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悠悠袂花江与古镇擦肩而过。鳌头,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广东省古村落,地处袂花江北岸。属茂名市茂南区辖镇,广东农业大镇、革命老区,有“建筑之乡”“武术之乡”“鱼米之乡”美誉。鳌头因圩镇地貌形似鳌鱼之首得名。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鳌头圩文武帝庙镶嵌着的古碑记载,“高凉郡南百二十里旧有鳌头市,辖十三乡镇”。明清时期设有市衙,曾管辖吴川市兰石、浅水、覃巴,化州市的长岐,电白区小良,茂南区袂花、镇盛等十三个乡镇。
◎ 鳌头南城门城墙
鳌头镇历史悠久,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建成,独具岭南风格,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鳌头文武帝庙、泰升当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古衙门遗址、古井、长山古庙等,区级文物单位多善堂、塘札古民居,以及东城门、南城门、观音阁楼、孔子学堂等古建筑。茂南区博物馆、桃花粤剧团建立在此,各种文艺社团在此安营扎寨,古镇文化艺术氛围浓烈。
鳌头古圩:粤西集市民生图
鳌头镇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鳌头圩作为古镇核心地同时期诞生。《茂名县志》记载,元代仁宗年间鳌头乡之名已见诸史籍。鳌头圩现为茂南区鳌头镇政府所在地。
◎ 鳌头古井
鳌头圩期为“一四七”,即每旬农历一、四、七日作为圩期。明代以来高州府至梅菉,长岐、龙首至水东两条古驿道在鳌头圩附近交叉。在今鳌头圩南面,在埠头村沿江一带,形成繁荣集市。由于古集市地处低洼,经常受到洪水围困影响,圩市逐渐北移。
清代康熙年间吴氏北淦庄良三兄弟,在兵营岭开设牛市行当,鳌头圩进入昌盛时期。鳌头圩南北走向,清代康熙年间逐渐建成现今形制。圩共有八个入口,每个入口设有闸门,俨如一座小城池。鼎盛时期分为清代末期、民国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三街四当”是古圩辉煌历史。“三街”指鳌头圩的东、正、西三条街。“四当”指仁泰、兆隆、泰升、同和四大当铺。
◎ 鳌头圩
粤西人赶集俗称“趁圩”。每逢圩日方圆百里的人拥入鳌头圩,人如潮涌。农副产品、生产和日常用具齐全,场面热闹,繁华可见一斑。鳌头人把水东方向称“东水”,进入鳌头货源有熟鱼、咸鱼等。商贩出货后,又买黄豆挑回水东。南面称为梅菉下路,进入鳌头货源有海螺壳、锅盖等。货售罄后又在鳌头圩购买粮食、生猪等返回梅菉。西面称为西水,进入鳌头货源主要有岭草、柴片等。北面称为“上路”,鳌头圩市谷米主要来源。民国时期,洋货开始由水东、湛江大量进入鳌头,商品有红毛泥等。每逢圩日商客云集,趁圩民众最多达万人。这一幅典型的粤西集镇民生图,历数百年不衰。
文武帝庙:鳌头古建筑奇葩
走进鳌头古镇,不难发现古朴的城池。
400多年常青榕树下,掩映着文武帝庙,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庙宇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光绪八年(1882)、1913年历三次重修,现为清代建筑风格,是茂名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
庙宇四进院落式布局,三进出门。主体建筑均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灰雕高脊,翘角垂檐,粉墙灰瓦。门窗壁、屋脊等雕梁画栋,美轮美奂,展示岭南古建筑高超的技艺。庙门斗横架梁,展现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髓。
