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著名教育家梁伯聪:一生潜心教育,写出“半部嘉应州志”

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典章随世有通行,朝代而今既改更;欲为后人知旧制,费词不惜说分明。”在《梅县风土二百咏》的前言中,梁伯聪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写就诗集的目的,便是想要让后人知道嘉应州往事。

《梅县风土二百咏》被誉为“半部嘉应州志”,客家研究学者言必提此书。书籍为梁伯聪的儿子梁挺生及梁京熹,将原稿在香港影印出版。梁伯聪出生于书香世家,“以学优补廪,不求仕进”,以教学终其身。著名画家林风眠,诗人、雕塑家李金发等均为其学生。

梁伯聪一生淡泊名利,教学之余,常以诗、书、画陶情。其七十自寿联有云“四时闲作业,人来问我,祇知花鸟怡情。”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费,“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饭,一生清福”是他的追求。

梁伯聪旧照。

以教书育人为乐 为林风眠、李金发之师

在梅江区西郊街道十甲尾、黄泥墩、月影塘、禾好塘、更楼下一带有个叫“红杏坊”的地方,沿着小巷走进这片社区,散落的池塘被古色古香的建筑包围,仔细看这些建筑的名称,联科第、醉经居、仁风楼、贻谷楼、鹤和楼、节操楼、都察院、秋官第、活泉书室……无一不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

梁伯聪的故居鹤和楼,位于人文鼎盛之地红杏坊。

这些建筑的居住者均是“红杏坊”著名的书香家族。梅州民间一直流传的佳话“上市梁,下市黄”中的梁氏便居住在此,指的便是梁伯聪家族,鹤和楼为梁氏一族的祖屋。

梁氏一族可谓人才辈出,世代崇文重教。梁伯聪的曾祖父梁慎桢是嘉庆十六年进士,官至内阁中书、礼部郎中,后人称为礼部公。祖父梁心镜在道光二十八年考中举人,曾在福建任州官,人称刺史公。他的叔父梁国瑞也是举人,另一位叔父梁国璿则是廪生,是黄遵宪的妹夫,梁家与当时嘉应州的另一名门黄家有多重联姻之谊。

梁伯聪在光绪甲午年(1894年)考中秀才。他于1871年出生,彼时的梁家在梅城名声正旺,受人尊崇。梁家藏书甚丰,梁伯聪自幼聪明伶俐、喜爱读书,特别热爱研究历史。

早年,梁伯聪曾跟随两位叔父梁国瑞和梁国璿参与《光绪嘉应州志》的编校工作,为他系统地整理梅县历史、了解梅县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除了文学方面的造诣,梁伯聪还在书、画等方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并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著名作品。为了将自己的所学教授给更多人,为嘉应州培养更多人才,梁伯聪走上了教书生涯。先后执教于嘉善女子中学堂、女子师范、梅州中学(省立第五中学),以国文、图画启迪学生成材。退休后,曾获得教育厅颁发长俸(特殊津贴)的殊荣。这种待遇是梅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位。

走进梅州中学,古色古香的韵味扑面而来,这所已有115年建校史的学校,曾是岭东最负盛名的学府。梁伯聪在梅州中学执教长达34年,可以说他一生中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梅州中学中度过的,这期间,他培养了诸多人才。

梁伯聪教学的方式极为特别。教授国画课程时,他将学生习作逐一展示,命学生给分。他的儿子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说到这样一个故事:一次课堂上他展示了林风眠的国画画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有的说90分,有的给满分100,梁伯聪摇摇头说:“不恰当,应给120分!”学生们都很惊奇。梁伯聪接着说:“满分是臻完美,另给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奖其画天才横溢,画内另藏意境;假以时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风眠日后成为中国现代顶级油画大师,海内外誉之为“世纪先驱”。

除了林风眠之外,著名的雕塑艺术大师李金发,教育学家钟皎光、孙亢曾,美术理论家林文铮等都是他的学生,受到他的熏陶。“他勤勤恳恳教书,以教书育人为乐,将自己的所学所知所想,传教给学生们,以这样的方式为家乡做贡献。”《梅州侨乡月报》主编刘奕宏对客家文化颇有研究,他说,梁伯聪身上有文人雅士的清高,虽满腹经纶,却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的方式奉献自己的才学,得到了当时及后世人的尊崇。“他当之为愧。”

多才多艺 写就诗集向世人介绍嘉应州

梅州中学图书馆里收藏着两个版本的《梅县风土二百咏》,为学校馆藏“宝物”。这两个版本的书籍皆为梁伯聪的儿子梁挺生及梁京熹根据原稿,分别于1969年和1997年出版影印。其中1997年的版本还收录有梁伯聪的《酣雪楼诗钞》及他生前曾出版的《酣雪楼主人自寿诗联》。

