大约放优质鲤鱼、鲫鱼、福寿鱼等200~300尾。过段时间再增放数百尾鲤鱼秋子搭配养殖,供第二年鱼种放养需要。
3、饲养管理
(1)水的管理。在水稻生长期间,稻田水深应保持在5cm~10cm;随水稻长高,鱼体长大,可加深至15cm;收割稻穗后田水保持水质清新,水深在50cm以上。
(2)防逃。平时经常检查拦鱼栅、田埂有无漏洞,暴雨期间加强巡察,及时排洪、清除杂物。
(3)投饲。鲤鱼、鲫鱼都是杂食性鱼类,平常以水里、泥底的小动物、水田青草、杂草为食物,当稻田养鱼较多时,可人工补充投喂一些常见的饲料。
五、推广情况
该技术目前已经在广东省内推广到清远、韶关、河源、梅州、云浮、汕尾、惠州、佛山,推广面积超过4万亩。其中韶关市乳源自治县大桥镇中冲村成为首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之一。
六、适宜推广区域
全国内陆地区。省内稻田种植区。
七、注意事项
1、稻田的水源干净且充足;
2、稻田没有暗流和漏洞,以防发生逃鱼和水体流失;
3、田埂要夯实夯牢,要有一定的高度,一般大于30厘米;
4、在稻田出水口要有牢固的防套网。如果是养河蟹或者小龙虾,四周也要设置防套网;
5、稻田轮作时,注意保持鱼沟里水位的正常和水体的清洁,避免轮作对鱼产生负面影响;
6、一般选择抗病抗虫能力高、茎秆粗壮坚硬、分蘖能力强、株型紧凑、耐肥抗倒伏水稻品种;
7、白天烈日暴晒,适当加大进水量,以免温度过高;有条件的,也可搭遮阳网;夜晚温度低时,则适当降低进水的流量;
8、放鱼密度不宜太大,一般一亩300-500尾为宜;
9、主要防鸟、蛇、鼠害,特别是飞鸟,可在稻田上方布置隔网来防鸟;
10、平时要注意巡田,检查田埂有无泄漏、防套网有无破损等。
八、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芳村西朗兴渔路1号
邮政编码:510380
联 系 人:王广军、谢骏
联系电话:020-81616178
E-mail:wgj5810@163.com
淡水鱼类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
一、技术名称
淡水鱼类品质提升及养殖尾水减排关键技术
二、技术概述
该技术通过该技术通过对淡水鱼类全程高效生产、品质提升与安全防控等技术集成与系统化运用,可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附加值。可实现淡水鱼养殖生产方式绿色化发展,提升淡水鱼养殖对水、地等自然资源和饲料营养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提高养殖排放物质的再利用水平,形成循环生态化养殖生产环境,引领产业生产方式走上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
该技术有利于调整水产养殖结构、转变水产养殖方式,符合十九大以来的政策形势和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尤其在目前养殖水产品市场低迷、质量参差的情况下,推进淡水鱼绿色高效养殖,对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均有重要的意义。
三、增产增效情况
通过运用该技术后,一是通过对养殖水质的调控,实现养殖废水的排放,实现节水减排20%-50%;二是建立动态的营养精准供给模型和技术,提高饲料利用效率6%-7%,养殖动物的成活率提高约8%-10%;三是建成了“水产主导品种数字化智能专家系统”和完整的水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出口香港淡水鱼合格率由70%提高至99.8%;四是通过整体技术的运用,实现淡水养殖产业15%以上效益提升和养殖渔民的增收,实现生产方式“减量增收、提质增效”的转变目标。
四、技术要点
1、草粉饲料品质提升技术
通过饲料调控提高草鱼等淡水鱼肌肉内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使人工养殖淡水鱼具备了自然生长淡水鱼的鲜美口味和口感,极大地改善淡水鱼肌肉品质,通过专利技术进行切割和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供应广东市场、出口港澳和欧美市场。
2、养殖尾水减排技术
结合微生物水环境调控技术、池塘水质设备和净化技术、池塘底部改良技术以及饲料调控提高减少蛋白质代谢等核心技术,集成淡水鱼疫苗免疫、氧气精准管理等技术,以载鱼量精准控制技术为控制点,建立了以主养草鱼的集约化养殖零排放技术体系,实现了养殖尾水的零排放。
3、水质精准控制技术
针对水产养殖中经常遇到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以及亚硝酸盐过高的问题,通过精确控制水体中投入碳氮比例,定向培育调控水体中微生物群落,可以高效地将水体中的颗粒有机物、溶解有机物和无机氮转化为水产养殖对象可以摄食的絮凝体,降低养殖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从而改善了水质;同时培养的絮团营养组成合理,可用作水生动物的饵料或者添加剂,降低饲料系数。
五、推广情况
该技术已在广州、中山、佛山等市县推广,应用面积达92万多亩,新增产值17亿多元,新增利润4亿多元。有力推动了我省淡水鱼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在我省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淡水水产养殖提质增效,以及我省现代渔业发展等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六、适宜推广区域