厅里以八角石柱支撑,梁枋浮雕人物和鱼草虫等,墙壁彩绘逼真,山水人物图案生动。大门楣额“文武帝庙”,右联为“文昌六星孝友千古”,左联为“忠义两字春秋一书”,楷体书法力透入里。庙内门厅两侧墙上镶有石碑四块,一块是始建所立,其余记载三次重修史实。
◎ 文武帝庙
庙宇头门有屏风,往里走,豁然开朗。中堂宽敞开阔,密集的檩条、云脚托、抬梁。按照广府式祠堂的习惯,中堂是开会用的。中堂和后堂中间用一拜殿连接。纤细的斗拱、奇怪的斗拱造型、充分展现木雕的枕木、鎏金色的花纹、忠烈的故事人物、吉祥的花纹。庙内撑起主殿堂的四根南瓜石柱,高近7米,据说是数百年前在福建打造并远运而来。文武帝庙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用作存放黄麻的仓库,才幸免于难。
徜徉在古庙之中,安静院落,青砖过道,红山墙斑驳旧远。偶有啁啾的燕子,掠过榕树叶,栖入檐头。
厚重的时光在文武帝庙凝结,让人静穆。
泰升响当:倾听古远的交易市声
在鳌头圩西街,有著名的泰升当铺。这也是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泰升响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国民党将军、执掌广东军政大权的陈济堂的家族产业,现是国家涉台文物。
《高州府志》记载,茂名地区典当业有一定规模。其中鳌头境内自清朝康熙始有当铺和典押店,民国年间进入鼎盛时期。最大的是城北仁泰、兆隆和城西泰升、同和当铺,分别建于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鳌头镇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吴超君介绍,鳌头古代有“三街四当”。鳌头圩当铺业兴盛在清朝中后期,规模最大的是以上四家当铺。当铺是主营抵押“借贷”,铺口一般挂有“兵器不当”“裕国便民”等字样。
◎ 泰升响当
泰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瓦木结构,三间三进,至今300多年。门楣上“泰升响当”招牌,历经风雨格外耀目。两个红字繁体“当”,红圈醒目,厚黑安宁。特别对外业务的窗口,设计成“康熙通宝”铜钱状,可谓匠心独具。当铺大门框为石头制造。当铺大厅内用砖墙砌起,用木柱和木板安装到顶十分牢固,内侧窗口处用花梨木制成柜台。在木栅栏中间处分别开两个窗口,叫“赎口”和“当口”,方便典押人递上物资鉴价交易和取货,在木栅栏上空挂上由陈济堂夫人莫秀英在1943年题词“泰升响当惠存,推己及人,生财有道”牌匾。
◎ 鳌头泰升饷当行
泰升当铺内按原来摆设用塑像复原。一进厅内可见门卫站立欢迎,戴着老花镜的师爷端坐柜台内侧。他头戴圆形师爷帽,身穿长衫,着木屐,等待顾客来典当物。坐在“赎口”的伙计认真地接交来往顾客的财物,当铺两边复原了典、当、质、押的各种规章制度。当年栅栏内当铺师爷所坐的特制椅子,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前来典当物品的顾客,低下站立,须仰视才能与掌柜交易。当铺刻意营造地理位置的不公平,这种市场交易绝对霸权,穿越300余年历历在目,现在只有躲进古镇历史的角落了。
从鳌头古当铺、押店的兴衰,见证了粤西当地经济社会的繁荣和昌盛,也流传许多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那些纷杂的、无奈的、高调的、古远的交易市声,伴随珠算盘的清脆,仿佛在袂花江畔回响。
古衙门遗址:寻找鳌头市的辉煌
鳌头古衙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位于文武帝庙北侧。鳌头古衙门遗址,是粤西地区鲜见的官衙古迹。
