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国产剧缺乏精品,似乎正成为一种缺乏诚意、流于表面的牢骚,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我们还想在今天看到《潜伏》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剧同时打擂台的情形,实在有些困难。”
本文受权转载自“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曹吉利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遥远的2009年是一个信息量很大的年份。在那一年,很多日后常常被人提起的经典剧集,一部部登上荧屏。
头一回展露普通人买房难题的《蜗居》,奠定海清“中国媳妇”地位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折射国产情景喜剧落日余晖的《爱情公寓》,制作精良的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与《亮剑》齐名的抗战剧《我的团长我的团》……
以及一部叫做《潜伏》的谍战片。
《潜伏》宣传海报。
3月31日,靠着苏明玉又火了一把的姚晨,转发了一条旗下工作室的微博,内容很简单:
“翠平,好久不见。你还好吗、老余回家了吗?”
在《潜伏》首播十周年的日子,一下子把观众又拉回那个紧张的故事里。
《潜伏》好看,这一点毋庸置疑。
深远的立意,生动的人物,经得起推敲的台词,值得反复玩味的演技,光是这几点,就足以让这部剧在当年的一批优秀国产剧中脱颖而出,直到十年后,仅仅“翠平”两个字,就能唤起无数观众记忆中的画面。
谍战剧拍好不容易,把敌人塑造成弱智,可能会引起观众的抱怨,情节稍微复杂一点,又容易漏洞百出,尤其是深入敌后的主角,一不小心就成了百战百胜的无敌英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万人迷,让观众看得哈欠连连。
《潜伏》之前,也有一部质量和口碑都不错的谍战剧《暗算》,可惜导演加主演柳云龙还是没能完全走出某种自恋情结,以至于剧中演技一流的陈数和王宝强,还要过很多年才能被承认。
陈数在《暗算》里扮演黄依依。
再看《潜伏》,配角个个出彩,却也没有喧宾夺主,爱情和谍战两条主线互相交织,也常蹦出幽默的桥段和金句,为之后绵延至今的谍战剧热潮开了个好头。
2011年的《借枪》,2012年的《悬崖》,2014年的《北平无战事》,2015年的《伪装者》……
而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乡下女人王翠平坐着摇摇晃晃的马车,去假扮小眼睛余则成的老婆说起。
01
这是一部演技检验手册
《潜伏》热播之后,导演加编剧姜伟一连得了好几个最佳编剧奖。如果看过小说原著,大概就能理解,这些奖得的是多么实至名归。
龙一写的《潜伏》只是一部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其中关于翠平和余则成的爱情几乎没有施展什么笔墨,只有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一段:
这时,翠平突然说:跟你在一起住了两年,我已经没法再回去嫁人了,你一定要回来!
这是翠平第一次对他提出私人的要求,他无法形容自己此刻是个什么心情,只好实话实说:我很难再回来了,送出情报之后,你还是回游击队去吧。
感情刚刚萌芽,戛然而止。
小说的结尾余韵悠长,但并不能满足电视观众的胃口,而导演姜伟则一口气把它扩充成一条长长的爱情线。除了翠平和余则成的爱情,还丰富了很多小说中没有展开的人物和情节,撑起了整整三十集的内容。
余则成和翠平。
先不说主角,光是盘一盘几大配角,也让人无限回味……
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中,嗓音深沉,眼袋低垂,就差把“老奸巨猾”四个字写在脸上了。不过,老吴虽然心眼多,但基本没用在工作上,忙来忙去只为了两件事:一是用副站长的位子,引诱几位手下内斗,坐山观虎斗,二是疯狂敛财,为以后做准备。
吴敬中的种种谋划,用他剧中的一句话就足以概括:
“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我研究了十五年,最后的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贵有自知之明,比如站长就知道自己厚颜无耻。
再说站长的几位手下,莽撞粗鲁的马奎不必说,李涯和陆桥山确是两个极其出彩的配角。
前者李涯对国民党政权忠心耿耿。面对即将到来的历史巨变,军统天津站众人各怀心思,李涯依旧对余则成紧追不舍,好几次险些使其暴露身份。
李涯临死都没有放弃查出余则成。
后者陆桥山则沉迷办公室政治,一心要把副站长的位子收入囊中,最终谋划失败,被逐出军统天津站。不过不久之后,陆桥山又时来运转,卷土重来,却想不到在“唯一的朋友”余则成手中丢掉性命。
尽管历史背景设置在几十年前的解放战争时期,但陆桥山在办公室的种种精明和失误,都给了观众足够强的代入感。
主角还有一个说话结巴的邻居,谢若林,是一个职业情报贩子。和吴站长相比,他更加不掩饰自己的金钱崇拜。那句著名的“现在放这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根儿是高尚的,哪根儿是龌龊的”几乎道尽了这个人物的人生追求。
说话虽然结巴,但是有理有据,不得不服。
《潜伏》中的各路角色是如此精彩,以至于很多年之后,看着因为李达康火了的吴刚和因为崔中石火了的祖峰被称为演技派,很多观众才想起来:这不就是当年的陆桥山和李涯吗?
