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流街道龙眼村,邻近勒良路,距离清晖园大约7公里,20分钟车程就能从顺德这座著名的岭南园林走进顺德这个以龙舟文化为特色的岭南水乡,感受这个古村落的动与静。
近年来,龙眼村围绕省级非遗“龙眼点睛”习俗,大力推进古村落活化、特色水乡建设、美丽文明村居建设,营造和谐宜居环境,打造“龙眼点睛”文化品牌,宜居宜游的水乡龙眼越发迷人。
水乡的传承 | 陈家鸣
围绕省级非遗“龙眼点睛”习俗
开展村居改貌工程
在龙眼市场公交站下车后,顺着环村路往里走,便能看到龙眼村湿地公园。走在平整干净的休闲小径,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站上古色古香的亲水平台,还能看到流淌的河水和古旧的石桥,俨然一幅宁静悠然的水乡画。
龙眼村湿地公园 | 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
这座湿地公园自去年中旬开始动工修建,公园沿着蜿蜒的河涌而建,长400多米,总投入超过300万元,今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原来杂草丛生的闲置地,摇身一变成为靓丽的公园,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为村民添了一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事实上,对于着力打造龙舟文化,推广旅游生态品牌的龙眼村来说,文化是核心,环境是基础,村容村貌提升不仅是村民的需求,也是长远发展所必须要做的。因此,自2015年起,龙眼村开始对太尉庙、点睛台等古旧建筑进行修缮活化,投入资金用于文化传承设施建设,包括龙船澳、龙船阁和周边环境改造、重建龙渚初关古建主体建筑等,传承和保育好点睛文化。
太尉庙
同时,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落地,对水环境、河岸景观、村路等进行改造提升,建起了龙眼村史馆,把旧学校改造成德康园综合服务中心,整体提升龙眼村形象,塑造宜居宜游的村庄环境。龙眼村民坚叔表示,近年来村内环境变化很大,尤其德康园长者爱心饭堂的开设,让他能够和众多长者一起吃上美味的饭菜,还有活动的场所,十分开心。
今年,龙眼村计划投入600多万元,推进观音庙广场、环村路东线工程、七队人行拱桥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值得一提的是,龙眼村在龙眼市场正对面的公园里修建了一个宽约8米的埠头,工程将于近期完工。今年的“龙眼点睛”习俗活动上,这个埠头就能派上用场,方便龙舟队伍停靠上岸。
龙眼市场对面公园建了一个新埠头
将龙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
小学开设龙舟说唱社团
在上月末举行的“巾帼心向党 三月展风采”——2019年龙眼健身队成立11周年暨第五届“3861”龙眼曲艺学员才艺展示暨“政法巾帼 情暖村居”晚会上,龙眼幼儿园师生带来了节目《鼓震龙腾颂升平》,小小的孩子挥动手中的棍子,用力敲鼓,还有的孩子舞动着小狮子在舞台上跳来跳去。龙眼小学的学生则带来了龙舟说唱。
如此富有龙舟文化特色的节目,得益于龙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龙眼村“龙眼点睛”习俗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除了围绕点睛文化开展古建筑修缮活化、村容村貌提升工程,龙眼村还将龙舟文化植入校园,从小提升学生对龙眼村和“龙眼点睛”习俗的认识,传承和发扬龙舟文化。
龙眼点睛 | 梁国光
早在四年前,龙眼小学就将传承龙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在三到六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主题。
三年级学生从了解龙舟的特点开始、熟悉龙舟制作过程、知晓龙舟制作师傅的故事,并用橡皮泥DIY龙舟;
四年级学生则了解龙舟饮食,如龙舟粽、龙舟饭的起源、制作方法及意义等,学习包粽并亲口品尝;
五年级学生则进行“旱地划龙”游戏,有人负责龙头、龙尾,有人负责打鼓,传承龙舟精神,这个学期还从中独立发展出“龙舟说唱”社团;
六年级学生则前往太尉庙采访“龙眼点睛”,大家根据想了解的内容自由组队,比如了解龙眼点睛的历史、流程、意义,游龙的路线等,并将采访拍摄的图文素材做成一个PPT进行汇报。
龙眼小学龙舟说唱社团说唱龙舟 | 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
去年,龙眼小学还成立了龙舟说唱社团。当时正在读五年级的陆梓键成为了社团的首批成员之一,在去年五月初三当天,他和3名社团成员就在五月初三当天进行了演出。校方表示,将龙舟文化开发成校本课程、成立龙舟说唱社团,是希望将团结、拼搏、协作的龙舟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龙眼小学龙舟说唱社团说唱龙舟 | 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
围绕“龙眼点睛”习俗,外提环境,内承文化,龙眼村正在谱写一曲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龙眼之歌”。在即将到来的农历五月初三,龙眼村又将如何演绎这首以“龙眼点睛”为灵魂的“龙眼之歌”呢?