适宜区域包括水产养殖池塘、工程化养殖车间及山塘水库等。
七、注意事项
1、本技术不仅适用于淡水鱼养殖,也适用于其他咸淡水鱼类的养殖。
2、除鱼类养殖、产品加工外,本技术也适用于养殖尾水处理及轮捕轮放等生产操作。
八、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所在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朗兴渔路1号
邮 编:510380
联 系 人:谢骏
联系电话:020-81616178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二、技术概述
我国渔业已经转为“生态优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建设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战略格局。我省池塘健康养殖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追逐养殖产量导向的局势下,产生了一些不利问题:
(1)水质监控、设施配套、卫生管理等关键技术水平低、集成体系建设薄弱,养殖废水任意排放;
(2)养殖清洁生产意识淡薄,传统养殖操作方式普遍存在,成活率和养殖效益下降,抗风险能力弱;
(3)目前的水产养殖模式仍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缺乏现代渔业机械化设施装备。上述诸多不利因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省池塘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传统池塘养殖是以“进水渠+养殖池塘+排水渠”或“进、排水渠+养殖池塘”的形式为主,其本质上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开放型物质流动模式,生产的产品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
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则是在“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循环型物质流动模式理念指导下,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长久利用。池塘循环水养殖技术是对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的根本变革。其围绕池塘养殖业现代化的需求,针对我省集约化养殖池塘设施装备落后的现状,以渔业绿色发展为目标,以节地、水循环利用、高效、安全生产等为目的,设置集中养殖区、污水沉淀区、净水区等,在池塘构筑砖混结构、不锈钢结构的集中式养殖水槽(规格20×4×2.2m),养殖水槽的建设占池塘总面积2-2.5%,构筑养殖水槽工艺,集成及池塘污水沉淀区、池塘净化区等功能模块,建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
三、增产增效情况
应用该技术生产超市鲩,在广州市南沙区,在50亩池塘中构筑8条养殖水槽(规格4×20×2m),建立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系统中放养规格平均为500克/尾的大规格草鱼,在每条水槽中放养密度为1万尾草鱼,共放养8万尾草鱼,使用蛋白为28%的膨化饲料,养殖50-60天,草鱼可生长至1.8-2.2斤/尾,每条水槽容纳量控制在2万斤,每年可生产4批次。2017年,该系统年产量约60万多斤,净重29.5万斤,其他杂鱼5.7万斤,毛利润约100万元,该系统养殖过程中没有向外排水,基本可实现零换水养殖。
四、技术要点
1、养殖水槽功能渔业设施装备技术。内容包括
(1)研究高密度养殖水槽污物沉积状态、开发气-水混合定向流推水高效增氧设备、高溶解氧垂直分流控制工艺,形成水槽前、中、后垂直剖面的养殖水体溶解氧、流速均衡,使养殖鱼类均匀分布于养殖水槽,解决养殖水槽内鱼类因“逆水”出现“扎堆”,造成鱼体易机械损伤现象及沉积物迅速排出水槽,保障水槽内养殖鱼类的健康生长。建立养殖水槽气提-气推双式结合混合定向流高效增氧技术工艺。
(2)安装养殖管理水体溶解氧预警预报在线系统,配置纯氧增氧系统,当溶解氧低于5.0mg/l,电磁阀自行启动,实现在线控制水体溶氧量。
(3)根据品质提升的瘦身鱼养殖所需条件(水体透明度35cm以上、氨态氮低于0.5mg/l、亚硝酸氮低于0.1 mg/l、换水量3倍以上),设计“U”型过滤通道,采用生态基及微电材料,以生物、物理方法,突破限制养殖产品品质提升的水体控制方式,建立瘦身养殖技术工艺。
(4)采用无线遥控,设计、安装自动称量吊网捕鱼系统。大大节约劳动力及强度。
2、污物沉淀池塘生物控制技术。根据水生态学原理,在平衡的水域生态系统中,选择合适的养殖品种,科学地进行品种搭配,研究新模式下鱼类的混养方式。研究不同种类水生动物在食物链的调控作用下生活习性、水体藻相、菌相的变化。着重对混养品种的比例、不同规格、不同大小进行最佳配比研究;根据混养种类的生态、营养需求,改进、完善养殖技术,促使养殖模式进一步升级,提高产量和品质。
3、净水池塘生态修复技术。针对高产养殖池塘水体、排放物污染重、和养殖环境调控困难等状况,根据养殖类型和养殖模式特点,进一步提升池塘水体的净化能力。利用生态基、微电解材料,开展池塘水体土著微生物固定化培养、水环境改善和底质改良等研究,建立适合的原位环境调控与生态修复技术。