回看《潜伏》,就是一本大大的演技检验手册。从这里走出来的演员,不会错。
02
“现实只允许他悲伤一个晚上”
有人说《潜伏》的本质是一部爱情剧,这么说不无道理。因为翠平和余则成之间爱情戏的重要性和精彩程度,丝毫不逊于紧张刺激的谍战。
革命题材和爱情题材的结合,是将两种浪漫情怀捏合在一起:在严酷的斗争环境里,一对男女日久生情,还有比这更浪漫的爱情吗?
老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之所以有特殊的魅力,原因也许正在于此。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余则成和翠平的爱情好看,还源于一种错位感:一个是城市知识分子,训练有素的特工,一个是乡下的农妇,大字不识一个,但当一个还在为信仰纠结的时候,另一个已经是老党员了。
这种沉稳和鲁莽、知识阶层和劳动阶层、含蓄和直白、成熟和青涩的对立,让之后矛盾的产生以及和解变得顺理成章,也比单纯的并肩战斗更耐看。
《红色娘子军》中的吴琼花和洪常青,《亮剑》里的赵刚和李云龙,《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和褚琴,包括前两年《父母爱情》中的江德福和安杰,都有这种错位感。
《潜伏》中的翠平和余则成,一开始是格格不入的,因为翠平实在无法适应一个贵妇的身份——即便对外公开她是从乡下而来,而余则成一度也认为翠平无法胜任这项任务。
刚刚出场的翠平一身土气。
比如有一处情节,从未听过消音手枪的翠平问余则成:“有消音机关枪吗?”余则成随口回答:“有消音手雷,你要吗?”留下翠平在原地一脸懵逼。
上面是科普时间。
下面是玩笑时间。
还有一回,不识字的翠平请余则成替自己读信,余则成假装信是翠平的上级写来的,小眼一眯,计上心来,借着读信的机会,顺势把自己对翠平的要求说了一遍:煮好咖啡,演好太太,听余则成的话……
男人都是大猪蹄子,看看这封信的真实内容是什么。
翠平虽然不识字,但又不是傻子,一眼就看出了破绽:短短一封信,哪来这么多字?
众所周知,批评之前要先夸奖一番。
余则成夹带私货。
笑容渐渐消失。
两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在三十集的剧情里,他们逐渐改变,互相靠拢,工作越来越默契,感情也越来越深挚,终于到了那一晚,余则成睡的不再是地板。
一场弄假成真的爱情。
在这种设定之下,翠平在鸡窝藏金条,关键时刻用手雷制敌,又配合余则成枪杀陆桥山等等发挥关键作用的桥段,都变得合理而有趣。当故事进行到最后的高潮,余则成以为翠平牺牲,旁白念出那句“现实只允许他悲伤一个晚上”,又怎能让人不动容?
