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唐家|茶果,舌尖上的节气

珠海高新区
+ 订阅

的民间味道

来自唐家湾

唐家湾,珠海唯一一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不止有历史的遗迹,不止有文化的底蕴,更有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温暖的小美味。今天小高带领大家一起去寻找隐藏在身边的美味——唐家茶果。

茶果

唐家茶果,是唐家湾地区对糕点的俗称。唐家茶果花色款式繁多,至今坊间流传较常见的有大龙糕、豆捞、角仔、煎堆、炸糖环、油炸角仔、生粳糕、叶仔、挛茜饼、萝兜粽、醎水粽、醎水糕、五指揸、芋糕、萝卜糕、银糕、崧糕、食饼、糖熬米、页糕(千层糕)、茶果汤等40多种。

因唐家茶果的本源与祭祀相关,各路神明诞期各不相同,所以,每一款唐家茶果均与农家节令密不可分。而唐家湾山海相依,当地人民亦农亦渔,不同节令有不同农、渔获,唐家茶果的取材具有地方季节性,有不同季节用不同茶果做供品的习俗。

大年初一的“大龙糕”,年初七的“豆捞”,正月十五的“小汤圆”,三月三“上巳日”的“生粳糕”,四月初八“龙翻身”的“挛茜饼”,五月初五端阳节的“咸水粽”、“萝兜粽”,七月十四盂兰节的“叶仔”、“炊煎堆”,八月中秋的“芋头糕”,冬至之日的“银糕”和“菜角”等,清明祭祖的“崧糕”、腊八祭灶的“九层糕”、祠堂祭祀的“濑镬边”;

甚至母牛下仔拜祭牛王的“五指揸”等大多用于拜祭各路天神和列祖列宗。而小孩摆满月或百日酒当天,主人家做茶果百子糕作为回礼送给来庆贺的亲朋好友,长辈生日或亲戚嫁娶,送赠银糕等茶果,则与人生仪礼相关。

进入现代,唐家茶果以普通点心的身份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消遣功能也越来越盛大,如粤式早茶等,成为当地人和周边居民的喜爱之物,逐渐成为地方名片。

来到古色古香的会同村,走进张妈茶果店,张妈和儿媳妇正在紧张忙碌地制作唐家茶果,“我俩都是张家的媳妇。”张妈介绍道:“婆婆传媳妇,手艺都是一代代传下来的。”

叶仔

叶仔分为咸甜两种,咸叶仔大多配上花生咸馅,拌上虾米、猪肉粒、盐、葱花作馅泥;甜叶仔配上豆沙馅,甜而不腻。

叶仔的制作方法较为简单,用开水泡过的蕉叶,涂上生油作包裹。用热水搅拌糯米粉,搓成粉团,将一小粉团压成薄片,然后放馅于粉团里,捏成圆包状,再裹上筒状的椰子,一个个排列在蒸笼里蒸熟,甜的叶仔表面上涂上红点作标记。

叶仔:分为咸甜两种,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口感粘牙,但油而不腻。

生粳糕

生粳糕的制作原料为“三丫苦”,是一种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在春夏之际的农历三月三日,乡人会制作生粳糕来吃,认为食之有利于预防疾病,其制作方法为:用糯米粉与三丫苦树汁浸泡的水掺和,蒸熟成糕。

生粳糕:制作原料为“三丫苦”,春夏之际食用居多。

萝卜糕

乡人称萝卜为“大个菜”,因此萝卜糕乡人喜欢称为“菜糕”,“菜”与“财”谐音,萝卜糕便有了“财多”的寓意。

制作时需要把削好皮的白萝卜刷成细条的萝卜丝,用开水泡过后,揸干水,放上米浆,倒入盘子上,撒上炒熟的猪肉和虾米、葱花、盐于面上,再放在锅里沸水蒸30分钟即熟。鲜美的虾米、猪肉和萝卜丝,中和了软滑的米粉糕,使之香醇软烂,滋味鲜美,再用油煎,更令人口齿顿感芳香。

萝卜糕:香醇软烂,滋味鲜美。

鸡藤糕

鸡藤糕是用中草药鸡屎藤叶子捏碎与糯米一起打成米浆后蒸熟制成,具有清热祛湿,健脾开胃的功效。

鸡藤糕:具有清热祛湿,健脾开胃的功效。

艾叶饼

艾叶饼的制作需要先将新鲜的艾草加入少量清水放进搅拌机搅碎,再把搅碎的艾草倒进煲汤袋,挤出艾草汁。倒进糯米粉搅拌均匀后,再揉成团。制作成艾饼前,把面团分为一个个小团,再扣上饼格上按压成型,最后放上蒸炉里蒸15分钟即可实用。

“以前清明时,珠海本土的老一辈都会做艾叶饼,逢年过节时都会制作糖环。但因为工序太复杂,全程需要纯手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慢慢的会做的人越来越少,也不知道还能传承多久。”张妈担忧道,“年轻人一定要慢慢静下心,祖传的手艺就一定要坚持传承下去。”

艾叶饼: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

据了解,2010年唐家茶果因有特定的节令活动内涵,以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制作技艺独成一体,承载着民间手工技艺及渗透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的文化功能,既有鲜明的岭南农家特点,又有浓重的浅海渔业特色,“唐家茶果”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多次举办“非遗文化节”、“非遗进校园”等各类活动,通过传承教学、宣传展览、展演展示等多种方式,为唐家茶果、鸡山牛歌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了众多非遗接班人。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