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肿瘤界“奥斯卡”上的中国好声音,身患重疾却不曾停步,只为……

广东卫生在线
+ 订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主任王磊

49岁时,中山六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主任王磊成了世界肿瘤学界的风云人物。

2018年6月5日上午,在数百名世界肿瘤专家的注视下,他走上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的主讲台,讲述了大会消化道领域唯一一项来自中国的口头报告。这项关于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对照研究,对世界各国指南都极有推广价值。

“中国肿瘤患者群体很大,肿瘤专家群体也不小,但在国际上发声的机会不多。”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孙国平教授曾高兴地说,这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对中山六院来说,更是一份重磅礼物,ASCO大会第二天恰逢建院11周年,该院官微介绍了王磊受邀演讲的惊喜后,用理科生都心领神会的方式发出号召:“11是最小的循环单位素数,让我们重新出发!”

高兴当然是因为ASCO世界最大肿瘤学术组织的身份,每年一度的ASCO大会甚至号称肿瘤界奥斯卡,而2018年的“奥斯卡”有一个画面值得许多人铭记:王磊站在台上,一身深蓝西装,浅蓝衬衣,金色领带,声音缓慢而自信。灯光映照中,因为化疗而剃去头发的他,如同阳光下一尊佛像。

妙手仁心,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王教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他的精神是中国医疗事业发展的榜样。” 在感谢信中,80多岁的谭伯写道。几年前他腹部检查出一个巨大肿瘤,侵犯到左肾及部分左侧腰大肌,反复发烧、呕吐,不到一个月瘦了5斤。由于老人年事已高,又有多种基础疾病,做过咽喉癌手术,再次手术条件极差,多家医院都拒绝治疗,是王磊给了他最后的希望。

收治老人后,王磊组织多学科专家会诊,在患者家人强烈的请求下,他答应放手一搏。“我们做了详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王磊说,经过4个小时拼搏,顺利切除了让老人痛不欲生的20厘米大的肿瘤。

不久,又一位老人慕名而来——70多岁的林伯患有极其罕见的巨大腹膜后脂肪肉瘤,此前在广州另一家三甲医院,因肿瘤太大只做了局部切除,但随后就出现进行性加重。找到王磊时,肚子就像是怀胎十月的孕妇,肿瘤在腹腔里喧宾夺主,占据了80%的地盘,与其他正常脏器纠缠在一起,解剖结构完全紊乱,手术风险极大。

虽然成功率极低,王磊还是不负所望,紧紧抓住那一缕潜在的切除可能,经过9个小时的手术,帮林伯卸下了重达41斤的硕大肿瘤,几乎是一个10岁儿童的标准体重。患者预后良好,没有任何手术并发症。

▲王磊在手术中

在中山六院3楼的2号诊室,在住院楼23楼的外五科病区,在中山六院官微的留言里,在多个医生评价网站上,王磊被冠以医术高超、待人真诚的标签。

患者的感激不仅在于王磊帮他们消除最大的病痛,更在于他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视。“我们选择手术方案时,生命是第一位的,但同时也要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理功能,保证他们有更高的生活质量!”王磊说。在他的妙手下,谭伯保住了左肾,陈伯保住了输尿管和睾丸,还有更多的患者保住了肛门功能和生育能力。

主治医生马腾辉是王磊的学生,他最喜欢谈到的一个细节是,手术室里,患者躺在无影灯下,耳边除了监测仪器的滴滴声,就是王磊详细的讲解和不时的提醒:“注意,这里是输尿管;注意,这是控制射精的神经;注意,不要损伤到括约肌……”尽管已经成功完成了数千例手术,每一台手术他仍会以十二分的小心应对,确保成功。

王磊最擅长治疗结直肠肛门疾病,这一领域里最大的“对手”是结直肠癌。因为生活习惯和就医习惯,大部分肠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尤其是直肠癌患者往往面临切除肛门的尴尬, 每天拖着一个便袋生活,肉体痛苦,尊严丧失。过去普遍采用大刀阔斧的术式,也会损伤患者盆腔的自主神经,从而导致失去性功能和生育能力,许多患者因此抱怨生不如死。

“我不断地提醒学生,也是在提醒自己。”王磊说,人类盆底神经异常密布,在这一区域操作,稍不注意就会给患者留下终身烦恼,“我们不仅追求用新的技术,也在追求‘用心’的技术!”