古代鳌头不是县级建制,离州郡较远,朝廷因而建立“鳌头市”,属高凉古郡地区,就近管辖现吴川兰石、浅水、覃巴,化州长岐,电白小良,茂南袂花、镇盛等镇。衙内官员受朝廷钦任,公堂一直沿用至清朝宣统末年,在清末民初因战乱遭到破坏。民国期间将衙门改为高州县五区区公署,后为四区区政府和四区警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某营曾短期驻守,成立茂名县第四区人民政府,也在此短期办公。后古衙门划给供销社改建麻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仓库空置。
◎ 鳌头市衙门
“鳌头市衙”正堂大门朝东。古衙门遗址面公堂式砖木结构,门前有守门石狮一对,大门槛左右盘踞在石鼓上有“常胜将军”貔貅。进入衙门,右边墙上镶有清光绪十八年(1892)元月八日告示碑一块,记述清王朝对差役办案要“遵守官常”“不准坐轿称号,不准私带帮差”等内容。大厅庄严肃穆,设有审案的公堂,酸枝木案台,坐堂办案太师椅,背面是楠木雕刻成的海潮升起太阳的屏风,堂上方悬挂木制“公正廉明”匾额,以及清代乾隆年间钦赐“潜浮循理”的木制牌匾。公堂两侧各置木栅栏,插上矛、戟等十八种武器。公堂两侧还摆有“回避、肃静”四对持牌,杀气腾腾。
签筒里的令箭代表长官的权力。一支令箭扔下去,执法衙役抡上红白水火棍,向犯人砸上数十大板,皮开肉绽,死去活来。惨叫之声,吆喝之声,仿佛不断回响在古老的衙门公堂。明清时期衙官自由裁量权很大,集司法、执法、行政于一体,权力巨大,缺乏监察制约,常常草菅人命。
衙门两边廊镶有惩治腐败告示原古碑文,由清光绪十八年(1892)粤巡督在衙门颁布,以及清代状元林召棠莅临衙门,观赏鳌头“古井琼花”记载。后院设有阴暗的牢房和精致的怡园。古衙门遗址背后是鳌头古井。
鳌头市,作为粤西古老的政制机构,如同袂花江水一去不复返,任光阴荏苒,任岁月斑驳。古衙门遗址,鳌头市的行政机关旧地,数百年的粤西风云,百姓的喜怒哀乐,人间的悲欢离合,都曾轮回地在此上演。鳌头古衙门遗址,为这座历史文化名镇注入丰富的内涵。
鳌头古驿道:六百年的交通脉络
千百年来袂花江穿越鳌头地域,船只沿江可溯至沙琅江,下达吴阳直接漂洋出海,当时鳌头成货物集散地,成了粤西最繁华集市。明清以来,鳌头政治、经济地位在周边地区突出,除了河运,陆路交通即驿道非常重要。从历史地图上可见,当年的鳌头市辖粤西沿海数百平方公里土地,一块近似正方形地域。当年经过鳌头古驿道分成十字线,北自高州,南到梅箓,东自水东,西到化州,中心点鳌头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保留鳌头圩驿站。那个驿站设在旧鳌头法庭,旁边是郑氏燕子附梁祖坟。驿站有一排五间的瓦房,瓦房背后设有一条长马槽。瓦房前用木竹稻草搭建遮荫棚,遮荫棚里有杉木长台,四周木圆凳供路人小憩。
◎ 鳌头古渡口石灰厂旧址
据鳌头镇文史专家吴超君、陈康就回忆,驿站平时免费提供茶水、水烟筒,出售当地木瓜、杨桃和烟丝,供过往客商随意选购。当时驿站临时提供宾客短暂休息、问路,给马牛补给水、草料然后再赶路。驿站最多时设有二至三名工作人员,附设有偿收信件、公文转递等功能。
在鳌头泰升响当遗址门前,仍可看到一段约百米长的古驿道,全部用红砖铺成。至今仍可看到红砖铺就的驿道上有下陷的痕迹,那是当年马车、牛车的车辙。古驿道穿过鳌头市衙、古戏台、文武帝庙,直达河边古码头,即现时鳌头大桥西边200米左右河边。码头旁曾有鳌峰庙,供着伏波将军神像,那是人们祈求神灵庇佑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被拆除,庙内伏波将军神像移入文武帝庙寄存,供奉至今。
鳌头码头沿岸曾存在十多座灰窑,专烧梅、吴阳运回的蚬壳。蚬壳烧成灰后再用船运到沿岸村庄,卖给农民做稻田施肥和民用建筑之用。在现在鳌头大桥,可见掩映在荒草中的灰窑遗迹。船队把从鳌头、高州、水东、化州等地客商收购的黄麻、橘红等干货装上船,运往梅、吴阳等地,转换大船运往海外。
历史已经远去,古驿道依旧,默默不语。
