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州市桂东革命纪念馆内毛泽东塑像
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红色革命的源头,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战士,也留下了许多红色景点。
湘南起义
1928年1月上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境。1月12日,智取宜章城,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随即,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并组建了宜章农军。在粉碎国民党军许克祥部反扑后,于2月6日建立宜章县苏维埃政府。
与此同时,在中共湘南特委和各地党组织领导下,工农群众纷纷起义。工农革命军第1师先后协助当地农军占领郴县、资兴、永兴、耒阳等县城,并相继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3月中旬,湘南特委在永兴县太平楼召开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
20世纪80年代,为纪念由朱德、陈毅和中共湘南特委共同领导和组织发动的伟大的湘南起义,原郴州地委根据老一辈革命家同志提议,由原郴州市第五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决议:建立湘南起义纪念馆。
2010年,湘南起义纪念馆建成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继纪念馆后,周围相继兴建了湘南起义纪念塔、郴州烈士碑廊、湘南起义烈士纪念亭、夏明震烈士纪念碑等纪念设施。纪念馆的建立将还原历史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惠民与观展趣味相结合,对宣扬湘南起义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湘南起义纪念馆
郴州市烈士公园(内有湘南起义纪念塔、郴州烈士碑廊、革命烈士纪念亭、夏明震烈士墓、湘南起义纪念馆等革命遗址)
纪念馆立足于湘南地域文化特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本功能,全方位展示了湘南起义历史全过程。风展红旗惊天下,百万农军出湘南。由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在我党革命史上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和重大历史意义。湘南起义纪念馆珍藏的是红色记忆,传承的是革命精神。
在现今和平时代里,我们更应该知道和平来之不易。通过近距离接触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实物,聆听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解读一段段弥足珍贵的文字、图片,去感受先辈为了革命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用同样的精神去努力生活。
汝城会议
1927年11月26日至28日,朱德在此主持秘密召开湘南、粤北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策划湘南起义,史称“汝城会议”。会议制定以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打先锋,以汝城为中心发动湘南、粤北起义计划。“汝城会议”为湘南起义做了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的充分准备,是湘南起义纲领性、方向性的重要会议,对湘南起义起着决定性作用。
湘南起义汝城会议旧址
湘南暴动
大革命失败后,湘南地区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仍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冬,中共湘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的指示,在农村中建立暴动队、赤卫队,为武装起义作了准备。
1928年1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队伍,由广东折回湘南举行了年关暴-动,建立了湘南第一个红色政权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并且在宜章县设立湘南起义指挥部。利用宜章县委委员胡少海的关系,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的武装,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打开监狱,解教出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工农武装一万二千余人,经耒阳、安仁、茶陵向井冈山地区转移,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湘南暴动指挥部旧址
鱼水情深
1. 三项规定六项注意
毛泽东深知没有纪律或纪律不严的军队,是得不到人民群众拥戴的,而失去民心的军队必然走向倒行逆施的军阀主义道路,最终被历史抛弃。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就要求部队官兵对待人民群众说话和气,买卖公平,不拉夫,不打人,不骂人。同年10月在江西省遂川县荆竹山动员部队向井冈山进发时,站在雷打石上首次规定了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
1928年1月部队进驻遂川县城,分散到县城周围农村发动群众时,提出了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
1928年4月3日部队到达湖南省桂东县沙田村,毛泽东在沙田镇沙田圩“三十六石丘”田边的土台上,向工农革命军和地方赤卫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建军宗旨教育,向全体官兵正式宣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旧址
2. 半条被子
除了用严明的军纪保证群众的利益不受损害外,共产党人更是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寒冷的漫漫长征路上,风餐露宿的三个女红军战士却要把她们唯一的棉被送给家徒四壁的村民,被拒绝后还坚持剪开仅有的被子把半条被子留给村民。这种坚持与民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才是共产党赢得群众支持、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