4、构建高产池塘养殖产品品质提升设施装备技术模式。通过养殖设施装备技术研究,探明设施装备技术参数,优化养殖模式,解决传统养殖管理可控性低、产品品质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形成先进设施装备与新型养殖技术工艺,实现养殖设施装备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构建高产池塘草鱼品质提升设施装备技术模式,并应用示范。
五、适宜区域
可在全国池塘养殖主产区进行推广
六、注意事项
1、必须保持电力供给,保障增氧系统正常运行;
2、定期检查气-水混合定向流推水高效增氧设备中曝气管出气情况;
3、定期维护鼓风机,如添加机油;
4、定期检查水槽两侧防逃网是否破损;
5、为了提高养殖系统的运行效率,应选择大规格鱼种进行养殖;
6、集中区养殖密度大,应适当调整摄食节律,延长投喂时间或曾加投喂次数,如养殖草鱼,建议每天投喂4次。
七、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兴渔路1号
邮政编码:510308
联 系 人:余德光
联系电话:020-81616178
电子邮件:gzyudeguang@163.com
常见淡水鱼的“瘦身鱼”养殖技术
一、技术名称
常见淡水鱼的“瘦身鱼”养殖技术
二、技术概述
党的十八大指出,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化道路。清远市渔业供给总量充足,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部分水产品目前出现了结构性相对过剩,一般性同质化产品量大价低,高品质水产品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
本技术主要是针对近些年养殖的淡水鱼肉质及口感下降、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屡屡出现、鱼价格持续过低等的问题,提供一种科学的常见淡水鱼增效体质养殖方法。此套技术主要是将体态肥盈的商品鱼通过仿自然环境养殖,经过30-45天的多级清水“瘦身”养殖,使之成为口感好、无泥味、无药残、价值高的成品鱼(瘦身鱼)。经过多年的试验,此项技术不仅适用于四大家鱼的“瘦身”,也同样适合鱼罗非鱼、鲫鱼、鲤鱼、团头鲂、叉尾鮰等常见淡水鱼品种。
常见淡水鱼的增效提质养殖技术主要包括成鱼的选择、池塘(网箱)休养以及清水“瘦身”三个步骤。根据不同的顾客需求,有的进行第四步的咸化养殖。
三、增产增效情况
部分淡水鱼增效提质(瘦身鱼)养殖技术在我市推广后,不仅解决了我市渔业上的“库存”和水产养殖舌尖上的安全,而且增加了淡水鱼价值。具体增产增效表现为:
1、普通商品鱼通过本技术“瘦身”后,价格可达普通商品鱼的2-3倍。本技术最近几年在清远市大范围推广,瘦身鱼产业占全市渔业的20%,相当于降低了全市水产养殖20%的能耗,在创造几倍于传统养殖的价值同时,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能源。
2、2013-2018年,清远市利用本技术养殖瘦身鱼规模达12万亩以上,每年销量“瘦身鱼”1000万斤以上,产生的总经济效益为6.3亿元,新增效益2.2亿元以上,惠及全清远市超过1100名水产养殖从业者。
四、技术要点
本技术要点主要有四点,具体概括如下:
1、成鱼的选择
池塘边收购的成鱼由于拉网、起补等原因,部分鱼体受伤,性情凶猛,不宜直接放入清水中“瘦身”处理,必须放入清理好的池塘中休养。挑选无损伤、无感染、无畸形、体质健壮的成鱼;并进行违禁药物的检测。检测指标包括对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沙星类等违禁药物查,检测标准必须符合清远瘦身草鱼原料鱼(DB441800/T011-2017)标准,严格杜绝检测不合格的成鱼。
2、池塘休养
将选择好的成鱼用20ppm高锰酸钾溶液或者3%盐水浸泡15-20分钟后放入池塘中休养一个月左右(也可以在池塘中放置网箱,消毒后的成鱼直接放入网箱),投放量根据池塘水质实际情况决定,水质好的池塘每亩可放5000斤以上,时间为25-30天,期间除了使用微生态制剂,不投喂任何饵料。
休养期间,需时刻观察池塘鱼群、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出现缺氧、水质恶化现象,立即加入新水并打开增氧机;为降低鳙鱼应激,必须每周进行一次拉网训练,拉网后全塘泼洒漂白粉溶液,用量为每亩1~1.5kg;及时处理池塘中的病鱼、死鱼,防止其破坏水质以及传播疾病。
3、清水“瘦身”
选择体重在2~20kg的成鱼,按体重分为不同规格,体重为2~3kg的为A规格,体重为3~5kg的为B规格,体重为5~7kg的为C规格,体重为7~10kg的为D规格,体重为10kg以上的为E规格。将成鱼分为不同的规格,并在同一水泥池中放养同一规格的成鱼,可以避免较大鱼跳动伤害到较小的鱼。为防止成鱼跳出池外,可以在水泥池上盖网。
上述水泥池的规格统一为8m×6m×0.6m的规则池,无漏水、无渗水现象,不同的水泥池相互串联,形成流水;所述形成流水是给串联的水泥池不断加水放水,让之形成流水,利用流水使鱼在游动中排出体内毒素,消除多余脂肪。淡水鱼一般清水“瘦身”15天后便可以上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的进行下一步咸化养殖。
4、咸化养殖
成鱼在清水“瘦身”一周后,将水泥池中水缓慢排干,同时将配制好的2度(2‰)的盐水注入池中,为避免过强的应激反应,注入盐水和排水宜同时进行,以后盐度每天增加2度,最后增加到8度保持不变。经本技术长期大量的实验证明,8‰盐水可以杀死鱼肉中的大量细菌和寄生虫,采用此盐度咸化瘦身后的成鱼肉质最鲜美,经济价值最高。咸化养殖期间应保持静水,每周换一次水,每次换水三分之一左右即可。成鱼经过10-15天的咸化瘦身就可以上市了。
五、推广情况
