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拥有颇多传统手工艺,如广绣、香云纱、梳篦等手工艺品都曾繁盛一时。这些手艺是顺德文化中让人惊叹的一部分,它们共同见证了顺德的繁荣,为顺德展现魅力添砖加瓦。
大良鱼灯作为富于水乡特色的扎作工艺,盛行于清代。清末民国,顺德时和年丰之际,大良鱼灯会名动一时,成为与佛山秋色、沙湾飘色齐名的盛会,鱼灯制作技艺也备受推崇。
鱼灯技艺,顾名思义就是制作鱼形状的灯的技艺,本质上是竹编技艺的分支。根据记载,这种有着灯笼功能的传统灯饰是用于顺德大良的一种习俗活动——鱼灯舞。
因得益于从宋代桑园围水利工程演化而成的桑基鱼塘,顺德被称为鱼米之乡。在距现在约百多年前,顺德人在节庆时候喜制作鲤鱼形状的灯起舞而贺,鱼灯文化便由此流传。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更是诞生了名为大良鱼灯会的民俗盛会。
2013年,大良鱼灯制作技艺被列入顺德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当时的活动中,三声炮响,鼓乐齐鸣,由彩旗队给队伍开路,接着是鼓乐队,其中有八音队和十番飞钹。紧跟着是一对武士打扮的壮汉,各挑着玲珑标致的木花篮桶,桶上有小铃铛’当啷’作响。再后面是飘色板,锣鼓框,最后便是长长的鱼灯队,很是热闹。
而当时活跃于鱼灯制作的师傅亦能称得上百家争鸣,在典籍中记载下来的有巢二记、巢溢记、何松记和北门八记等。可惜的是遭遇抗日战争与一系列社会变革后,这项习俗日渐式微,鱼灯技艺便也逐渐流失。
◆◆
接下来就跟随大良鱼灯手艺人
一起探讨鱼灯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
01潘氏的家庭作坊
潘智江,鱼灯制作技艺继承自其父潘培森。他从事鱼灯制作近50年之久,自16岁便开始学习鱼灯技艺的他,是全凭借自己的爱好在坚持。
潘氏家族其实并非以制作鱼灯营生,而是以所创立的文秀舞狮队进行的节日、开业庆贺演出为主业。与大多数传统手艺人一样,他们做手艺并非因“非遗”价值所驱动,劳碌半生仍然坚持对鱼灯“的留守,是出于积极的精神寄托。
因父与子的关系,潘智江在耳濡目染之下开始学习鱼灯的制作技艺。他是一个很安静的人,一般情况下他会选择在大厅的一个角落里,坐在小板凳上扎框。
这是一个放松的、闲情的工作环境,大厅的一张老式长桌,就是是完成扪布与上色步骤的地方。在这个十多平方米的空间里,经过扎架、浆纱、着色、描鳞等一道道繁复的工序,鱼灯被赋予了栩栩如生的灵动。而厅上靠墙壁围合着铁丝,完工后的鱼灯便会悬挂于此。
02活动中心 鱼灯课堂
顺德持续关注、支持着传统民艺,2018年中大良升平社区活动中心为潘师傅开展了大良鱼灯的培训工作室,并设立文化协会,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一周两至三天学习技艺的机会。
这些前来学习的学员较多是退休妇女,当中也有一些中青硬汉或是从外镇闻声而来的支持者。据他们所说,鱼灯是一项易学难精的技艺,即便在3个月的学习过程中,也只能在一些较简单的工序上慢慢熟练技巧。
潘智江师傅在耐心地传授
对于这门手艺而言,真正要面对的难题依然是持续性的传承,就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绣传承人康惠芳,也不得不道出只要有人愿意学,她就会愿意将毕生技艺倾囊相授的无奈。
03苏杭江西之旅
5月|苏州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于2018年5 月在苏州举行,大良鱼灯亮相了此次活动,首次连接到顺德以外的地方,向全世界展示来自顺德的艺术魅力。
苏州之行是大良鱼灯文化交流的起点,对于潘智江而言也是一次让外地人士评价自己手艺,让自己成长的契机。毕竟手艺并非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它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也需加以创新。
在这次的交流展览中,大良鱼灯亦与奇点计划进行创作联动,推出了插画师系列的鱼灯造型,此举让青年艺术家与传统民艺有一次近距离接触。
9月|杭州
造物节现场
9月的造物节对于潘智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创作,在一个极其紧凑的时间里解构鱼灯与纸雕工艺,让大良鱼灯的呈现方式有了一次突破。
此行一方面让潘师傅切身感受到国内非遗技艺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也让大良鱼灯活跃于大视野当中,成为了媒体的聚焦点之一。
10月|江西夏木塘
老艺术·新媒介 x eidOlon x 设及DeDeDeDesign
这场关于空间营造的展览是受邀于village vision遇见夏木塘进行的一次艺术互动,大良鱼灯展示了它与建筑空间的紧密联动,其中潘师傅与艺术家吕结仪创造了与羊毛技艺结合的主题怪兽装置。
10月|顺德均安
大良鱼灯×关帝墟
回归顺德,大良鱼灯与乡村活化青年活动关帝墟进行联动,在黄氏大宗祠进行空间展览互动,青年的广泛参与让大良鱼灯有了新的交互性。
素材来源:顺德旅游、《漫旅顺德》