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治百病,他治包包!这位奢侈品鉴定师用火眼金睛专门“识假”

一面
+ 订阅

近年来,国人的奢侈品消费需求蓬勃发展,也催生“奢侈品鉴定师”这一新职业,李伟东即是其中一位。爱马仕、香奈儿、Gucci、Prada……走进李伟东的奢侈品鉴定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摆满墙面的各式大牌奢侈品箱包,在灯光的照射下光彩熠熠。

工作室一侧,李伟东端坐在桌前专注地进行鉴定,一只手戴着黑色手套麻利地翻开一个LV包包,另一只手拿着放大镜,拿起包仔细察看。不到一分钟,他轻声说“通过鉴定”,又小心翼翼地将包恢复原样让员工收好。

“鉴定奢侈品要像医生一样望闻问切,通过观察、触摸等方法进行‘诊断’,想要快速辨别真假不容易,既需要丰富的经验阅历,也需要不断学习,跟上品牌及赝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创新鉴定方法。”李伟东说。

钻研奢侈品箱包20年

李伟东出生于广东河源的皮具世家,2003年,家族开始创建自己的奢侈品品牌,他担任品牌总监,在此之前他早已开始对奢侈品皮包的文化、用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2005年,他偶然在一本日本刊物上了解到奢侈品鉴定师这一新兴职业,觉得与自己的兴趣契合,便萌生成为鉴定师的想法。

李伟东称,在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奢侈品鉴定早已职业化。像日本向来是奢侈品消费大国,大多数售卖二手奢侈品的正规中古店里,有专业的鉴定师凭执照上岗。2015年,他前往日本学习,考取了日本奢侈品协会的鉴定证书。

这些年,他尽可能地逛遍大大小小的二手奢侈品店,开拓眼界的同时,也遇到不少鉴定的“疑难杂症”:对一些工艺复杂多变、款式稀有的箱包不熟悉,也对不同品牌的最新款不够了解。“我的看货量还是不够”,李伟东称,看货量是奢侈品鉴定师的硬性指标,要想提升职业水平,除了要有强大的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实物阅历。

为了增加看货量,李伟东决定利用网络平台汇聚海量鉴定信息。2016年,他着手打造自己的鉴定工作室和团队,开设线上线下店铺,向公众提供奢侈品鉴定服务,以及回收、寄卖和护理等服务。

鉴定过程中,李伟东通常会对皮包的五金配件、用料、压印、附件等方面的细节进行综合查验。“我们就像医生一样,去对这些奢侈品进行望闻问切,仔细搜寻比对细节及工艺,看哪些地方露出了马脚。”

帮法院断案一战成名

李伟东表示,基础的鉴定可以查看奢侈品的附件,如收费票据、包装盒等,有些粗糙的伪劣品一眼就能看出猫腻。比如,购物发票和刷卡单的打印一般会隔一段时间,如果两张单据上显示的时间一样,甚至精确到秒,那很有可能有问题。其次,奢侈品历史悠长,工艺稳定,一般由专门的合作商提供特制的五金配件等,业内人士也大都心中有数。

但是,不少假货仿制水平甚高,肉眼难以辨别,需要借助多倍放大镜和紫光灯等专业的鉴定工具。“奢侈品最底层的鉴定是用料和做工,有深入研究的鉴定师可以看出真假。”李伟东说。

以奢侈品的电镀为例,电镀是在金属表面镀上一层薄的其它金属或合金,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要进行无尘化处理和湿度控制,“国内专为大牌代工的正规工厂有这样的生产条件,但他们有法律意识,不会为假货商加工。很多中小工厂达不到这样的高要求,电镀工艺容易有瑕疵。”

凭借着十多年来对奢侈品的研究,李伟东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淘宝上,他首创图片鉴定方法,通过顾客发来的奢侈品重点部位的照片,也可以鉴定是不是正品。两年多来,加上其它平台,李伟东及其近30人的团队已经鉴定20多万单,其中未通过鉴定的货品差不多七成,估算起来已为消费者们止损十几亿元。

令李伟东印象深刻的,是2017年的一次特殊鉴定。当时,江苏省的电力部门施工时意外引发房屋火灾,事故现场发现奢侈品皮包的残留物,房主要求按原价赔偿,双方诉至法院。当地法院委托鉴定机构找到李伟东,让他召集另两位国内鉴定专家一同合作。

“有个爱马仕包烧剩巴掌大的一小块皮,看皮上残存的标志,应该是由湾鳄皮制成的,但经过对皮料和纹理的检测发现其实是牛皮,证明这是仿货。”李伟东因此一战成名,成为首位江苏省法院认可的奢侈品鉴定师,进入法院专家库,目前为江苏、广东等省的公检法部门提供鉴定技术支持。

与假货商斗智斗勇

时下,中国已成为奢侈品行业最大的市场之一。2019年,麦肯锡报告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者的年消费金额超过5000亿元,占全球奢侈品市场的近三分之一。但奢侈品鉴定行业在国内发展不久,公众对崭露头角的奢侈品鉴定师并不了解。

执业期间,李伟东遇过许多“误解”,甚至一度觉得十分压抑。“有人分手后拿礼物来鉴定,发现前男友送的包包是假的,把火气发泄到我们身上,破口大骂。有人的包被鉴定是假货,但有二手店愿意收,跑来指责我们鉴定错误。”

李伟东介绍,国内的奢侈品鉴定师有的原来在典当行做鉴定,有的从国外二手行业学成归来,还有的是参加鉴定培训后入行。“从事二手销售的鉴定师更多是为自己负责,力保自己流通的货品为正品。像日本的大二手商会各自有一套企业标准。”

在李伟东看来,奢侈品鉴定师的工作更多是提供专业建议,而不是盖棺定论。“实际上,只有品牌商才有权认定货品的真假,但品牌商普遍不提供鉴定服务,所以消费者才会找到我们。但我们只能对自己的鉴定结果负责,以自己鉴定师的身份和名誉作保。”

日常工作中,李伟东严格要求团队只告知顾客是否货品通过鉴定,而不详细说明假货“假”在何处。“因为很多假货贩子会特意来做鉴定,套出仿品的做工问题,改良他们的制假技术。”但许多顾客不理解,给了差评,但他们还是选择坚持,“负责任的奢侈品鉴定师应该这么做,而且要守住底线。”

事实上,随着海淘、代购的发展,制假贩假的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李伟东的许多顾客就被坑过。有一位顾客三年在同一家代购店花了50多万元买皮包,鉴定后发现全是假的。“有的黑代购甚至会租下一间店装修成专柜模样,再雇外国‘售货员’录一段视频卖假货,再制造假物流信息,伪装成从海外发货。”

李伟东表示,奢侈品鉴定师的职责是为奢侈品的二手交易护航,需要与千万件假货甚至是假鉴定师斗智斗勇。目前,国内的奢侈品鉴定行业尚未建立行业标准,也缺乏相应的人才管理体系,普通人很难分辨哪个鉴定师是可信的。由于名气在外,他还曾遇过不少人冒充他的名义招摇撞骗。

如今,李伟东还在和同事总结国内外的奢侈品鉴定方法,制定培训课程体系,培养鉴定人才。谈及未来,他希望能为二手交易行业的良性发展继续出一分力,并且期待可以从鉴定回归到品牌本身,做出中国的奢侈品品牌。

【记者】欧楚欣

【视频拍摄/剪辑】欧楚欣

【图片】欧楚欣 部分来源于受访者

【策划】曹嫒嫒

【实习生】聂浩 谢锐鹏

【校对】杨远云


编辑 李智源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