目前,本技术在清远市大面积推广,瘦身鱼养殖规模2万余亩,年产销量“瘦身鱼”1200万斤,产值近2亿元。近年来,湖南、湖北、广东江门、广州、佛山等地农业从业人员先后到我市考察“瘦身鱼”养殖情况,并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试验养殖,并在广州、中山、佛山等地试验成功。
六、适宜推广区域
本技术养殖的“瘦身鱼”口感清甜,无需用姜去腥,适合清蒸烹饪,非常符合我国南方的吃鱼习惯,特别适合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我国华南地区推广。
七、注意事项
在养殖方面,很多人简单的认为,瘦身鱼只需将成鱼丢到池塘里不投喂饲料就可以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本技术养殖需要良好的水源、严格的原料鱼挑选、多级的瘦身处理、微生态制剂调水以及科学的日常管理。
八、技术依托单位
本技术由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原清远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水生动物防疫检验站)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清远市绿之源渔业科技公司研发,经过5年的试验与总结,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淡水鱼鱼增效体质养殖技术。
单位名称:清远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
地 址:清远市清城区人民一路10号
邮 编:511500
联 系 人:王超(15914999160) 罗远芬 薛燕妮 郭庆华
单位名称:华南农业大学
地 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
邮 编:510642
联 系 人:周爱国
电 话:13560464768
单位名称:清远市绿之源渔业科技公司
地 址: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石板村
邮 编:511500
联 系 人:刘果
电 话:13425248279
河口区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一、技术名称
河口区对虾生态混养技术
二、技术概述
综合采用水产养殖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先进技术,针对对虾土塘养殖普遍存在的河口区水环境不良、病害严重、效益低下等突出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建立起河口区不同盐度条件下池塘对虾与鱼类等生态混养整套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河口区池塘对虾与鱼类等生态混养包含3种技术:①盐度6‰以下池塘,南美白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大口鲶、乌鳢等淡水鱼类的生态混养技术,对虾养殖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00%以上;②盐度6‰~10‰池塘,斑节对虾与黄鳍鲷、青蟹等生态混养技术,对虾养殖产量比对照组提高41%;③盐度10‰以上池塘,斑节对虾与花尾胡椒鲷、青蟹等生态混养技术。
项目建立广东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制订市级渔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1篇,技术通过汕头市科技局组织鉴定,技术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增产增效情况
在河口区不同盐度条件下,探索出盐度6‰以下池塘南美白对虾与草鱼与革胡子鲶、大口鲶、乌鳢等淡水鱼类的生态混养技术,对虾养殖产量比对照组提高100%以上;在盐度6‰~10‰池塘,建立了斑节对虾与黄鳍鲷、青蟹生态混养技术,对虾养殖产量比对照组提高41%;在盐度10‰以上池塘,建立斑节对虾与花尾胡椒鲷、青蟹生态混养技术。
四、技术要点:
1、河口区对虾生态混养淡水养殖技术
(1)南美白对虾、草鱼、革胡子鲶生态混养技术
技术要点:在盐度6‰以内淡水池塘,每亩共放养南美白对虾淡化苗20-25万尾,分3-4次放养,每次须经标粗10天左右才放归大塘;每亩放养规格0.5-1公斤的草鱼鱼种20-30尾,规格0.1-0.2公斤的革胡子鲶鱼种5-10尾,少量的鲢鱼苗、鲫鱼苗等;使用沸石粉和芽孢杆茵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对虾从7月份开始用网笼捕大留小,鱼类年底拖网收获。
(2)南美白对虾、草鱼、大口鲶生态混养技术
技术要点:在盐度6‰以内淡水池塘,每亩共放养南美白对虾淡化苗20-25万尾,分3-4次放养,每次须经标粗10天左右才放归大塘;每亩放养规格0.5-1公斤的草鱼鱼种20-30尾,规格0.1公斤左右的大口鲶鱼种10-20尾,少量的鲢鱼苗、鲫鱼苗等;使用沸石粉和芽孢杆茵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对虾从7月份开始用网笼捕大留小,鱼类年底拖网收获。
(3)南美白对虾、草鱼、乌鳢生态混养技术
技术要点:在盐度6‰以内淡水池塘,每亩共放养南美白对虾淡化苗20-25万尾,分3-4次放养,每次须经标粗10天左右才放归大塘;每亩放养规格0.5-1公斤的草鱼鱼种20-30尾,规格0.1公斤左右的乌鳢鱼种5尾,少量的鲢鱼苗、鲫鱼苗等;使用沸石粉和芽孢杆茵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对虾从7月份开始用网笼捕大留小,鱼类年底拖网收获。