为此,在过去20年里,王磊和他的老师——中山六院首任院长、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英格兰皇家外科学院院士汪建平等人做了大量研究,终于在近几年成功建立了一个标准、两项技术和一个方案:

2011年出任副院长后,王磊投入了很大精力在行政工作中,同时也没有放弃临床和科研,甚至从这一年起倾注了更多心血在放射性肠炎领域,这是他对癌症患者的进一步关怀。

“任何治疗手段都是双刃剑,放射治疗在杀灭肿瘤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邻近器官的非肿瘤组织产生过度的损伤,就有可能引起放射性肠炎。”王磊说,放射性肠炎属于结直肠肛门外科领域的疑难病种,特别是在盆腔放疗中发生率高达20%左右,其中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来势汹汹,反复发作,患者备受煎熬,非常痛苦。少部分患者在放疗后会出现直肠坏死,盆腔严重感染,痛不欲生,有的患者甚至想跳楼自杀。

王磊是一个“运动健将”,他不是第一个注意到放射性肠炎的医生,却是走得最快的医生之一,如今已经站在全国最前列,管理着国内规模最大的放射性肠病诊疗中心,诊治逾2000人次。2018年他还牵头与全国30多名专家共同制定发表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年)》,期间经过十几次修改,只为确保考虑到患者的每一个需求。

研究的突破始于2010年,当时王磊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研究中发现放射性肠炎与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密切相关,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机遇,由此打开突破口,建立放射性肠炎的规范化治疗策略,并于2016年发明了近侧扩大切除术——后来发表在Dis colon & rectum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上,被命名为“天河术”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过去我国很多医生没有创新,只是传承200多年来西医的智慧,现在国家创新氛围越来越好,中山六院就有10%的医生做专职研究。”王磊说。他带着3个副教授、4个技术员、七八个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团队,仅过去5年就在Cancer Cell、Gastroenterology等世界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他还主持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余项纵向科研项目,2012年和2018年两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评选为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和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

▲2019年3月27日,在由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的2019年广东省科技创新大会上,王磊教授团队的《结直肠癌防治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项目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进口转出口”,从口腔学到结直肠外科临床和科研不断上行,目光却一直瞄准“下三路”,王磊开玩笑说,自己和直肠有着不解之缘。除了擅长治疗结直肠疾病外,作为一名河南人,他的性格也有着中原人普遍的热情和爽直,“是一个直肠子”。

他会充分听取患者和家属的意见,为某位疑难重症患者制定多个不同的手术方案,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他愿意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帮助家庭困难的患者解决看病贵难题;他还敢站在科学的角度纠正其他医生的诊断结果,拒绝过度医疗。

失去一双手掌和右眼的重度残疾人陈兴明记得,自己因患直肠癌到中山六院求医时,王磊不仅帮助他在保肛的同时解除了癌症威胁,还慷慨解囊,并在媒体上呼吁帮助这位身有残疾却坚强挑起全家人生活重担的患者筹集医疗费用。

来自河南信阳的老乡邹先生记得,自己因为北京某大医院检查认为放射性肠炎严重,不能进行复杂的回纳手术,是王磊确诊他没有罹患放射性肠炎,并准备了6套手术方案,成功帮他摆脱了3年零70天的病痛折磨。

家在广州的吴先生也一直感念,2014年春节放假前一天,他带着75岁的老母亲去看病,即将下班的王磊不仅接诊,还检查确认老人肠胃不适只是心理原因,并不是此前某专科医院一口咬定必须手术的大毛病,“王教授教了很多肠胃保养知识,解除我母亲很多困惑。”

一位江西直肠癌患者留言说,从做完直肠癌手术后6年多,不管是他平时不适打电话咨询,还是到医院复诊,王磊都耐心、深入浅出地解答,“王教授精湛的医术、春风般的话语,让我快乐地工作和生活至今。”

▲王磊向患者耐心讲解病情

王磊身为副院长,办公室却狭窄简陋,病区办公室里也没有挂医院里常见的锦旗,只有一幅字“上善若水”,寄托着利万物而不争的情怀。“作为一名医生,不仅要医病,也要医心。”王磊说,这是老师汪建平教给他的理念,也是四代医学世家留给他的宝贵财富,为此他敢于穿越病魔带来的风雨和浓雾,也不在乎医学之路的前方是泥泞还是坦途。

因为外祖父和父母都是河南光山县颇有名望的医生,家庭条件比较优渥,王磊的成长一直很顺遂。唯一的遗憾是父母太忙。“我18岁上大学,家里不是没人,就是被病人挤满。”王磊说,从小在医院长大,家和手术室距离不到50米,让他在童年充满对手术无影灯的记忆,自小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87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追随着父亲的脚步填了郑州大学,只是与如今从事“出口业务”不同,他当时读的是“进口专业”——口腔学。

“口腔学是很好的专业,但我的梦想是成为父亲那样的普外科医生,做另一个‘王一刀’。”王磊说,毕业后他选择回到父亲曾担任院长的光山县医院,做了一名普外科医生。电影《盗梦空间》里说,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图腾,王磊也有一个图腾:手术刀。

当时县医院只有十几名外科医生,每月却有三四百台手术,王磊很快走上手术台主刀, 1年后就可以做2、3级手术,成为颇有名气的小王一刀。“我胃手术、开胸手术做得比较多,也独立切除过胃、脾脏、部分肝脏。”王磊回忆说,因为热衷于普外科,他喜欢待在病房里,管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最多时管了外科病房一半患者。