每当夜幕降临,在鳌头古码头,那曾经烧得通红的灰窑,那码头苦力呻吟声、鼓风吆喝声、马牛嘶鸣声,那木帆船高挂点点马灯,那商旅云集车水马龙的景象,定格为鳌头古驿道上不朽的风景。
鳌头木偶戏:曾经荣光与落寞身影
鳌头木偶戏属广东木偶戏。分为鳌头提线木偶戏和鳌头单人木偶戏。
鳌头提线木偶戏,据考证由福建泉州传入。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唐末五代已在泉州流行。传统剧目中保存闽南民间信仰及婚丧喜庆等内容。鳌头提线木偶源自泉州提线木偶,一般系16条以上纤细悬丝,线条繁多,操弄复杂,与广东多数传统木偶戏相比,表演的难度最高。鳌头提线木偶戏戏班一般7人,演出时台前一至二人操作,连说带唱,后台三五人伴奏,操作木偶者分别扮演男女老幼角色。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粤西地区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目前鳌头提线木偶戏只有三位艺术传承人,他们大都老迈。许多木偶戏道具,收藏在茂南区博物馆的橱柜之中。
鳌头单人木偶戏,来源于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相传明代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 鳌头镇霞霖龙舟赛
吴德文1914年生于鳌头镇官地文林仔村,自幼对提线木偶戏痴迷,将剧中人物、情节、唱词都用笔记录。吴德文18岁挑着木偶演出道具四处演出,养家糊口。他创新鳌头单人木偶戏,将每出木偶戏写成剧本,剔除低俗的话语,反复推敲唱词,准确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他将一些木偶头部镂空,装上机关,演出时木偶的眼睛、嘴和头发生动起来。游走在乡村演出,吴德文手脚并用,双手操纵众多木偶,同时敲打锣鼓,演绎男女不同声音和曲调。木偶人物格斗,双脚在木箱蹭出“嘭、嘭”的响声。剧情穿插小调、粤曲,念、打、演、唱一肩挑,观众百看不厌。由于吴德文倡导演出,鳌头木偶戏名声大振,广为传扬,一些村庄“一戏难求”。 在鳌头镇泰升当铺内,陈列着吴德文参加全国比赛的木偶戏箱。1956年,鳌头木偶戏作为广东代表节目到北京工人文化宫参加比赛,吴德文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其间与广东粤剧名家红线女相互学习。吴德文去世后,鳌头单人木偶戏艺术继承人不多。偶有大型盛会或年例佳期,他们才邀约盛装上演。当代多媒体艺术的繁荣,冲击传统鳌头木偶戏,依靠演出鳌头木偶戏营生极为艰难,对这种非遗文化的保护有待加强。
但鳌头提线木偶戏和鳌头单人木偶戏的演出,依然有市场。观众很少,传承人已经习惯。有人无人表演依旧,任台前稀落。如果村中同时邀请粤剧戏班,木偶戏只能在昏暗角落孤独上演。“笃撑”的配乐,灰黑的舞台背景,忙碌的提线与甩抛。
繁荣与落寞,敬业和坚守,是鳌头文化的另一种韵味。
鳌头功夫:尚武精神代代传承
鳌头镇,粤西著名武术之乡。
鳌头人崇尚习武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鳌头地区练武风气浓厚,极盛时期村村有武馆,家家习武。时至今日鳌头镇二十六个村(居)委会大都保留武术馆。北淦村、飞马村、官地村,是鳌头镇习武主要村庄。
北淦村地处鳌头镇东部,毗邻袂花江,东与飞马村委会隔江相望。因袂花江原名淦水,北淦村位于淦水之北,故名“北淦”,包括6条自然村,常住人口近5000人,全部为吴姓居民。北淦武术开山祖师吴北典,1815年南下途经北淦收吴壮廷为弟子。吴壮廷获传少林武术,200年来继承人有吴德茂、吴有权等。著名功夫有炮仔拳、咏春拳等,还传下蝴蝶双刀、朴刀等兵器套路。1850年,吴有权在北淦吴氏宗祠设馆授徒,吴有权之子吴富平,弟子吴作彬、吴明国、吴兆平、吴寿颐发展北淦武术。吴作彬将北淦吴氏宗祠武馆正式命名为“北淦庆武堂”,将武术精神发扬光大。北淦庆武堂弟子在历年省、市武术比赛中,成绩优异,参加广东省传统武术比赛获得13金24银。目前北淦庆武堂共设立吴官地、吴长坡等十多个分馆,习武人员达千人。