2、河口区对虾生态混养海水养殖技术
(1)斑节对虾与黄鳍鲷、青蟹等生态混养技术
技术要点:控制盐度6-12‰,放苗前每亩底播200-250公斤红肉河蓝蛤。每亩共放养斑节对虾苗2.5万尾,分2次放养,每次须经标粗10天左右才放归大塘;每亩放养规格0.1-0.2公斤的黄鳍鲷鱼种(2龄鱼)200尾;规格1㎝左右的青蟹苗500-600只,分春、秋季两次放养;少量的鲻鱼苗、棱鲻鱼苗等;使用沸石粉和芽孢杆茵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对虾、青蟹从8月中旬开始用网笼捕大留小,鱼类年底刺网收获。
(2)斑节对虾与花尾胡椒鲷、青蟹等生态混养技术
技术要点:控制盐度10-15‰,放苗前每亩底播200-250公斤红肉河蓝蛤。每亩共放养斑节对虾苗2.5万尾,分2次放养,每次须经标粗10天左右才放归大塘;每亩放养规格0.15-0.25公斤的花尾胡椒鲷鱼种(2龄鱼)50尾;规格1㎝左右的青蟹苗500-600只,分春、秋季两次放养;少量的鲻鱼苗、棱鲻鱼苗等;使用沸石粉和芽孢杆茵等微生态制剂调控水质;对虾、青蟹从8月中旬开始用网笼捕大留小,鱼类年底用刺网和拖网收获。
五、推广情况
从2013年至2015年11月,项目成果直接经济效益13268万元,利润2530万元;在汕头市三年推广面积20万亩,产值41亿元,利润7.1亿元;在广东推广养殖面积50万亩,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六、适宜推广区域
南方河口区池塘。
七、注意事项
河口区不同盐度条件下选择合适鱼类混养品种。
虾苗需在暂养池标粗至3CM以上才能放大塘混养。
合理搭配混养品种比例。
八、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汕头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
地 址:汕头市滨港路金源园8栋301
邮 编:515041
联 系 人:赖向生 林壮炳
联系电话:0754-88550129
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
(军曹鱼、卵形鲳鲹养殖)
一、技术名称
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
二、技术概述
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是发展现代海洋农业最重要的技术,是海水养殖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抗风浪网箱由框架、网衣、锚泊三大系统构成。框架主要解决养殖载荷和养殖主张形式;网衣主要解决养殖水体包围空间;锚泊主要解决养殖系统固定及安全。历经十多年的研究,我国突破了网箱抗风浪关键技术,建立装备技术工程理论和高海况养殖安全技术,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全面掌握抗风浪网箱养殖工程技术的国家。
1、建立了一套抗风浪网箱工程技术理论。系统研究了波浪流场中深水网箱水动力学特性,构建了网箱数值模拟、物模试验、实物测试平台,为我国抗风浪网箱工程设计与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
2、开发了一种设施养殖新模式。以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为网箱主体,在我国构建了抗风浪、大容量、高效率、外海深海设施养殖模式,为工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了生产基础。新模式养殖产量达15-31吨/箱,用海面积仅为1/6。
3、有效拓展了海水设施养殖空间。集成应用海洋工程、材料工艺、机电工程、计算机等技术,开发出抗风浪网箱制造核心关键技术,创制出适合我国海况养殖的国产化抗风浪网箱,抗风浪性能达14级台风、6级波浪,耐流能力达1.96节。使我国20-40米水深海域成为设施养殖的重要场所。
4、推动了一个海洋养殖产业的发展。以抗风浪网箱养殖为纽带形成的巨大产业链,拉动网箱制造和网箱养殖两大产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深水网箱可按50年一遇(台风14-16级)、25年一遇(台风12-14级)、5年一遇(台风10-12级)标准,结合当地15-100米开放式海洋环境进行设计、制造与海上建构,新型的HDPE C60深水网箱载鱼量高达60吨,与国外同类型网箱相比,网箱制造成本仅为其五分之一。
技术成果丰富了我国海水养殖工程科技内涵,改善近海养殖环境、拓展养殖空间,同时拉动了化工、饲料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产业前景广阔。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为第一完成单位,2007年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11年获得广东省农业推广一等奖;2012年获得广东省科技一等奖。
三、增产增效情况
养殖产量达10-30吨/箱,单位水体产量是普通网箱的2.5倍,成活率比普通网箱高15%。
四、技术要点
1、选取合适的网箱主参数。HDPE深水网箱主系列HDPE C40-C80成套装备,可按50年一遇台风等级设计制造;养殖最大载荷达60吨/箱;养殖生产载荷35吨。抗风浪性能达14级台风、6级波浪,耐流能力达1.96节。
