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新时代“清远经验” | 阳山县秤架瑶族乡南药小镇实施路径图

阳山发布
+ 订阅

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漫山花香夹杂着泥土清香扑面而来。山坡上,绿油油的白芨茁壮成长。

长达7年的“蛰伏期”,黄剑雄去年年底终于迎来丰收:当年在秤架茅坪村横山村小组林地种下的数百亩白芨,收获了近3500公斤白芨干货,按照市场价最高1400元每公斤推算,他着实赚了一笔。

致富秘籍无它,就是白芨种植生态环境要“顶呱呱”。

想当初,黄剑雄花了3年时间跑遍了全国19个省区,屡次试验,最终把目光放在秤架这块“风水宝地”上。

秤架,这个阳山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坐落在广东第一峰下,崇山峻岭、重峦叠峰,是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古语说“靠山吃山”,秤架村民却一度感到“靠不住”。

守着“绿水青山”却不能变成了“金山银山”,加之传统伐树卖木难以为继,村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寻求生计。

秤架瑶族乡党委书记陈卫江说:“秤架‘颜值’很高,但是‘钱袋子’鼓不起来,所以秤架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全域两大攻坚’系列行动,成为‘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样板。”

秤架瑶族乡党委政府决定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把秤架打造成为岭南药材产业基地,通过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来带动实现全面小康。

风水宝地

秤架山林众多,其森林覆盖率高达97%,是全县的“森林小镇”,也是全县首个“中国绿色名乡”。

大自然赋予秤架珍贵的瑰宝。连绵不绝的山峦,塑造了秤架独特的地形地貌,犹如一块屏障隔绝了广东与湖南,北下的冷空气与南上的台风受“广东屏障”的影响,不管寒冷刺骨的冷空气,或来势汹汹的台风,到了这里均变得“温柔可爱”。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南方珍稀动植物的物种基因库,经初步调查,阳山县共有植物271科、1031属、2678种,汇集了75%的南药野生品种。

南药是中医药行业俗称,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地区包括湖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的全部或大部分地区所产的药材。

古语说“靠山吃山”,坐拥如此风水宝地,秤架人却时常感到“靠不住”,山多地少,加上在石头缝里“刨食”,日子过得紧巴巴,好日子何时才能来到?

近年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伐树卖木的传统谋生路难以为继。

黄剑雄手中掌握着从石头缝里“刨食”到“掘金”的秘钥,但找到秤架这块风水宝地,也着实费了好大功夫。黄剑雄早年供职于省卫生厅直属单位,辞职后,进入家族生意——中药材代理,掌握了中药材销售渠道。随着中药材价格不断上涨,他决定生意还是要回溯至源头:找一块宝地种好药材。

黄剑雄要种的白芨药材,是一种适宜在当地山林生长的止血消肿类中药材。为此,他跑遍了国内19个省区的种植户,分析各地农户的经验教训,收集基础数据。同时,在广东省内粤东西北共取24块试验地进行试验田实验,最后选择在白芨生长的最适生区域——秤架瑶族乡。

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树林下,秤架茂密的森林和逐级而上的山坡,成为黄剑雄心中的风水宝地。

阳山县三连阳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黄剑雄在秤架瑶族乡茅坪村一开始租了500亩山坡地种了白芨。据他分析,“从海拔、气候、降雨量等80个因素来分析,秤架是全国最适合种植白芨的地方,从最近的产品检验来看,秤架的白芨从密度、硬度、胶质含量等均优于云贵地区的产品,这说明秤架这个地方原生态环境好,没有受到人为污染,产品品质、药性效果最好。”

“上山下乡”

租了地,种下白芨,黄剑雄过上了“苦行僧”的日子。他倾尽积蓄,默默打造阳山优质南药品牌。

2018年底,三连阳公司从茅坪村数百亩林地上,收获了数年间陆续种下的近3500公斤“白芨”干品。黄剑雄说,市场价最高时,每公斤干品白芨能卖到1400元。这当中,有不少是茅坪村百余户村民产出的。

