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是爱好也是责任”!中山农民建怀旧物品展馆,收集过千件旧物

南方+ 记者

村中水网交集,民居沿河而建,船只穿梭其中……走在中山民众镇新平村,满眼水乡风光。新平村留有不少因水而兴的印记。最为典型的是村中一处百年水上老墟,这里曾是周边村落的小型商贸中心,上世纪20年代,广州番禺万顷沙和周边村落群众都到此赶圩。

卢仲明是民众镇新平村人,20年来,他走遍民众镇和周边村落,收集了过千件上世纪的生活用品和农具旧物,并在村中旧居建起了一间农村怀旧物品展馆。通过参观馆中物品,人们可拼凑出民众镇以及周边沙田水乡地区过去生产生活的面貌。

最老一件物品近“百岁”

卢仲明的展馆位于民众镇新平村何五顷西路21号,这里是他父亲的旧居。从外观上看,这座两层小房与相邻并排而建的房子并无差别。房子门前一个小院子,院中放置着一个大石磨,石臼分布四周,这些都是卢仲明收集回来的旧农具。

客厅是展馆藏品最集中的地方,酒罐、鱼箩、鸡公碗、老式缝纫车……屋中各个居室内陈列着各种具有时代印记的物件。

在客厅右侧角落处,一只约篮球大小的瓮状鱼箩挂在墙上,一支七刺的铁制小鱼叉插在箩中。“以前人们抓鱼抓虾就是用这个。”这是卢仲明从当地村民那里收购回来的水乡特有物品。

大厅内右侧角落处是旧票据、旧文书的展示墙,墙上相框中有上世纪50年代的户口本、入党申请书、出生证等。这些票据和文书是卢仲明从当年村委旧址中寻得,虽然已泛黄,有的还已经破损,但纸上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读。

相框下是旧瓷器展示架,一个个印有劳动口语和或大公鸡、虾、花草等动植物图案的瓷碗、搪瓷碗碟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

在这些藏品中,年龄最大的是客厅中的挂钟,已近百年历史。卢仲明表示,这是上世纪20年代生产的产品,是美国“进口货”,钟的内部零件上仍印有清晰的生产日期和生产商等信息。

在院子的杂物房中,卢仲明还收藏大批农具:禾叉、铁锄、木钜、鱼桶……这些都是他从本地农户家中收集而来的物品。

“是爱好,也是责任”

为了收集这些旧物件,20年来,卢仲明走遍民众镇,也曾到佛山顺德、广州番禺等地寻访当地居民、农户。“别人以为我是收破烂的,闭门羹吃不少。”虽然遭受了别人的异样眼光,但他收藏旧物品的脚步始终没有停下。“是爱好,也是责任,再不整理就没有了。”过千件藏品的背后是他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对本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忧虑。他表示,民众镇及周边地区是典型的沙田水乡,拥有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不少人已经洗脚上田,原有的“靠水吃水”的生活模式也已慢慢发生变化,一些旧习俗和生活方式只能通过眼前的旧物件回味。

让卢仲明更为担忧的是,一些旧物品的制作技巧正因匠人的老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最近卢仲明正为寻找一件旧禾桶发愁。禾桶是用于打稻脱粒的木桶,用杉木板拼接而成。上世纪50-60年代,水稻田连片种植的时代,禾桶曾是新平村等民众镇地区农户必备的农业生产工具。农闲时,人们坐上禾桶,划行在田间河涌,扒禾桶还逐渐发展成为当地农民一项休闲活动。随着农业生产设备升级,禾桶逐渐淡出人们视野。几经寻访,卢仲明至今仍无找到曾在当年用于打禾的禾桶。

而让卢仲明欣喜的是,去年底,“民众扒禾桶”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入选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禾桶背后的本土文化有望得到挖掘和复活。

【采写】南方+记者 雷海泉

【拍摄】南方+记者 王云

【剪辑】南方+记者 卢子衡

【通讯员】康雪涛

编辑 伍杰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