2、选择适宜的养殖海域。养殖海域最好选择水位较深,流速不大,且流向不复杂的海域。适宜的养殖海域条件:盐度15~30,水温22~31℃ ,流速在0.65米/秒以内。考虑深水网箱的设置,水深要求:网箱底部距离海底以最低潮位计以2米左右为宜。
3、放养大规格苗种。放养规格与商品鱼的养殖、产量及效益有着直接的关系,深水网箱由于体积大,养殖容量高,换网,倒箱等操作难度较大,而且深水网箱养殖受流速、风浪的限制,应尽量选择大规格的苗种进行放养,可避免养殖操作的困难,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率。军曹鱼以30cm以上,卵形鲳鲹8 cm以上的苗种放养,利于生产安排和养殖操作,同时也加快了效益转换。
4、放养适宜密度。可根据深水网箱的规格、计划养殖的品种、所处的养殖环境、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等,作出综合评估。一般讲来,深水网箱的苗种放养密度以5~10 kg/m3,最终养殖密度20~30kg/m3较为适宜。
5、科学饵料投喂。投饵原则:一般每日投饵1~3次。小潮水流平缓时多投,大潮水流急时少投;水浑时少投,水清时多投;水温适宜时多投,水温低时少投或不投;台风来临前多投,收获前或分箱前不投饵。在投喂方法上,应掌握“慢、快、慢”三字要领:开始应少投、慢投以诱集鱼类上游摄食,等鱼纷纷游向上层争食时,则多投快投。当部分鱼已吃饱散开时,则减慢投喂速度,以照顾弱者。
6、及时换网和洗网。在养殖过程中,随着鱼的生长需要更换网囊和清洗网箱附着物来保证网箱内的养殖环境。网箱置于海水中一段时间后,极易被一些生物所附着。不仅增加了网箱的重量,而且影响了网箱内水体的交换。对任何附着于网箱的生物,都应及时清除。
7、适时放养与收获。抗风浪网箱养殖(军曹鱼、卵形鲳鲹),因养殖水环境好、病害少, 比传统小网箱更接近野生状态,养殖出的商品鱼成色好,市场价格也高。除此之外影响商品鱼价格的主要因素还有上市季节和上市规格,上市季节和上市规格与放养收获时间有关。市场上军曹鱼一般8千克/尾以上、卵形鲳鲹0.6千克/尾的价格相对较高,当然规格大养殖周期就长,养殖成本就会相对增大。也可放早苗或越冬苗、放大规格苗,利用抗风浪网箱养殖生长快的特点,提前上市。春节前后价高时上市,提高深水网箱的利用率,养殖效益更佳,当然这样也存在着一定的越冬低温风险。
四、适宜区域
中国南海海区
五、注意事项
抗风浪网箱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具体的设置海域与养殖品种时又是非常个性化的,所以每个设置海域和养殖品种应用的技术又有所区别。
六、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231号
邮 编:510300
联 系 人:郭根喜 陶启友
联系电话:020-84458415
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技术
一、技术名称
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技术
二、技术概述
该技术从"病原-宿主-绿色渔药"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了罗非鱼链菌病的高效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防控技术。在病原方面,对引起罗非鱼链菌病暴发性疾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确定该菌为无乳链球菌强毒株;进而对无乳链球菌及ECP致病性、耐药性、蛋白组学、全基因组和基因分型等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链球菌LAMP快速诊断技术;对无乳链球菌强毒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克隆了6个毒力蛋白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构建了PhoB基因缺失突变株和互补株并分析了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同时比较了野生株和突变株转录组和蛋白质组图谱;鉴定得到3条有效sRNA并获取所有sRNA全长,构建了sRNA SAR-1缺失突变株及回补株并分析突变株生物学特性,同时比较野生株和突变株蛋白质组学图谱。
在宿主方面,克隆了罗非鱼9个免疫相关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中4个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用表达蛋白制备了sIgM多抗并对罗非4个组织进行了免疫组化分析;对灭活无乳链球菌诱导前后的罗非鱼的免疫基因的组织分布差异以及在不同组织中的时间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NCCRP-1胞外结合区域以及胞内转录活化区+信号转导区诱饵质粒从罗非鱼肝脏和头肾cDNA文库中筛选出11个与NCCRP-1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蛋白,证实了NCCRP-1与C-type lectin、serotransferrin及CD28与CD80/86互作关系;对CD59的补体抑制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结合的主要组分进行了研究。