一些人受黄剑雄公司雇佣,在白芨种植林地打零工,每天能拿到75元至120元不等的工资,每个月可以拿到2000元左右。有的人选择了跟公司合作,以从公司低价购买种苗、接受公司技术指导、采挖成品销售给公司的方式,开启属于自己的林下经济事业。

渐渐,白芨成为改变茅坪村人生活、让外出务工者回归故土的动力。三年前,唐伍贵和妻子回到茅坪村,利用自家林地和一部分租用地,种下34亩白芨。根据白芨的生长特征,再过两年,夫妻俩便可通过第一轮采挖,以130元/公斤的鲜品价格卖给公司,预计获利超40万元。

“白芨附加值高,采用原生态种植手法,天天除草,下有机肥,但是投资成本高,每亩需要投资3至5万元不等,6年才能获得回报,有些农民不敢参与种植,所以我们建设了实验室,并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广东省药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准备降低种苗的成本,让广大村民有机会参与林下经济种植,成为村民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利器’。”黄剑雄说。

2018年10月,三连阳公司被省林业厅(局)认定为“广东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黄剑雄介绍,该公司陆陆续续已种植白芨近6000亩和500亩黄精,从今年开始,公司将逐渐加大引入农户参与的规模,让更多人从中获利。

黄剑雄有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他说,阳山县是国家生态功能区,也是广东水资源涵养区,农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这几年来,他们公司紧紧抓住农户实用型人才的培训工程,深入荒山村落,摸索出一套口语化的方言教材,严守药材质量底线,为进一步产业化奠定了基础。“这几年,我们准备投资上亿元建设中药材加工厂,从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二三产业业态融合。”

“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作为落后山区,秤架要吸引类似黄剑雄这样的人才‘上山下乡’,带领乡村振兴发展。”陈卫江说,秤架瑶族乡要以创建省级森林小镇为主抓手,充分发挥良好生态环境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类人才,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打造南药特色小镇,积极推广南药种植。

百花齐放

一花引来百花开。

不止白芨种植,广东华康源中药材种植基地、瑶花芬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金银花等多个药材种植基地,在近年被陆续引进秤架。

春雨绵绵,行走在秤架大陂村——省定贫困村的田野上,到处散发着被雨水沤烂了的枯草败叶的霉味,融混着树苗野草发出来的清香。

一排排黑色薄膜下,种下已有半个多月的金银花正吐露嫩绿的新叶。 清远日报特约记者 卢志满 摄

土地整治整合500亩田地上,一排排黑色薄膜下,种下已有半个多月的金银花正吐露嫩绿的新叶,瑶花芬芳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场负责人丘天带说,整个项目总共投资200万,种植金银花时,每天都有40多位附近村民在此务工,每天能拿到100元左右的工资。帮扶单位——广东电大亦看好其项目,投入10万元入股专业合作社,有劳动能力的贫苦户每年可获得相应的分红收益。

丘天带表示,金银花一年苗亩种660棵或1000棵,亩产30公斤或50公斤左右,两年苗亩产50公斤左右。当年种植,当年收益,三年后进入丰产期,平均亩产干花达150-200公斤,每公斤市场价在160元至190元不等。

“金银花适应性很强,喜阳、耐阴、耐寒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成活率高,具有清热、解毒、抗炎等多种功效,是多种中成药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且产龄高,达30多年,花期长,从5月下旬一直开到10月,届时可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又为秤架增加了一个旅游景点。”丘天带说。

慕名而来的还有广东华康源药材资源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于去年年初在秤架村英明村小组租下60亩土地,种植中草药“对叶百部”,三年药材成熟便可销售上市。

但该公司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此,今年该公司计划在秤架瑶族乡杜菜村建设中药材种植回收初加工厂区,年产量约5000吨左右中药材加工生产线,总占地面积2000平方左右。