◎ 洪拳研究会
飞马村为茂名市特大村庄。三面河流环绕,共有22条自然村,2万多人,是郑姓人聚居地。飞马村始祖由福建莆田迁徙至此,有600多年历史。村庄原叫“卖马村”,清代改为“文马村”,民国时期广东省建设厅厅长郑丰提议改为“飞马村”。相传清代光绪年间,粤西著名武师黄庆龙到飞马授艺。弟子郑梅传、郑玉初、郑喜华深得黄庆龙赏识,获其武艺和医术真传。1901年郑梅传在飞马六扇车村开馆授艺,武馆取名“聚英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飞马村庄成立20多家“聚英堂”功夫馆,包括六扇车梅传武馆、大同武馆、西村狮艺杂技艺术馆、新安武馆等,统一悬挂“飞马聚英堂”帅旗。武馆以练习传统功夫和醒狮为主。飞马武术以洪拳为主,历经百年,英才辈出,享誉粤西地区。聚英堂弟子到阳江、茂名、湛江等开馆授徒,传播武艺和醒狮,弟子数以万计。飞马醒狮队获得全国龙狮大联动茂名赛区第一名,有队员获得国际青少年武术锦标赛青年组拳术、棍术第一名,广东省武术比赛“南拳”套路第一名等。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官地人前仆后继,为保家卫国做出积极贡献。飞马村也是茂电信地区地下党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基地,是茂名市革命老区。1949年前飞马聚英堂以练习武术为名,暗中支持革命活动。1949年10月大刀团包围国民党鳌头区公所,配合解放鳌头战争。从抗日战争开始,中共党员黄国强、钟正书、郑奎、郑金、郑凌华在飞马村发动群众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成立中共茂电信武工队,历时十一年。
◎ 鳌头革命历史博物馆
官地村处鳌头镇南部,袂花江从村边经过。包括3条自然村,人口近6000人,有黄、吴、凌、杨、林等姓村民居住。官地村黄氏先祖黄子平曾任明朝都察院副都御史,黄子平把皇帝赐予的十多篇诏命交由子孙刻挂于官地村御史府,村庄命名“明诰村”。后清朝入关,根据村庄“无黄不开榜”历史,改为“官地村”,寓其先祖曾任京官之意。
官地村民历代有习武传统。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村民黄瑞图参加高州府武术比赛,获得第一名,获赐“武略超群”匾,官封侯千总。村中开设“耀武堂”“义武堂”两个武馆,聘请名师黄庆龙、林伟龙任教。清代光绪十九年(1893),黄国鸿、黄国武同榜中高州府武秀才。黄庆龙、林伟龙离开官地后,由其得意门生继续任教,世代相传。涌现一批武术英才,特别是黄国琚三个儿子均获得全国、全省武术大赛的南拳、洪拳冠亚军等众多殊荣。1954年黄国琚代表粤西武术界参加全国比赛获最高奖项。在黄国琚培养下,黄庚、黄帝全等成为知名拳师。黄帝全代表中国武术代表团出访日本,为国争光,被称为“板凳王”。官地村至今涌现53名省级以上武术冠军,46名省级以上亚军。黄庚创立茂名市洪拳研究会,进驻茂名市体育运动学校。
“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北淦村、飞马村、官地村,这些著名古村武术源远流长,影响广泛,铸造了粤西人的精神风骨。北淦武术、飞马功夫、飞马醒狮、官地武术,共同拥有一个名字“鳌头功夫”。植根袂花江平原,数百年来,鳌头功夫生生不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这些鳌头武术传承者,甘于寂寞,坚守武德,默默传播中华武术。
文/廖君 图/黄信涛 丘立贺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