《梅县风土二百咏》为七言咏事组诗,组诗名虽为梅县风土,其实说的是整个梅州及部分梅州周边的客家地区。诗中记录了区域内的风土民情、人文地理、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名胜文物,同时还有梅州的人物、物产等,可以说是一部客家文化的“史诗集”。被世人誉为“半部嘉应州志”。

在写就此诗集时,除了有早年间参与《光绪嘉应州志》编校工作所收集的资料外,梁伯聪还查阅了许多资料,走访各区域,与当地人接触,获得诗集的素材。诗集用词用语通俗易懂,易于流传。

诗集中提到:“旧姓今存杨古卜,大多族谱祖闽方,女鞋豆腐仍原样,宁化人来说故乡。”便说到了梅州客家人中有许多从福建农化迁徙而来。

“梅峰梅水古名州,峰在西街烟户稠。环麓尽为民居绕,欲登峰去路无由。”介绍了梅峰的位置和变迁,对于经历了沧海桑田后的今天,对了解梅县自然风物的历史情况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阴那山》诗中,梁伯聪写道:“阴那五指插天强,水色山花无尽藏。双柏荣枯千载立,更多灵异志书详。”则讲述了灵光寺“生死树”的现象。

“丈夫抛却旧田畴,辛苦谋生去远游。三月春耕劳不得,竟教织女作牵牛。”这首诗中说的是梅县男子多往南洋谋生,把田间劳作之事交给了女人,当时产生了大量的华侨人家。

……

《梅县风土二百咏》中有诸多此类诗歌,以简易的方式向世人描绘了位于中国南方的这座小城。“他的诗歌为梅县的历史、民俗留下珍贵的记录而载入史册,后人对《梅县风土二百咏》的评价颇有诗史之誉,可见世人对这本诗集及他个人的推崇。”刘奕宏说,梁伯聪的诗作,质朴无华,情感浓郁,充满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显现出深厚的国学功底,又融汇了客家民歌的纯朴风格。

除了写就诗集外,梁伯聪还有大量的书、画流传于世,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

老家梅县区石扇镇的邓伟声是一位建筑行业商人。2003年,一位爱好收藏的朋友以字画抵债,偿还对他的欠款,不料邓伟声竟因此而走上了字画收藏之路。

梅县区石扇镇的邓伟声收藏的梁伯聪书法作品。

他主要收藏当代广东籍名家作品,数量已达1000多幅。在其藏品中,7帧梁伯聪书法作品是比较“有年代”的。临汉碑三则、临《砖塔铭》、临石鼓文、录欧阳修《鹎鵊词》、节录韩愈谒衡岳庙诗及两帧赠“公量仁兄”的作品。这些作品中展示了梁伯聪深厚的书法功底,无论楷书还是隶书,均苍劲有力,线条流畅而美观。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位于兴宁的故居光裕庐大门匾额“光裕庐”三字即为梁伯聪的真迹。

严师慈父重家风 梁氏家族人才辈出

走进梅江区委组织部老干中心,主楼上的“梁挺生博士老人活动中心”赫然入目,据了解,此楼为梁伯聪的儿子、曾任美国国际学校校长梁挺生捐资修建。在梅州,许多建筑物名字、地理标志中取用自梁伯聪一家。如伯聪中学、伯聪路、梁伯聪纪念大楼、梁挺生博士大礼堂、梁挺生博士实验大楼等。

除了是一名严师外,梁伯聪也是一名慈父。他勤奋好学,且极为自律,一生省吃俭用,不喝酒、不抽烟。他说:“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饭,一生清福。”这也影响了他的后代,他经常教导后人要好学向善,要热爱国家和家乡。

梁挺生在他的教导下,从小勤奋读书,曾在美国留学,于迈阿密州圣多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来梁挺生回到香港开办学校,曾任圣若望英文书院院长。数年后举家迁往美国,任美国国际学校校长。

在美国期间,梁挺生还从事养殖、地产和商贸业及多家金融机构,积累了一定财富。他热爱桑梓,情恋故园。为了回报母校,1997年捐款220万元建造“梁伯聪体育馆”,给其母校城西小学捐款50万元建设“梁伯聪纪念馆”,1998年捐款20万元购置体育器材,及捐款100万元建造“梁伯聪纪念大楼”。在梅州中学百年校庆时,梁挺生回到父亲曾经就职的学校参加庆典,先后又捐470多万元兴建梅州中学伯聪分校(现伯聪中学)。2006年捐85万改造运动场,改造运动场后又承诺捐资300万元扩建伯聪分校。

梁氏家族还出过许多医学类人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病理学奠基人之一梁伯强是梁伯聪的侄子。1916年从梅县乐育中学毕业后,梁伯强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并于1924年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同济大学病理学副教授。

1955年,梁伯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国家科委医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病理学会理事长。