对中草药当归、黄芪、板蓝根、金银花、甘草、山楂、板兰根等10种常见中草药按一定比例配制成A、B、C、D和E五种不同配方复方中草药,通过测定罗非鱼增重率、肌肉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肠道菌群变化及对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免疫保护力,从而筛选最佳配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结果表明B配方的复方中草药为最佳免疫增强剂,添加于罗非鱼饲料进行投喂后能有效提高罗非鱼免疫指标,增加罗非鱼抗无乳链球菌免疫保护力。对筛选的B配方的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按1.5%添加于罗非鱼饲料中采用分段法和不间断投喂法投喂罗非鱼,分析测定罗非鱼增重率、肌肉成分、血清生化指标、血清免疫指标和肠道菌群的变化,发现在罗非鱼养殖中采用分段法投喂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是一种实用的措施;将0.5%、1.0%、1.5%和2.0%含量的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添加至基础料中分别投喂罗非鱼,测定罗非鱼血清中SOD活力、POD活力、PO活力、LZM活性、血清抗菌活力、MDA含量、谷丙转氨酶活力、谷草转氨酶活力、甘油三酯含量、总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罗非鱼头肾、脾脏、肝脏、腮、胸腺中IL-1β和TNF-α表达模式变化,罗非鱼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罗非鱼肝体比变化,罗非鱼肝脏脂肪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变化,罗非鱼免疫保护力的变化和罗非鱼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不同含量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饲料投喂罗非鱼后均能显著提高罗非鱼免疫力、促进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保护罗非鱼肝脏和提高罗非鱼对无乳链球菌的抵抗能力,其中以1.0%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罗非鱼肝脏组织保护、抵抗无乳链球菌的感染效果最好,最终筛选出中草药添加剂按1.0%添加于罗非鱼饲料为最佳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添加量。
为探究本实验室研发的用于改善罗非鱼肌肉品质和增强对链球菌病抵抗力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罗非鱼养殖中使用的安全性,我们设计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小鼠的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养殖罗非鱼亚急性毒性试验,发现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饲料中的添加剂量在3%以下时在罗非鱼的养殖中使用是安全的,为该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罗非鱼养殖实践应用中提供理论依据。2013年-2017年,本课题组研制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高州市石鼓镇、镇江镇等地的罗非鱼养殖厂、高州市龙湾水库和四方田水库、雷州市溪南水库等地开展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示范,5年来建设应用示范点和示范对照点各5个,示范面积累计共达到18400亩,其中应用示范面积13200亩,示范对照面积5200亩,取得经济效益总计17039.22万元。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使用能有效控制罗非鱼链球菌病,从而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使水产品养殖和出口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三、增产增效情况
2013年-2017年,本技术中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高州市石鼓镇、镇江镇等地的罗非鱼养殖厂、高州市龙湾水库和四方田水库、雷州市溪南水库等地开展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示范时增加净收入达17039.22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更重要的是2013年和2017年因示范区暴发罗非鱼链球菌病,示范对照点的未投喂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罗非鱼因需防控该病而使用了化学药物来调水和治病,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隐患,而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使用不仅在有效控制罗非鱼链球菌病这个养殖瓶颈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将能显著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提高养殖的成活率,降低养殖风险,提高水产品的质量,使水产品养殖和出口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推广应用将推动罗非鱼养殖业及相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四、技术要点
