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纸扎20年,他曾为黄家驹扎过纸吉他,被称为“阴间设计师”

一面
+ 订阅

清明假期,许多人会到纸扎店铺购买香烛、金银衣纸和纸扎品,在扫墓时焚烧祭拜先人。殡葬或祭祀所用的纸扎祭品,不少人会有些忌讳。但香港80后扎作师傅欧阳秉志却能造出新潮玩意,吸引许多人慕名找他“私人订制”:游戏机、电吉他、潜水套装、单反相机……

“纸扎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恐怖”,欧阳秉志称,他做这些纸扎祭品不仅是送给先人的礼物,也是给予生者的慰藉,包含了浓厚的“人情味”。

为逝者定制新潮纸扎

今年42岁的欧阳秉志从事纸扎行业将近20年,是香港纸扎老店“宝华扎作”第二代传人。在这家30多平方米的店铺里,货柜上堆叠着各种纸扎祭品,塑料纸盒里装着衣纸、“手表”、“汽车”和“粤式点心”等。环顾四周,随处可以看到他扎作的五花八门的纸扎品和竹篾骨架。

欧阳秉志介绍,纸扎通常用于传统节庆、祭祀和丧俗活动,狭义的纸扎主要指丧俗纸扎祭品,如纸人纸马。“旧时很多人相信,烧用纸做的钱财和生活用品,去世的人在阴间可以收到和使用。虽然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很迷信,但这的确寄托了生者的思念和祝愿。”

这些年,许多客人会专程来到店里,找欧阳秉志订做独特的纸扎祭品。吸尘器、收音机、按摩椅、功夫茶具……这些生活中常见的各样物件,是他们想要送给离世的亲友的礼物。薄薄的纸,承载着重重深情。

欧阳秉志回忆,一对老夫妻每年都会来店里订做高跟鞋和包包,送给去世的年轻女儿。一个二十多岁的男生来订做“面包超人”闹钟,因为外婆生前一直把这个闹钟摆在床头,一见到闹钟就会想起她。一个男生订做助听器送给有些耳背的爸爸,希望他在“那边”可以清楚听得到声音。

一个男生订做鸡翅米线,还指定要小辣,因为去世的女朋友很爱吃。

除了日用品,欧阳秉志也为逝者做过许多香港特色美食,比如叉烧包、鸡蛋仔、鱼蛋面、点心烧卖、龙虾包等。“龙虾包是一个儿子送给母亲的,她生前很喜欢吃,但生病时一直吃不到,所以就想烧一个给她吃,而且这位母亲很注重卫生,还做了一套清洁牙齿的牙缝刷。”

很多时候,客人想要订做的纸扎,欧阳秉志都没有做过。他会让客人提供参考,或者自己去店里了解实物,量尺寸、画图样,再用竹篾扎出来。虽然纸扎最终都要化成灰烬,但怀着尊重,他力求每件作品都“做得像”,至少三四天才打磨出一个。

欧阳秉志做的“电吉他”和“扩音器”。

2003年,Beyond乐队的黄家强曾委托一个佛堂找到欧阳秉志,为哥哥黄家驹做一把生前最喜欢的电子吉他,以及一个扩音器。但欧阳秉志对乐器一窍不通,于是他多次去琴行了解,店里面不准拍摄,他就仔细记下每个零件的位置、各部分的比例等,耗时一周才复刻成功。

子承父业获称“阴间设计师”

上世纪50年代,欧阳秉志的父亲欧阳伟乾从中山来到香港,在纸扎铺金玉楼当学徒,学做节庆用的狮头、龙头和灯饰等。数年后,他在深水埗创立宝华扎作,经营传统的殡葬用品,也做节庆纸扎生意,渐渐在业内打响名号。

欧阳伟乾和店里老师傅三十年前的扎作草稿。

“一开始没想过要继承”,欧阳秉志说,从小他对设计感兴趣,原本是想当平面设计师。1997年,他从一所艺术设计学院毕业,但找工作屡屡碰壁,无奈之下在父亲的纸扎铺帮忙,打杂送货。直到店里的两个老师傅退休,他才做起全职帮工,一做就是20年。

欧阳秉志与父亲的合照。

起初,欧阳秉志只会用杂志废纸或卡纸砌一些小玩意,不会剖削竹条,也不会用竹篾和纸做纸扎。父亲一点点教他基本功,但更多靠他自己钻研。“每一步都很难,竹子要开得薄和细,屈弯竹篾时不能断,黏上去的纸要铺得平整,这都非常需要耐心。而最难是扎竹架,因为要凭自己的想象力扎出不同的立体。”

