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医讲堂】小儿便血,常见四种病症

南方医plus
+ 订阅

小儿便血往往是某些疾病的危险信号,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积极寻找便血的具体原因,并给予对症处理。常见的小儿便血病因有以下几种:

肛裂

患儿一般排便比较费劲,大便先干后稀,便后肛门流血,或拉完大便后宝宝直接喊“屁股疼”。检查患儿的肛门,可见有一个或多个小的皮肤撕裂口,撕裂的局部还可见到微微发红或有新鲜的血迹。

【对策】当小儿发生肛裂时,一般需要消炎药治疗。因肛裂的发生与便秘关系密切,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宝宝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喝水,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同时注意肛门的清洁卫生。

儿童型肠息肉

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多发于3-6岁儿童,以男孩多见。临床上多以便血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间断性大便带血,多为鲜红色,量少,无疼痛,不与粪便混杂。长蒂息肉或息肉位置接近肛门的,可有息肉脱出,息肉较大的有时可引起肠套叠,以致造成肠梗阻而出现腹痛的症状。如果息肉继发感染可表现为沾液便或粘液血便。

【对策】由于儿童型息肉临床表现不一定非常典型,而且大多数儿童都不会清楚确切地表述症状,因此仅靠临床症状来诊断是较为困难的。如果孩子反复出现腹泻、腹痛、便血,经过多次抗炎等治疗后都没有好转,或者好转后又容易复发的话,应特别警惕儿童型肠息肉的发生,目前多通过肠镜检查确诊。

急性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是指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的一种现象,是2岁内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尤其是4-10个月内的小儿多见。血便特点为果酱样大便,同时伴有因腹痛所致的阵发性哭闹、呕吐,并可在右上腹或腹部正中触摸到腊肠样的肿块,按压的时候,小儿会哭闹得更加厉害。

【对策】小儿肠套叠是急症,需要灌肠复位,严重的需要紧急手术。对于该病,重在预防其发生。包括小儿辅食添加不要操之过急,遵循由少到多、由细到粗的原则,做到合理饮食和科学喂养,尽量避免给宝宝吃一些生冷寒凉等的食物,避免饭后做一些剧烈的运动,以免诱发肠蠕动异常。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腹部的保暖,预防感冒和病毒性肠炎,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肠套叠的发生几率。

美克尔氏憩室出血

美克尔氏憩室多位于回肠下端(距回盲部约30-60厘米),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畸形,多见于2岁以内的小儿。血便特点为大量便血,先黑后红,并伴呕吐及腹痛,若出血量大可引起休克,反复出血可导致贫血。

【对策】多采用的辅助检查有腹部超声、CT和核素扫描,一旦确诊,需手术切除。

小儿消化道肿瘤、食道裂孔疝以及血液病、过敏性紫癜等,也会出现便血症状,需要鉴别诊断。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李增清

南方农村报记者江玲

通讯员林惠芳整理

打开APP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