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樵镇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经大会依法投票选举,杨明当选为西樵镇人民政府镇长。当选后,他说了一句西樵人耳熟能详的俗语:“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
1987年6月2日,西樵大桥落成通车。一桥飞架顺德水道,曾经天堑变通途。大桥落成后,“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这句话不胫而走。
三十多年来,人们从五湖四海来到西樵,他们或是管治一方的主政者,或是来做生意的企业家,还有其他众多到此谋生打拼的人。在无分本外的西樵人勠力同心下,西樵在改革开放中大潮中成长,“天下之西樵”的美誉得以续写。
一座桥,打开了一座城的气质;一群人,塑造了一座城的气质;一句话,诠释了一座城的气质。
长虹跨江
曾经天堑变通途
在河网密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称“江”为“海”。西樵人亦如是,他们称西江为“西海”,北江支流顺德水道上的渡口叫“海口渡”,乘坐渡船过江,自然称为“过海”。
对“过海”一词,老西樵人有太多的记忆。对于现年80岁的西樵老街坊陈帮发而言,“过海”从来是一件辛苦麻烦事。1959年入伍的发叔,经历8年的军旅生涯后,上世纪60年代转业到佛山物资管理局工作。从此又开始了8年的西樵、佛山两地的“跑差”生活。
发叔回忆,当时从佛山回到西樵,无论骑自行车还是坐汽车,都得水陆兼程。先从石湾渡搭船过海,再经南庄吉利,然后从海口横水渡过渡,才能踏上西樵土地。
1968年12月28日星期六,发叔在佛山开完会已经下午6时了。归家心切的他,辗转石湾、南庄吉利几个渡口后,来到海口横水渡时已是晚上8时多。“摆渡船停运啦,你改天再过吧。”一旁的蔗农劝他原路返回。夜色之下江面浩渺,盼望与妻儿团聚的发叔何等心焦。“没有办法只能骑单车返转头又在吉利再过河,转向南庄龙津渡口过海到西樵崇南窦头,再经民乐过官山涌,回到樵园的家里已是晚上10点多了。”
另据《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志》副主编林兆帆说法,从西樵到佛山的另一路,是从九江到顺德龙江,摆渡至水滕、乐从后再由澜石过渡才抵达。“即便乘坐汽车,也需要近半天才能到。”在老西樵人回忆里,未有大桥的岁月,到佛山和广州是“山几重水几重”。
时间来到1981年,当年在西樵山天湖举办的龙舟锦标赛可谓西樵改革开放的里程碑。“港澳同胞搭渡轮过来观看扒龙舟。”时任西樵文化站站长、后历任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区委委员、行政副区长等职的黎三牛说。港澳乡亲这次过渡看龙舟的经历,为之后西樵大桥的启建埋下了伏笔。
改革开放走向腾飞的西樵,需要一座西樵大桥。时任西樵镇村镇建委办主任麦启添介绍,1984年,南海县启动西樵大桥建设,并将之列为重点工程。工程资金从何而来?港澳乡亲给予了大力支持。
据香港《华侨日报》1984年6月13日载:“南海县政府兴建南海中学及西樵大桥奠基礼在西樵渡口举行,港澳及海外乡亲观礼者逾千人,情况热闹。”
亲历了西樵大桥建设全程的麦启添,回忆起大桥建设的过程语带自豪:“这座桥是广东省第一座斜拉索桥,在当时质量很好。”
《南海市志》(1979-2002版)记载:西樵大桥横跨顺德水道至西樵官山墟海口,为省道西线上主要桥梁。1984年6月动工,1987年6月竣工通车。桥长706米,116根钢索拉住125米的大桥主跨及110米的引桥,是省内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斜拉索桥。
桥通财通
机杼声声起西樵
麦启添说,落成的西樵大桥还有另一特别之处,就是在大桥顶部设置了观光厅。这让西樵大桥成为了远近游客的宠儿。
有“西樵通”之称的关详更为此赋诗一首《登西樵大桥观光厅》,诗云:“塔柱拥高台,登高气壮哉。浪浮天欲去,云抱鹤飞来。斜索腰间出,层峦眼底开。伏流今有术,众是济津才。”
这座“伏流有术”的西樵大桥,开启了西樵发展又一个阶段。
直接受益的首先是西樵的百年传统产业纺织业。自陈启沅时代起,“一船缫丝出,一船白银归”就是西樵纺织经典的销售方式。林兆帆说,未有西樵大桥时,当时无论国营的南海丝织厂,还是集体办的丝织二、三厂,产品都是装车经汽车渡或直接由机轮船运往外地。甚至由于西樵本地染厂太少,西樵布厂不得不把素布装船运到顺德、佛山、广州进行染整。
西樵大桥通车,让海口渡上千帆过的景象成为了历史,但西樵的纺织业却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随着越来越多农民“洗脚上田”,纺织业规模愈发壮大。如今西樵江浦路及登山大道一带,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南方纺织品市场,大大小小的布店临街而卖。