欧阳秉志入行时,香港纸扎作业已是夕阳产业,店里生意一落千丈。见到当时流行玩滑板车、跳舞毯,他便尝试做一些放在门口吸引客人。没想到,没引来多少客人,却引起媒体的注意。此后,欧阳秉志将现代潮流元素注入传统纸扎中,创作出许多栩栩如生的新派纸扎品,被称为“阴间设计师”,令老店名声大噪。

三年前,近80岁老父退休,欧阳秉志子承父业,接管这家67年老店。这些年,他也曾想过不做私人定制纸扎,“做这个很难,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从何下手,要慢慢地想很久,产出少。”但是做出成品的乐趣和满足感,又让他一直坚持到现在,“希望可以帮助在世的人完成心愿,达成先人的遗愿。”

欧阳秉志一直记得他做过的一对“蒙奇奇”玩偶。那一天,一个40多岁的女人哭着跑来店里,一边翻着手机里的玩偶照片,一边流泪请他帮忙。原来,她15岁的女儿前几天因病去世。女儿生前每晚都会抱着一对“蒙奇奇”睡觉,她希望女儿在阴间有这对玩偶陪伴,不会觉得孤单。

母亲为去世女儿订做的“蒙奇奇”纸扎。

虽然欧阳秉志没有做过毛茸茸的玩偶,但他很想满足她的心愿。于是,他上网找了不同角度的图片,算出尺寸比例再尝试。最繁琐的毛发部分,他用纸一点点剪成须,再一层一层粘上去。一周,那位妈妈见到这对“蒙奇奇”,脸上露出了笑容,直夸做得很像。

不遗余力保育纸扎文化

据悉,中国民间的纸扎艺术起源于丧俗,是将扎制、贴糊、剪纸、泥塑、彩绘等技艺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在香港,纸扎文化较好地传承了下来,扎作技艺在2017年更是列入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欧阳秉志制作的天后诞的巨型花炮。

但现实中,不少人一想到纸扎,就联想起“殡葬”、“忌讳”,对此敬而远之。欧阳秉志常常会把他的新派纸扎品挂在店门口,小孩有时会停下来看,但大人会拉着小孩的手快步走。有一次,他赶时间送货,要把纸扎公仔运到外地,还碰到司机拒载。“可能他看到比较害怕吧,找了两次都不肯运,难免有些不开心。”

有些外国游客则百无禁忌,会买金银衣纸等纸扎做装饰,“有的甚至还会买拜祭的香,当作香薰来用。”欧阳秉志说。不过,凭着精湛的手艺,欧阳秉志现在制作的高仿真纸扎、艺术品,还成了人们乐于收藏的艺术摆设。

欧阳秉志制作的“螳螂”曾在希腊的繁殖者画廊(The Breeder)展出。

欧阳秉志制造的电影《变形金刚》的擎天柱头盔。

在欧阳秉志看来,纸扎不只是令人联想到死亡,而是能够融入生活。2016年,在以关注全球暖化及环保为题的展览上,他受邀用竹篾和纸箱扎出一间半圆球体状的“冰屋”。当时,家长和小朋友把纸扎“冰屋”当作游乐设施,玩得不亦乐乎。

如今,除了打理扎作老店的生意以外,欧阳秉志还在致力于推广扎作技艺,通过在大学和社区中心开班授课、为艺术展览制作

展品来让更多人认识纸扎文化。

去年,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的中秋灯会上,欧阳秉志曾受邀制作一系列旗袍花灯。“扎出穿旗袍女性的婀娜身姿不容易,最开始扎出来的像机器人一样,试验两三次才成功。”耗时两个月后,他做了16个别具典雅韵味的旗袍花灯,广受市民赞誉。

尽管目前店里收入不丰,但甘于清苦的欧阳秉志,希望自己可以把这家承载父亲一辈子心血的纸扎老店好好经营下去,并且创作出更多新作品,将传统纸扎文化发扬光大下去。

【记者】欧楚欣

【视频拍摄/剪辑】欧楚欣

【策划】谢苗枫 曹嫒嫒

【实习生】杜安琪 聂浩

【校对】黄买冰

编辑 麦小华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