梁伯强一生从事病理学研究工作,确立了严谨的尸体解剖制度,建成完备的病理学教研机构,对当时尚不清楚致病机理的肝硬化、鼻咽癌等病症提出了准确的论断,发表了《有关坏死后性肝硬化的问题》等著名论著;他注重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数百名病理学人才,是中国病理学研究的先驱之一。梁伯聪的另一位侄子梁仲谋亦于德国留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梁伯聪于1945年在家中病逝,终年74岁。“梁伯聪出生于书香世家,严于律己,并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后代及家族的后代,让读书成才成为后代人的追求,后人也是人才辈出。”刘奕宏说。

游人参观鹤和楼。 赖俊权 摄

■小辞典 

梁伯聪故居鹤和楼

鹤和楼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西郊街道办事处黄泥墩。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建筑占地面积接近1500平方米,共有68个房间,主体建筑坐西南向东北,为三堂一横枕式走马楼结构建筑。

门楼墙壁设有射击孔,具防御功能。门楼内置屏风门,上绘“鹤龄益寿 和气致祥”图,步入门楼是一个小巧的内庭院,右前侧有小斗门通往杂间。穿过庭院是上、中、下堂及横屋,横屋右前侧是内花园。从堂屋深入还别有洞天,“花头”后面建一进二层的私塾,或者是由于空间、地形上的需要,或者是建造者独具匠心的设计,这种左右不对称、形状不规则的自由式客家民居建筑在梅州城区并不常见。

堂屋内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工艺中最为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混合结构,保留卷棚、雀替等古建筑元素,采穿花、雕花、阴刻、描金、彩绘等工艺,以仙鹤、荷花、牡丹、麒麟、狮子、鲤鱼、古代人物等民族传统图案为主题装饰。

鹤和楼装修糅中西风格于一体,反映了主人审美情趣与创新开放的思想;私塾,寄托了主人崇文重教的初衷;花园里,与楼同龄的高大桉树见证了族中子弟孜孜求学的历程。该建筑结构特别,整体造型布局得宜、高低错落有致,既有古代庭院的神韵,又极具客家特色,蕴含着主人精心构造幽静典雅的居室文化环境,以此教育子孙、熏陶后代苦心。梅江宣

■撷趣

《梅县风土二百咏》

咏诗部分摘录及述评

《前言》

南檐曝日坐团时,絮絮谈来听不疲,撰就一编风土咏,俚歌窃比竹枝词。

不说荒唐不说私,只从事实下言词,个人传述留他日,举一惊将众漏遗。

词求通俗不雕镌,取制原宜在自然,力避淫哇删郑卫,无邪一语祖诗篇。

典章随世有通行,朝代而今既改更,欲为后人知旧制,费词不惜说分明。

住近环城述较长,别乡事迹未全详,他时倘有人赓续,欢喜吾军得大张。

出口成章不费思,自然天籁妙歌辞。肩担越岭随高下,嘹亮清声唱女儿。

——对客家山歌的描绘,客家妇女在乡间唱山歌,其声清越。

闲叉麻雀斗衣裳,分得薪津一份强。最是便宜公务奶,绝无义务呷公粮

——描述的是公务员待遇。抗战后物价高涨,政务给予公务员米津,计父母妻子人数多少而给,同为国民,妇人无任何义务呷公粮。

百花洲尾寺齐洲,佳话童谣志乘收。谁道千秋无应櫼,状元桥早筑江头。

——讲的是状元桥的故事。位于东山书院前的状元桥,因此处出状元而得名,是石桥改成的木桥,乾隆十一年知州王者辅重造石桥,更名为灵济桥。

邑侯非尽外方求,民国维新例改修。三十三年抡指数,宰官一一姓名留。

——清朝期间的制度是本省人不得做本省官,到了民国后改了此项制度。民国期间梅县坐镇的县长有54人,平均每位县长在梅州的时间不到九个月。

十九日辰三月中,太阳诞祝万家同。遥遥三百年前事,犹记明亡念不穷。

——“太阳生日”是梅州城乡各地民众特有的一种节日。兴起于明末清初,流行于梅县、大埔。“太阳生日”为农历三月十九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备着三牲果品敬太阳,口中念着《太阳经》。

武庙门前水一方,临刑旧号杀人塘。填沟辟土锄荆棘,化作庄严运动场。

——明代程乡县主簿王腾为使当时地方军队有一个较武习骑的场地,于嘉靖七年(1528年)在县衙东面修建了东较场。清末至民国20年,这里成为了处决罪犯之地。为发展体育运动,民国24年,由当时的县长主张将东较场改为大型体育场,后成为梅州人踢足球运动之地。

学校森森六百强,大医院与大书坊。银行交错中央部,冠盖如云盛一方。

——描述的是梅州当时的概括。梅州当时有小学600所,大学一所。黄塘有一家医院,设备齐全,为东江、韩江之冠。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皆有分局在这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广东省银行、县立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林立城内外。地方人士游学国内外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不计其数。商人营业在千万元以上的许多家。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作者】张柳青

编辑 马吉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