水路变陆路后,各地商人穿越西樵大桥络绎不绝。香港《华侨日报》刊载的一篇名为《西樵官山新面貌》的游记足以佐证:“店铺共有七百五十家,清一色卖同一种货物——化纤布匹,这情况恐怕举世无双……(商人)和货车不辞跋涉,万水千山而来,同一目的就是选购布匹,车队川流不息,很是热闹。”
麦启添和林兆帆都说,南方纺织品市场之所以建成并兴旺起来,西樵大桥的落成通车功不可没。“西樵大桥建成,正是西樵纺织也蓬勃发展的时候,很多外地客商来到西樵买布,投资建厂。”林兆帆说。
在80、90年代之交,西樵“千家厂,千家店,万台机,亿米布”的美誉蜚声全国。与此同时,西樵招商引资的势头亦极其旺盛。90年代初,时任西樵镇镇长、后历任西樵山旅游度假区区长、区委书记的潘念礼首创了那句街知巷闻的名言——“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
佛山瑞龙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万顺妹就是这么一名西樵人。1992年,万顺妹从家乡浙江温州瑞安南下来到西樵,成为一名布商。“西樵人平易近人,布匹生意也好做,就留下来了。”赶上纺织业黄金时期的万顺妹,生意越做越大,自2001年起陆续投资办了三间织布厂,成为如今西樵纺织产业集群的一份子。
虽然公司名字里有象征家乡瑞安的“瑞”字,但万顺妹的根确确实实扎在西樵了。“这几年老家市领导带队来我这里招商,但我还是选择留下来了。”万顺妹说。
又例如,现今是蒙娜丽莎集团董事的张旗康,当年也受到这句名言的“感召”,而投奔到蒙娜丽莎的前身樵东陶瓷厂,从技术科科长一步一脚印打拼至今,成为一名西樵翘楚。
谁是西樵人
日久他乡是故乡
三十年间,西樵大桥上车流穿梭过,也挤塞过。桥上的观光厅关了,当年的“广东第一”也逐渐变得不堪重负,以致于西樵上下自2006年就不断呼唤兴建新桥。2014年,新西樵大桥终于落成了,就在旧桥一旁,与之比翼。
纵使昨日新颜变旧貌,但不变的,仍是那句长盛三十年的名言,“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万顺妹、张旗康们的故事仍不断上演。
曾经的“新人”也成“老乡”了。万顺妹现在仍清晰记得,当年刚来西樵,乘车穿过西樵大桥时,看到桥头处官山水厂那句醒目的广告语“水是故乡甜”。近三十年过去了,这句广告语依然静静立在桥头,“到现在看到这几个字还是觉得很舒服。”
西樵大桥是南海县、西樵镇以及以港澳乡亲勠力同心建起来的,这让大桥从诞生之初就拥有了非同一般的象征意义。也因此,西樵大桥与西樵人之间构建起一种特殊的身份联系。
在黎三牛看来,这种联系的文化底蕴源自于明清以降西樵山上山下辈出的名人雅士。他们胸怀天下,融入世界的事迹造就了这一方水土的文化基因。这种联系又是富有改革开放的精神。来自五湖四海的英才来到西樵发展,“他们来到西樵,能感受到这里融融暖意,也能在这里找到发展的机遇。”
这种联系的精神内核在刚刚结束的西樵镇第七届人大第六次会议中再度得到重申。西樵镇党委书记关海权说,正是西樵“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精神,造就了西樵的历史辉煌成绩,使之成为“今日之西樵,天下之西樵”。
“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在林兆帆看来,从以西樵为主体的角度,它表达了西樵海纳百川的胸怀。由来樵的工商界人士说出来,表达的是扎根西樵的愿景。而主政者说出来,则表达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人民公仆精神。如今履新西樵镇镇长的杨明,以这一句话作为履任的开场白,亦是实干兴樵的一种承诺。“尽管不是西樵籍,但也把你当西樵人了。”林兆帆说。
那么,谁是西樵人呢?在黄飞鸿的原籍,西樵岭西禄舟村,其留传下来的《黄氏族谱》记载了一首流传甚广的“黄氏认亲诗”,前四句云:“骏马登程出异乡,任从异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从数百年前的“日久他乡即故乡”,到如今的“过了西樵大桥就是西樵人”,都在异曲同工诉说着相近的意涵。所谓西樵人,其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上的,籍贯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参考资料:
1、《南海中学西樵大桥 两大工程奠基礼 南海商会组团返乡观礼》,载于香港《华侨日报》,1984年6月13日。
2、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南海市志》(1979-2002版)。
3、《港珠澳大桥惊艳刷屏!南海这座桥也曾创下全国纪录——这些年来·南海风情集一座桥的故事》,载于微信公众号“南海档案史志”,2018年10月26日。
4、《西樵官山新面貌》,载于香港《华侨日报》,1989年6月4日。
【记者】卢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