“如果一毕业就进入中山医,因为人才太多,我可能5年内都很难主刀。”王磊回忆说,县医院的经历是一次淬火。不过县里视野狭窄,缺乏学习、探索的氛围,他担心自己跟不上主流医学界的变化,几年后报考了中山医科大学(今中山大学医学院)研究生,被汪建平教授收入门下锤炼,才有了后来跟随恩师一同创建中山六院,并走上学术的世界舞台的故事。

▲王磊组织会诊

2018年芝加哥ASCO“奥斯卡”上的中国好声音,是王磊最得意的事情之一。为了这项研究,他和老师汪建平等人奋斗了8年多,2015年该项目入选第51届ASCO大会年度最佳研究,此后3年他们对495个病例进行了细致深入诊治和随访,最终拿到了理想结果。

那一天,汪建平就在台下坐着,欣慰地看着台上的弟子。不止这次研究,2017年1月汪建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王磊也是其最得力的助手。拜入门下25年,王磊早已登堂入室、独当一面,从六院3楼诊室到23楼的病房,从手术室的无影灯下到他筹建的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里,怀着一片佛心仁术,钻研医术,治病救人,雷厉风行。

 

扼住命运的咽喉

打开王磊的朋友圈,背景图是荷兰的郁金香和风车,头像则是希腊的布尔齐城堡。前者主色调是红的,代表了顽强的生命力;后者则是蓝色,给人以宁静、舒适之感。冷热交织,传递的是王磊对健康的信念,也是给自己加油鼓劲。

也许是天妒英才,癌症敲响了王磊的生命之门。

2017年下半年开始,他经常感觉腰疼,感冒长期不愈。因为从小身体健壮,日程也被医疗、科研及医院管理排得满满的,他没有太在意,只是说可能劳累过度。

2018年3月中旬医院组织员工体检,结果显示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让这位长期从事消化道肿瘤研究的专家有了不好的预感。医院立刻安排给他做全身检查,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胰腺癌,晚期,而且转移到了肝部!

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治疗困难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们都知道晚期胰腺癌如果不治疗,患者生命一两个月可能就会结束,即使积极采取治疗,可能也只能撑个两三年。在肿瘤学浸淫多年,我很清楚这些数据。”王磊说,他像是突然被捕猎者按住的猎物,无力感开始蔓延。陪他检查的老朋友也不知该安慰什么,只能迅速打电话向汪建平和医院领导汇报。

当天回到家里,王磊躺在床上,握着妻子的手,望着天花板,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这些年在医学探索的长路上,自己好不容易才做了一些贡献,前面却突然出现了一道无底深渊,他才49岁,难道病魔就要把他的未来夺走?

消极情绪并没有维持太久,癌症甚至激起了他前所未有的斗志。他相信统计数据是信息,而不是判决书,他也不肯剥夺自己的职业属性,加入普通患者的行列,而是主动参与到自己的手术方案的探讨中。4月1日,他躺在自己最熟悉的无影灯下切掉了脾脏、80%的胰腺,还有一部胃。登上ASCO舞台前,他在床上躺了10个小时积攒力量。

▲2018年6月5日,王磊在第54届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作报告

身体不再完整,但精神却前所未有地强大。他还是那个手术台上的猛将,还是那个篮球场和健身房里的硬汉。如今的微信运动里,王磊的步数依旧保持在每天1万以上。术后2个月,他就回到诊室继续接诊,虽然医院限定他每次出诊1小时,但他经常从9点看到11点多。“我喜欢做事。”王磊说,谦逊而又充满力量。

因为这个力量,过去20年里,王磊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每一个手术他都要总结,一步步成长为知名的胃肠专家;坚持10年余开展胃肠疑难疾病多学科讨论会,引进培养了一支30余人的胃肠疾病专业研究团队;即便是身患重病,他依旧和科研团队每周开一次例会,鼓励他们继续创新,甚至还招收了2名博士后、2名博士、1名8年制研究生,继续传递医学的火种。

▲王磊在西藏林芝义诊

因为这个力量,他担任副院长后负责过基建、人事、信息化、科研、医疗和援藏,主持广州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示范工程项目投资计划,牵头启动广东省62家县级医院胃肠诊疗服务的全面帮扶,创建国家临床药物研究基地,每一项工作都完成得极为出色。

因为这个力量,他积极拓展世界级合作,与200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哈特韦尔成立胃肠道肿瘤个体化医疗研究所,与结直肠外科专业世界领先的克利夫兰医疗中心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与华盛顿大学联合成立了中山大学-华盛顿大学转化医学研究所,邀请日本著名胃肠专家高野教授成立国内唯一的盆底疾病研究中心。

2019年1月,这位充满力量的医者获评中山大学“新时代中大力量典型人物”。

“对我来说,不管能不能长期生存,我不愿意时间就这样过去。”他说,一个人要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付出100%的努力。这是他曾勉励患者的话,现在是他的生命宣言。尼采说,要想真正体验生命,你必须站在生命之上。王磊正努力这么去做:“每天,我都用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来看这个世界,看阳光灿烂,世界美好,人类年轻而健康。”

《人之初》主笔|宋炳军

编辑|苏海宁  责编|周颖怡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