确定了引起我国南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为无乳链球菌,系统阐述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罗非鱼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在链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并结合上述研究,研制了针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并应用示范,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具体创新点技术要点如下:
1、系统阐述了无乳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机制:研究了无乳链球菌致病性、耐药性、基因分型、基因组等生物学特性,并从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与转录组学多个角度研究了重要毒力因子功能,从而深入阐述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机制。
2、系统阐明了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过程中的宿主免疫反应分子机理:研究了罗非鱼免疫因子在链球菌感染中的作用,并对部分因子的作用机理以及不同因子间的互作模式进行了解析,阐明了罗非鱼免疫相关分子抗病机理。
3、研制了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用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在国内首先成功研制了针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采用分段投喂的方式可提升罗非鱼的免疫力、促进肠道菌群微生态平衡、降低肝脏脂肪含量和肌肉脂肪含量、保护罗非鱼肝脏和提高罗非鱼的抗病力,经济效益显著。
五、推广情况
指该技术在全省或全国的推广情况:
2013年-2017年,本技术中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高州市石鼓镇、镇江镇等地的罗非鱼养殖厂、高州市龙湾水库和四方田水库、雷州市溪南水库等地开展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示范。5年来建设应用示范点和示范对照点各5个,示范面积累计共达到18400亩,其中应用示范面积13200亩,示范对照面积5200亩。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示范结果表明,在所有应用示范点中,罗非鱼成活率均超过95%,而示范对照点罗非鱼成活率最高仅为92.08%;所有应用示范点体重超过500g的鱼占比超过91.8%,而示范对照最高仅为86.27%。在2013年和2017年,应用示范区暴发了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链球菌病,示范对照点在使用化学药物的情况下均有超过10%的鱼死亡,而应用示范点在没有使用化学药物情况下养殖成活率却均高达95%以上,这表明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罗非鱼养殖的应用示范中能有效抵抗链球菌病。
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罗非鱼养殖中的应用示范期间,示范点平均每亩比对照点净增加收入2839.87元,而每亩多投入的中草药成本平均为71.88元,5年来示范点总产值为:58228.87万元,增加净收入达17039.22万元。
六、适宜推广区域
海南、广东和广西罗非鱼养殖区。
七、注意事项
无。
八、技术依托单位
单位名称:广东海洋大学
地 址: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海大路1号
邮 编:524088
联 系 人:简纪常
联系电话:0759-2383507 13828296499
邮 箱:jianjc@gdou.edu.cn
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更多新闻
杀青苔事件引发中国动保业重大危机?“国字号”协会会长发声:中国动保业并非混乱不堪!
虾价暴涨历史新高,鱼价即将涨上天?草鱼大涨,加州鲈暴涨2元/斤以上,生鱼暴力飙升…
对虾行业剧变!这家种虾公司去年大卖6万对种虾,成为中国种虾市场最大黑马
这个市级区域水产料总产量近100万吨,2018年增长50%,为何能在整体鱼价低迷中实现爆发式发展?!
中国水产动保业大变局!这是全国渔医第一盛会!
跌0.5元/斤!牛蛙价格持续下滑,很多人又看不懂了!| 蛙类行播报
转载声明
来源: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本期编辑:Young-fight
目前5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