翠平和余则成最后一次相见。
03
对手越厉害,才显得英雄越伟大
为什么这几年抗日神剧引起观众的反弹?道理很简单,把对手描绘成傻子,并不能凸显主角的品质,击败一群弱小的对手,有什么可骄傲的呢?这是对观众智商的亵渎,也是对曾经浴血的先烈的不敬。
反观《潜伏》中的反面角色,都十分丰满,总是能给余则成和翠平造成足够大的威胁。
就拿李涯来说。他原本是潜伏在延安的特务,代号佛龛,归来之后认准了余则成是地下党,四处寻找破绽,准备揪出余则成。
佛龛被从延安交换回来。
和吴敬中、谢若林、陆桥山都不同,李涯不贪慕钱财、不追求权力,他有他的信仰,尽管他的信仰最终失败,但直到死前最后一刻,李涯都没有放弃。
陆桥山改头焕面,回到天津站的时候,李涯说:“我运即国运,这种败类都这般重用,我由衷地为党国的前途担忧。”言语间难掩忧伤。
当有人问起李涯这一切是为了什么的时候,他说:“为党国消除所有敌人,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这是他一以贯之的信念。即便是余则成,也半真半假地跟他说:“像李队长这么精忠报国的人,我见到的还真不多。”
有一幕,是李涯被余则成当众打了一耳光,独自一人默默流泪。他认定的地下党不仅没有落入己手,还当众羞辱自己,李涯的愤懑和无奈可想而知。正因为他的坚持让人敬佩,他的命运才愈发让人感到悲哀。
饰演李涯的祖峰曾在采访中说:“在天津站,其他人的弱点都太鲜明了,而李涯不同,他的信仰和责任感挺可怕的。”
他说他一开始就没有把李涯当做反派人物来演。
李涯,吴敬中,陆桥山。
站长吴敬中堪称这部剧里的“金句王”,每一段让观众或捧腹或深思的台词,都流露出这个老特务的算计和城府。
一出场,见到过去的学生余则成,站长就客套:“时间像一头野驴,跑起来就不停“,被网友称为硬核金句。
多么新鲜又生动的比喻。
当他看到手下马奎家中题写有“独照峨眉峰”的画,认定马奎就是代号“峨眉峰”的地下党时,忍不住吐槽:“峨眉峰,还独照,颇具革命浪漫主义气质啊。”
站长神吐槽:本来想露脸,结果把屁股露出来了。
最后,站长向余则成吐露过几句实话:“我年轻的时候也好斗,也清高,可你看我现在剩下了什么了……那么多重兵把守的大城市丢了,我们还在这搜情报,抓内奸,查帮派,试图保住天津,不滑稽吗?”
活脱脱一个大厦将倾下的老油条形象。
结结巴巴的谢若林是仅次于站长的金句王。
反派不是单薄的纸片人,而是有血有肉有智商的人,英雄战胜了他们,才更显出英雄的伟大。
04
国产剧常年“潜伏”
书生气的余则成。
我们说,当《潜伏》在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白玉兰奖的评选上击败《我的团长我的团》,孙红雷和他最佩服的段奕宏站在同一个台上,凭借余则成一角拿下最佳男演员,这宛如一场“高手对决”。
批评国产剧缺乏精品,似乎正成为一种缺乏诚意、流于表面的牢骚,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我们还想在今天看到《潜伏》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这样的剧同时打擂台的情形,实在有些困难。
孙红雷和姚晨在现场。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这部剧的片尾曲《深海》用了二战时期经典革命歌曲《神圣的战争》的旋律,重新填词,气势雄浑。
“我的泪水是无底深渊,对你的爱已无言”
看来看去,唯有用心二字。
好的作品是动人的 ,剧本的精妙、演技的走心,都能成为一部优秀作品的推力,但像《潜伏》一样成为一部影响人们至深的谍战片,最可贵的还是故事背后的“真实”。
一个被组织选中的情报人员,在大时代的滚滚浪潮面前,在复杂、矛盾、无解的困境面前,如履薄冰,一遍遍经受着“对信仰的终极拷问”,却拥有着异于常人的坚持和信仰。
“余则成知道,他只有这一夜悲伤的权利,明天还要继续他的使命...”
谍战片并不是超级英雄的故事,却有着比超级英雄更加悲壮又真实的力量,也许,这力量就叫:信仰吧。
北京无名英雄纪念广场,雕塑上有一个人叫吴石,正是电视剧《潜伏》男主角余则成的原型之一。
纪念浮雕背后,有一篇《无名英雄纪念碑铭》,上面写着:
「夫天下有大勇者,志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所怀者何?天下有饥者,如己之饥,天下有溺者,如己之溺耳。民族危急,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敌而求大同。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殒后无名。」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周刊》微信公众号(ID:new-weekly)。《新周刊》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以“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为定位,20多年来用新锐态度测量时代体温。从杂志到新媒体,《新周刊》继续寻找你我共同的痛点、泪点与笑点。关注新周刊微信公众号,与你一起有态度地生活。官方微博@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