这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种苗培育、半成品加工及中药材研究于一体的公司,专门针对小叶青天葵、独角金、玉竹等南药特色开展产、供、销工作。

目前100多亩的苗圃育苗场正在秤架村建设中,最终计划将育苗成功的中药材种植在秤架全乡5万亩山林地上,采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户参与积极性和收益率。

灵芝、仙草、菊花……一批南药特色产业正准备在秤架这个风水宝地“跃跃欲试”“百花齐放”。

“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清远重要讲话精神,转变观念,努力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让老百姓‘不砍树也能致富’。”陈卫江说。

“生态守护者”

蓝天白云常做客,青山碧水入画来。

阳山县委书记余国平在传达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李希在清远调研的讲话精神的会议上强调,全县上下要做好生态屏障守护者,要以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为底线,让阳山蓝、阳山绿成为阳山底色,守住底色,并使之变为发展“王牌”。

秤架用实际行动践行阳山县委县政府这一核心理念。南药种植需要原生态,秤架生态优势正是南药基地立足的根本,所以南药种植实施“减法”——不使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天天除草,推广有机肥,让更多绿意笼盖四野,“产业生态化又正好守护着生态屏障,保护好秤架的绿水青山。”陈卫江说。

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亦不能牺牲环境来实现。

“2018年没有找过人借钱。”伍文发说这话的时候,面带笑容,脸上皱纹舒展开来,露出一排牙齿。

秤架瑶族乡秤架村洋坑村小组村民伍文发,属于贫困户。由于身患疾病,无法干重活,他使出全身力气,也抬不起四十斤重的麻袋。家里的重活,都由老婆来干。两个孩子在读小学,一个十岁,一个十二岁。

秤架村属于省定贫困村,省民委是该村的扶贫单位。省民委通过产业扶贫,出资为贫困户搭建了鸡舍,联系到了清远市一家大型专门进行家禽产品产业化生产经营的企业,由该企业提供鸡苗、提供养殖技术,指导该村贫困户养鸡。伍文发属于其中之一。

洋坑村小组,群山环绕,绿水横流。空气清新,种植出来的玉米、大米等农作物,原生态、无污染,有助于养成健康的家禽。

2017年年底,鸡舍修建完毕。2018年1月,伍文发开始经营鸡舍,5月份,第一批鸡养成出笼,卖掉8000多只鸡,除去成本,盈利一万两千多块。10月份,第二批鸡养成出笼,卖掉9000多只鸡,除去成本,盈利一万四千多块。

伍文发说,在此之前,由于自己身患疾病,干不了重活,不能在家务农,也不能外出打工。因此,只能靠低保养家糊口,为了家庭生活,他要经常向亲朋好友借钱。2018年,伍文发和老婆养鸡一年,不仅不再找亲友借钱,还还了一部分债务。

该项目能够得到秤架瑶族乡党委政府的首肯:粪便全部用作蔬菜种植的肥料。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秤架10个行政村均实现“一村一品”。

漏水村种植三华李、葡萄、梨等水果约1400亩;秤架村“对叶百部”种植示范基地已建成;大陂村通过土地整治整合,连片种植金银花500亩;五元村建立65亩红芽芋种植基地和200亩南瓜种植基地;杜菜村种植砂糖桔近1000亩;东坑村发展番薯干加工;茅坪村种植白芨近6000亩;太平洞村、炉田村、大坳村种植茶叶、香菇、兰花等。

这些产业均实现“三减”“三增”——减少化肥农药和除草剂,推广节水农业,切实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广旱作农业,优化种植结构,也让土地喘口气。

“把‘绿色生产’的基础夯得更实,让一棵棵‘绿苗’在春风里茁壮生长,唯有这样,‘绿色’才能真正成为秤架发展的底色,南药小镇才能够真正实现。”陈卫江说。

立足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篇文章,秤架已走在路上。

来 源 | 清远日报记者 林良田 王喜闯 特约记者 卢志满 通讯员 伍镓祺

编 辑 | 阿苗

校 对 | 喵果果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