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地球日,我们如何去爱一条河流?

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
+ 订阅

这一周,有一个特殊的日子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民间环保节日,也是环保人士和机构最重要的倡导节点之一。

这次,我们将目光投向环保事业中的一环——河流保护。

柯蒂斯说:

‘河流是最亲密的朋友,你必须爱它,与它共同生活,才能了解它’。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公益慈善机构,我们如何用实际行动,去爱一条河流呢?

在广州,慈联曾遇到过这样的一群人和公益项目,为了让广州的河流焕发生命力而努力。在地球日的这一周,慈联给你讲讲他们的故事。

猎德涌的小小河长们

广州的猎德涌,也许是最不孤独的河流之一。

从2018年12月开始,慈联的会员单位——广州市绿点公益环保促进会,与广州市新生活环保促进会和冼村小学一起,为猎德涌,找到了11位“民间小河长”。

这是这几家公益机构和学校进行的一个全新的尝试,不仅让同学们坐在教室里学知识,还通过户外实践,让他们在实地观察中去发现和学习,了解河流保护。

这些小河长们,组成了一个探究性学习小组。会先在课堂上学习如何识别水质、保护河涌等知识。

然后会还走出教室,走近猎德涌,进行实地观察和保护由老师和机构的志愿者,项目人员一起带领,在实践中会引导小朋友们去观察导致水质变差的原因,让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在巡河时进行水质监测,如果发现上游的水质比下游差,就启发同学们一起寻找污染源。

现在小河长们都对猎德涌的环境保护上了心,为它写了儿歌,排了话剧。上学路过猎德涌的时候,总会看一看,如果水面上有垃圾,就会告诉环卫伯伯。巡河时能认出老师上课讲到的微纳米净水器,还看到水里有小鱼和乌龟。

只有增进了解,才会心生怜惜。

这样的公益项目,走的是“面对公众的科普+实践”路线。

面对学生群体,科普河流的相关保护知识,并且安排实践环节,让学生能直观地走进河流,了解河流。在获得了如何保护河流的相关知识培训之后,学生们就会自然而然,希望去运用学到的知识。

不仅猎德涌获得了小河长们的陪伴和守护,

也让环保的精神代代传承。

同样用科普+实践进行河流环境保护的做法,在慈联的《益群计划》第三期演讲实战课上,我们还听到过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

用底栖动物,让河流发声

张立凡,70后,老广州。

几年前,他在新西兰旅游的时候,特别想“跳河”。那里的河流里满是小鱼,水面还有鸭子,清澈见底,让他想起来了小时候游泳队的时光。

那时候他们在沙面游泳场训练,最爱玩的就是吊蟛蜞,这是一种生活在岸边麻石缝里的小螃蟹。他们抓蚯蚓来做诱饵,用长长的丝线绑好,垂到洞口,引诱蟛蜞来吃,当蟛蜞牢牢抓住蚯蚓,开始大快朵颐的时候,就把丝线往它身上、脚上绕,最后用力一拉,缠在蟛蜞身上的线就会绑着它拉上来。

拿蟛蜞去卖,1分钱1只,可以当成鱼饲料。

▲蟛蜞

除了蟛蜞,还有见过沙基涌里有人捞红虫。

他们穿着橡胶做的吊带连裤袜一样的桶装,高到胸口,站在水里,用网捞起淤泥,然后在水里漂洗,漂洗完后,就会剩下很多像细细的蚯蚓一样的红虫,那是热带鱼非常营养的饲料,1分钱1小堆,5角钱1斤。

▲捞红虫

但是现在,很多河流里面都不再有这些东西了,污染非常严重,河水发黑发臭。

没有人会进到河里去。

很多钓鱼的人钓上来的鱼自己都不会吃。因为有很多鱼是长在污染非常严重的污泥里的,好像塘虱和泥鳅,现在泥鳅都很少了,有不少是南美过来的外来入侵物种清道夫。

从新西兰回来后,他牵头创办了流溪生态保护中心,为的是让自己家乡的河流也能美丽干净如新西兰的河流一样,让人有跳下去游泳的冲动。

流溪生态保护中心发现了一种基于底栖动物评价一条河流的健康状况的方法,这是一种在国外发展相当成熟的河流监测方法,特别适合普通大众,中小学生学习使用。

他们请来了解河流保护的专业人士,为志愿者做培训。

 从最容易的底栖动物监测开始,用网兜捞淤泥或者沙子,在清水里漂洗,过滤出里面的生物,然后对照图谱,分辨它们属于那个科,那个属,那个种,并记录在网上。这样,一个采样点的数据就出来了。

这些数据,可以为河流的健康状况提供佐证,也很方便志愿者参与,技术要求不高。如果数据足够多,就能形成河流流域健康状况的可视化界面——比如一个地图。

今年,他们打算给广州的母亲河——流溪河做一次体检。对流溪河14个水源地做底栖生物调查,每条支流会取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点做监测,正在招募志愿者。

他们说,

一条河流是活的

它的生命在于流水,在于它滋养的动物,螺啊,孑孓啊,水蚯蚓啊,虾啊,蟹啊,它们可以告诉你河流的秘密,让你知道,你该怎样去保护它。

在《益群计划》演讲实战课的时候,慈联和其他参与培训的公益伙伴就被“河流是活的”,这个概念,给打动了。怎么去感受一条河流的生命力?用底栖生物监测河流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 

这样的公益项目首先很有趣味,可以拉近和自然的距离,探索水底的小生物,满足好奇心;其次非常有参与度,对年龄和专业背景没有要求,从学生到老年人都可以参与,特别适合全民环保的氛围。这样的项目思路,也许能被更多环境保护机构加以利用,进行推广。

作为公益慈善机构,

我们该如何去爱我们身边的河流?

可以为一条河流请几位小学生当河长;

可以关注爱护河流里孕育生长的小生物们 ;

还可以开发其他的创意项目……

只要能增进我们对河流的了解,

能增加全民的参与度,能引起关注和兴趣,

就是一个好的起点。

  河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我们一起努力!

文章资料来源:

广州日报;GEP新生活环保;

慈联《益群计划》第三期演讲实战课和“益·见”公开演讲最佳演讲者,张立凡《河流是活的》;

流溪人家;沉虫博士。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