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从山多路窄到“三高一铁”,怀集交通发展经历了什么?

怀集发布
+ 订阅

年长的人,或许还记得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珠三角回怀集

到广宁和怀集交界时

就可以看见路边一块提示牌上清楚地写着

“怀集山区,山多路窄,小心慢行”

这指示牌,便是怀集过去交通的真实写照

县交通局退休干部郭亦辉说:

上世纪70年代,基本都是水上运输,因为成本低、装货量大,所以水运占了很大的比重,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慢,后来追求快速度,水运就慢慢不行了。

90年代,县交运公司成立之初,一共就10辆车左右,不仅车班次少,而且人多买票难,去一趟广州,单程就超过6小时,平均时速就30公里,还要渡五六次河,出行实属不易。

市民梁阿姨说:

记得1992年,我第一次去佛山工作,道路还是沙土路,汽车一路颠簸了5个多小时才到,太苦了,跟现在真的没法比。

现在怀集感觉一年比一年好,交通越来越发达,选择也多样化,更方便了!

随着经济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升级

2010年10月,二广高速怀集段通车

打破了怀集没有高速公路的“囧态”

县粤运汽车站站长陈红芳说:

二广高速通车后,怀集到广州只要2个多小时,车上有空调、电视、网络、也能充电,功能越发多样化。

据统计,2014年上半年

怀集粤运车站运往各地旅客

最高峰时每日达300多趟次

14000多人次

2014年12月26日

贵广高铁正式开通

怀集从此进入高铁时代

为群众提供更加快捷、省时的出行方式

市民郭女士说:

我在周末经常约朋友们乘坐高铁到广州游玩,坐高铁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而且还不晕车、不塞车,去哪里都很方便,在这样的年代,感到很开心、很幸福。

“快”时代的到来,群众出行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从风靡一时的“凤凰牌”自行车到摩托车,“不限载”公共汽车到多功能空调大巴、新能源汽车,再到方便快捷、速度快的高铁转变,标志着怀集的交通发展由“走得了”登上“走得快”再向“走得好”飞跃。

如今,怀集“三高一铁”

便捷交通架构的逐渐完善,

让昔日的山城不再受“困”,

方便了群众出行,

满足了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来源:县新闻宣传中心

记者:陈友 徐槿 通讯员:谢丽娟

编辑:孔维维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