戏水助兴 | 张春生
龙眼村
龙眼村地处顺德中部,珠三角腹地,勒良路与凤翔路交汇处,距离顺德区中心约4公里,距离勒流中心以东约7公里,辖区总面积4.83平方公里。龙眼村耕地面积有5,000多亩,其中经过高标准整治的基塘有4,537亩,耕地总体分为济农围、雁岗、木桥、吐库朗共4个区域。
龙眼村历史悠久,古称龙渚,村落环三岗(大岗、石岗和圆岗统称永安山)而建,与蚕岗一脉相连。据传三千多年前,三岗露出海面,称为渚,有渔人以捕鱼为生。沧茫的滩涂随珠江沉积而成湿地。有“贝丘遗址”为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土有砗磲、礌、蚝各类动物贝壳和古陶残片)。西汉时期以蚕岗和演水之间的村落为中心称“瓮城堡”(后改称“石涌堡”),当地居民部分逐渐迁移至龙渚圆岗一带开村立业。
龙眼村有五大特点:一是古,有三千多年沧桑史;二是水乡文化积淀;三是祠堂、庙宇、庵堂多,三教并存,中西文化兼容;四是龙船的点睛文化长盛不衰;五是人们勇于进取,励志革新的精神。
“龙眼点睛”习俗
顺德有个古俗,龙舟五月初一划北门乡(今新滘),初二划东门乡(今云路),五月初三必到龙眼点睛,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舟初四划大门乡(大门),初五划大良河,初八龙潭拜龙母。
五月初三日,各乡龙舟云集龙眼,龙船靠岸,龙头上岸,埠头鞭炮齐响。船手卸下龙头、龙尾、龙牌,众人簇拥着进入太尉庙,并置拜帖,村中德高望重老者,手拈满蘸朱砂新笔,点画龙睛,口中喃喃“万事胜意”,更笔点龙颈、龙牌、龙尾,在塞龙眼叶入龙口。村民带子携女,抚摸龙头龙须,祈求安顺吉宇。
旁立“庙祝公”向客人递送欢迎帖,上书“光临”二字,左下角刻印庙名。同时,递送上米酒一对,鲜果数对、龙耳一把。客人则回以生果数对及回帖一份。
随后,客人接取“龙符”。“龙符”也称“龙船符”,折为三角,内书吉祥语。据说,佩戴此物,深具镇惊妙用。“点睛”完毕,龙头从殿内左侧门进,之后,从右侧门出路,俗称“行大运”。
拜祭后,船手登舟,绕龙眼村河道一周,接受各片“社工”递送的礼物与祝福。点睛间,常是水龙、旱龙并进,在凤凰花映衬下,分外热闹。
走村居发现勒流
①稔海:一条鳗鱼,兴了产业,富了乡亲
②富裕:千年村落劲吹古韵新风
在看点一下 大家都知道
素材来源:珠江商报、龙眼村、勒流政务网
综合整理:匠心勒流微信编辑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