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改革先锋”南海开讲!许振超用3个故事讲述“大国工匠”成长路

南方+ 记者

“在南海,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浓厚氛围!”

4月26日,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举行,南海以城市高规格礼遇向30位新晋南海大城工匠致敬。活动中,全国“改革先锋”许振超为新晋南海大城工匠颁奖并发表主题演讲,用自身的几个故事讲述“大国工匠”成长之路。

在许振超看来,工匠精神的本质就是尊重劳动,无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担任的是什么岗位,都要坚持学习,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自己的专业领域中,攻坚克难,做到干一行、会一行、懂一行、精一行。

2019年南海大城工匠命名大会现场上,许振超分享践行工匠精神故事。卢浩能 摄

发愤图强专研设备修复技术

上世纪80年代,许振超在青岛港担任桥吊司机。青岛港花重金购买了一台进口桥吊设备。“虽然买下了设备,但依然受到了技术的制约。”许振超回忆。

一次,桥吊设备出了故障,青岛港的工人们都不知道怎么修理,只能请欧洲的工程师过来修理。12天后,设备被修好了,青岛港向欧洲工程师支付了4.3万元的维修费,相当于许振超工作1年的收入。许振超暗暗发誓,一定要争一口气,把桥吊的技术吃透。

随后,许振超带着几个大学生,在没有技术资料,且很多专业知识不掌握的情况下,开始研究设备的技术。为了寻找突破口,他把备用电路板每天都带回家,推算电路板的电路图,从而了解吊车结构。

最终,许振超用了4年时间,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用最原始的方法消化吸收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修复技术,外国工程师要12天才修理完的故障,他用了一个半小时就修理好了。

许振超深深地感受到,没有自己的技术或者不懂技术,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要想获得别人的尊敬,只有一条路——自强!

带领团队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许振超长期从事集装箱装卸工作。如何更高效地进行集装箱装卸作业,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别看用长臂吊车将集装箱从码头吊上船,或者从船上吊下码头,好像是一件很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对吊车司机的技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在三四十米的高空分辨出集装箱小小的锁孔,在1分钟内把集装箱吊起来。

“锁孔只有一个手掌大小,从高空看下去不比针头大,吊装难度非常高。”许振超说。

由于吊装难度高,且没有相关工作标准,吊车司机们各有各的工作方法,只要能够把集装箱吊装到船上就算合格,有的吊车司机在吊装时由于技术不熟练,集装箱悬吊在空中就像喝醉酒一样摇摇晃晃。

许振超就开始思考,没有统一的工作标准,不利于吊车司机们的技术进步,事故发生率高,对设备的损耗也厉害,既然国家和港口都没有标准,就要自己制定出一套标准来,培养出吊车司机队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为了提高吊车司机的技术水平,许振超拿来啤酒瓶,在模拟道具上要求他们在1分钟内把铁棍插入啤酒瓶口。当时很多吊车司机都觉得不可能,但许振超坚信,只要勤学苦练,就一定能够掌握劳动技能。

在许振超的带领下,团队装卸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先后多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青岛港的装卸速度也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

许振超认为,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工作经历,正是凭借一代代劳动者的拼搏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让中国旧貌换新颜。

高素质工人才能发挥设备最大效率

上世纪70年代,许振超所在工作单位购买了日本进口的装载机,但是工人们按照国产装载机的保养方式去保养,用了没多久,这台进口装载机就出现了严重故障。

当时,许振超也亲眼看到一些朝夕相伴的工友,因为不懂技术盲目操作,导致机毁人亡,这些血淋淋的教训,让许振超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技术,并养成了长期学习的习惯。

许振超表示,近年来,国内不少的企业转型升级,引进了不少先进的设备。这些设备生产效率高,加工精度高,自动化程度高,但也对工人的技术技能要求高。如果工人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常识,这些设备开始使用时很好用,初期维护调整跟不上,设备的效率和精度都会下降。

他说,曾有政府部门统计过,国内因为技术工人素质不达标,每年生产出来的废品、次品大约占总产量的10%,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000亿元,缺乏工匠精神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升级的拦路虎。

许振超认为,工匠精神不会凭空产生,需要适合的土壤,还需要充足的养分,也就是给技能人才足够的待遇。“企业家不要怕工人多拿钱,长期来看,这种投资的投入产出比是相当高的。”

最后,许振超呼吁,高质量发展是南海区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使命,劳动者要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和南海区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南海地处珠三角发达地区,有很好的传统文化和发展基础,需大力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在奋斗中超越自我。

【撰文】黄逸豪 李慧君

编辑 李鑫 潘智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